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过去的五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城市转型主战略,克服了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致力促进经济、生态、文化、社会转型,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12.39亿元,是2010年的1.8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9.2亿元,是2010年的1.9倍;财政总收入130.48亿元,是2010年的2.0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6.74亿元,是2010年的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06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外贸出口12.53亿美元,是2010年的2.81倍;实际利用外资3.08亿美元,是2010年的1.89倍。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是2010年的2.03倍,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是2010年的2.39倍。全市银行机构达到8大类20家,是2010年的2.5倍。招大引强和产业招商成效显著,五年来共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739个,引进资金1397.84亿元。
经济转型扎实有效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8.1:63.3:28.6调整为6.9:56.7:36.4。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食单产连续12年居全省第一。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523个,比2010年增长117%。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6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5家),比2010年增长44.5%。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2004个、306个、1822个,比2010年分别增长59%、130%、202.61%。湘东区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区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芦溪县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他县区实现了省级示范区全覆盖。杂交水稻制种、绿色生猪、油茶、油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逐步转型。煤炭、陶瓷、水泥、烟花爆竹和冶金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粉末冶金、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在全市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达到33%,比201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省第一序列,连续4届8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15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亿元,比2010年增长411%。文化产业稳步发展,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12亿元,比2010年增长202%。金融业稳步发展,全面实施“1+10”金融改革,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全市挂牌新三板企业5家。民营经济活跃,全市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完成税收、提供就业岗位均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
生态转型稳中有进
“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利项目462个,总投资32.92亿元,其中争取上级资金21.56亿元;总投资和争取上级资金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6倍和2.3倍。完成造林绿化54.3万亩,森林抚育76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3.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6.87%,比2010年提高3.36个百分点。富裕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快速推进,五年累计投入资金6.43亿元,在全市1808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成功打造了319国道、320国道、芦万武公路等5条富裕和谐秀美乡村示范带。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2个、省级生态乡镇17个、省级生态村35个。芦溪县被纳入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总量减排成效明显,全市累计投入减排资金约14亿元,共完成减排项目约600个,全市钢铁、水泥、火电、玻璃行业的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全部建成并投入营运。污染防治扎实有效,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系日臻完善,投资7.3亿元的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全面竣工,同步建成了总投资达1.2亿元的白源水厂,新增城市供水能力10万吨/日,城乡供水能力大大提升。投资3.7亿元的寒山水库开工建设。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2%以上。
文化转型亮点纷呈
重点布局规划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动漫创意、印刷包装、文娱演艺、文化旅游、广播影视等五大主导产业。全市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为1家和5家,获全省“十佳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称号1家。广播剧《本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话剧《老阿姨》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演出62场次,萍乡采茶戏《有事找老杨》荣获“玉茗花”大奖,《寒酸的县委办,不寒酸的民生》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湘东皮影戏《杨宗保破阵》获全国皮影展演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莲花打锡》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单。旅游业发展迅猛,提前实现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双翻番。武功山景区进入创5**景区预备名单,全市**景区由2家增加到17家。武功山、安源景区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旅游产业集群行列,芦万武公路、市旅游集散中心、杨岐山游客服务中心、孽龙洞改造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顺利完工,五年累计投入49.16亿元。首次承办了“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连续举办了武功山国际帐篷节、莲文化旅游节等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节庆活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模范户各1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7家,江西省3**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17家。
社会转型成效明显
五年累计投入民生类资金465亿元,全面完成国务院、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各项民生工程指标。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截止到“十二五”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81万人,基金征缴总额54.27亿元;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0.36万人,基金征缴总额36.4亿元;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58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49万人。全力打造食品药品安全城,确保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面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人口保持均衡发展。妇女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普通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9.2%;职业教育就业率达87%;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萍乡高专成功升本。市人民医院、安源大剧院、市老年大学、市委党校和市廉政中心全面完工并启用。就业创业同步推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86万人,困难群体(4050人员)就业1.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35万人。保障性安居工程打造了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萍乡样本”,得到了国务院李克强总理的充分肯定和特别批示。“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17141套,完工率100%,改造城市棚户区22121户,面积188.85万平方米。补助农村危房改造31006户,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3亿元。沪昆高铁萍乡北站投入使用,萍洪高速、昌栗高速(上栗段)顺利通车。衡茶吉铁路的贯通,结束了莲花县无铁路的历史;吉莲高速通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国省道的目标。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开工建设300公里,完成170公里,完成投资29.18亿元。扶贫脱贫成效显著,投入扶贫资金6.4亿元,完成建设项目1592个,完成了10455人避灾移民、深山移民和生态移民搬迁任务,解决46052人贫困人口温饱和脱贫问题。双拥创建成果丰硕,有望连续六届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积极实施“专业治安”和“科技兴安”战略,按照“企业可防,政府可控”安全路线图,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2011、2012、2013年市政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龚全珍工作室和杨斌圣工作室遍布全市,全市公众安全感居全省前列。“六五”普法教育全面完成。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扎实推进。
Page: 1 2 3 4较旧一篇:2016年抚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上饶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