2016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1日在宜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 马旭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和2015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宜昌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自身阶段性特殊困难,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新常态下发展主动权,稳神定气,奋进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大跃升的五年。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2015年达到3384.8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占全省的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跨三个百亿级台阶,达到339.1亿元,是2010年的4.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跨三个千亿级台阶,达到3085亿元,是2010年的3.2倍;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057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9.5亿元,是2010年的2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7位,前进16位;跃居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2位,前进1位;稳居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4位。宜都晋级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宜都、夷陵、枝江、当阳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分类考核前列。
过去五年,是转型发展大迈步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59:30。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3%,比2010年提高4.5个百分点。加工产值过百亿元的园区达到4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家。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四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1700亿元、1800亿元、1100亿元和1000亿元,新材料和文化旅游业产值分别达到700亿元和80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491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837家,分别比2010年增加684家和568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9家,比2010年增加6家;3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4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年接待游客4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0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05倍和4.33倍。新增国家5**景区3家,总量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被评为中国“十佳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十佳宜居宜业宜游旅游城市”。新增金融机构31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22亿元、2133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83倍和2.05倍。新增上市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7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3家,比2010年增加21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引进或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人、省“百人计划”专家9人,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5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长江质量奖及提名奖5个。成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质量魅力城市”,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面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单位生产总值地耗、用水量分别下降30%和33%,省级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实现全覆盖。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大变化的五年。中心城区建成区拓展到1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75万人。宜昌新区累计完成投资1003亿元,东山大道BRT、峡州大道、点军大道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市规划展览馆等一批大型公建项目相继建成,至喜长江大桥、市博物馆新馆、市奥体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220平方公里新区骨架基本形成,“三年出形象”目标如期实现。宜昌荣膺“世界可持续交通奖”。实施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行动,完成建筑综合整治项目550个、165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222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29平方米。运河公园整治、东山公园改造、磨基山公园一期等项目相继建成,“六大水系、八大公园”生态景观雏形初显。蝉联六届全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五峰县城避险迁建基本完成。14个镇跻身全国、全省重点镇行列。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宜巴、保宜高速公路和汉宜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宜张高速公路当枝段和宜五段、宜岳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新增高速公路334公里、一级公路408公里、铁路36公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国道,乡乡通省道,村村通客车,各县市区全面进入宜昌“一小时经济圈”。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入国家战略。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获2亿美元世界银行贷款支持。三峡枢纽港年吞吐量达到7776万吨;三峡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24万人次,跻身全国机场60强,开通直飞港台和韩国航班。城乡统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三万”活动成效明显。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66万亩。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新增变电容量457万千伏安、35千伏以上线路1031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光纤“村村通”。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8个、宜居村庄100个、特色村庄8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达到100个。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3%,入选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建成并试运行。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5.7%,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大突破的五年。坚持解放思想,加强顶层设计,连续四年召开大型座谈会,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基本内涵、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改革部署。把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简政放权、市场准入、投资制度、社会信用、行业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网上注册、简易注销”,推动企业登记注册全程便利化,市场主体达到50.9万家,是2010年的3.9倍。编制市级“权责清单”,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市级投资审批提速80%。食品药品、卫生计生、文化广电等跨领域,宜昌高新区、黄柏河等跨区域的综合执法体制逐步形成,成为全国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组建宜昌新区推进办公室、三峡旅游新区管委会、三峡枢纽港管委会,完善宜昌高新区管理体制,“四大平台”高效运行。调整完善城区财政体制,顺利完成城区建设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预算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等系列财政改革*推进。改革重组市级国有投融资公司,组建四大控股集团。人福医药与三峡制药、花林建材集团与楚园春酒业等一批企业实现股权重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香溪长江大桥、市妇幼医院等一批社会项目成功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梯级土地开发成功破题。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123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2021家。文化体制、医药卫生体制、财税体制、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各项改革成效明显。承担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智慧城市、信息惠民、电子商务等20多项国家试点示范。宜昌市被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范围。三峡城市群上升为省级战略。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方案加快申报,三峡保税物流中心获批设立。外贸出口达到26.9亿美元,是2010年的2.1倍;利用外资3.55亿美元,是2010年的1.7倍。五年实际到位招商资金4663亿元,南玻光电玻璃、人福出口药品基地、三宁己内酰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与三峡集团、武钢集团、中建集团、葛洲坝集团、省交投集团等中省企业战略合作*推进。安琪集团等40多家企业赴境外投资。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明显,争取对口支援资金477.5亿元。争取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国家补助资金42.6亿元。
过去五年,是民生福祉大改善的五年。精准扶贫、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全民创业、社会治理创新、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城市绿化美化等“六大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275元、12990元,分别是2010年的1.75倍、1.89倍。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8.1万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6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1%以内。五项保险参保400万人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0%、96%和99.8%。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五年上调,城乡低保标准先后五次上调,新农合补助标准、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老年人生活互助照料中心覆盖率超过55%。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城市“慈善百强”。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23.7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11.8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万余户。新解决115.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整合检验检测资源,组建三峡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一本三化”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省率先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成功蝉联。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入选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5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节庆活动。200多件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歌曲《巴土恋歌》《江河恋》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宜昌市被命名为“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举办了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大奖赛。全民阅读指数连续三年居全省同等城市之首。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全面推进。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了一批奥运、亚运金牌选手。坚持立德树人,“宜学之城”建设有序推进。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实现全覆盖。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三峡大学、三峡职院等高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市特校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唯一附属学校。在全省率先完成职教资源整合,组建三峡中专、三峡技师学院和三峡职教集团,职教园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市一中和夷陵中学新校区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计划生育国策全面贯彻落实。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28岁。成为全省首批健康城市。
三峡工程全面建成,服务三峡工程安全运行成效明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蝉联五届“全国双拥模范城”。物价、供销、粮食、统计、对台、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社科、保密、信访、档案、方志、科普、妇女、儿童、援藏、援疆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气象、防震减灾、人防、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过去五年,是民主法治大进步的五年。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广大市民的意见,按期办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390件、政协委员建议案和提案2385件。“六五”普法全面完成。全市90%以上单位成为法治创建合格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率超过60%。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万件、法律援助事项10.2万件。平安宜昌建设成效明显,公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连续三年居全省市州第一,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长安杯”。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持续好转。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动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显着。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
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开展“新常态、新作为、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统筹推进“稳、促、调、惠”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有转”的良好态势,延续“高于全国全省、领先中部沿江”的竞进势头,完成了市人大五届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8.9%,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9.7%。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76天,优良率上升20.8个百分点。三峡经济枢纽新区等一批重大事项被纳入省“十三五”规划。中交建集团、广药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加盟”宜昌。城市绿色发展、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改革、棚户区改造、食品安全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等一批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2015年目标全面完成,既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又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经过五年的改革发展,今天的宜昌,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显着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凝聚着全体代表、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倾注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驻宜部队官兵、中省驻宜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宜昌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宜昌综合实力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还有一定差距;新旧动能尚未实现真正转换,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经济提质增效扩量面临较大压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民生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Page: 1 2 3较旧一篇:2016年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