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宿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6日在宿迁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王天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宿迁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进展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宿迁”发展定位,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方面工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小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创造了宿迁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从数字看发展,五年来宿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速度保持领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顺利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稳与进的平衡点,超前研判、精准施策、定向发力,实现了经济发展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经济总量大幅攀升。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增长近一倍,达211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000美元,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9.6亿元增加到235.7亿元,连跨两个百亿台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近3倍,达18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了一番,达626.6亿元。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省列统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5项年均增幅达两位数,普遍快于全省和苏北平均水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17.6:45.0:37.4调整到12.3:48.5:39.2,二三产业占比提高5.3个百分点,呈现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工业化率突破40%,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跨越。县域经济整体提升。沭阳县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百强县”,泗阳县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从变化看产业,五年来宿迁工业制造业加速集聚升级,服务业质态逐步提升,农业高效规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特色更加鲜明。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坚持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年年都是项目推进年,强化产业集聚、催生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工业经济量质齐升。*实施“511”工程,推进“三服务三促进”活动,规上工业增加值翻了近两番、达994.2亿元。市域“4+4”产业产值占比超过七成,县区 “2+1”产业产值均占据半壁江山。

智能家电、绿色建材集聚成势,双双获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结构呈现“两升两降”,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25.1%和19.8%,提升了4.6个、13.2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产值增速下降6.4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3%。投资结构呈现“两快一慢”,设备投资、技改投资增速双双快于工业投资,“两高一资” 行业投资增速减慢。产品结构呈现“两个提升”,智能冰箱、液晶电视、制冷压缩机等成功下线,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企业质态不断优化,规上工业企业达2474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翻了两番、达689户;主板上市和场外挂牌企业从2户增加到16户,一批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领军型企业崭露头角。新型服务业态加速成长。旅游业蓬勃兴起,项王故里、三台山森林公园等一批龙头型景区建成运营,去年以来一举创成4个国家4**景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总数分别达9个和3个;2015 年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5.6亿元,均为“十一五”总和的1.5倍,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地区向重要旅游节点城市的历史性跨越。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中国“互联网+创业”大会成功举办,列为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沭阳县、宿豫区获批国家级电商示范县(区),中国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创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淘宝镇、淘宝村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3、1/5,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均居全国第17位,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 85.4%、达460亿元,“互联网+”已成为宿迁人创业就业的新时尚、增收致富的新渠道。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生银行、太平洋保险、华泰证券等金融机构相继入驻,各类金融机构达128家,翻了近一番;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819.8亿元、1696.7亿元,双双净增1000亿元。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加强“1+4”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四大特色产业产值比重提升至80.2%。设施农业、设施渔业分别达140.5万亩、25.4万亩,净增60.9万亩和16.1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03.5万亩,比重超过一半;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了9个百分点、达81%,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比重达65%,提高了26个百分点;家庭农场达5270个,居全省首位;家庭农场集群发展模式、“一村一品一店”建设经验全省推广,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这些变化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标志着宿迁正在由农业资源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创新驱动显著增强。产业技术研究院从无到有、发展到1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建有研发机构,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 100%,省级创新型试点县区实现全覆盖;人才资源加速集聚,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3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21人,人才总量突破40万人,宿迁日益成为各类人才成就事业、实现价值的热土;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1.5%、增长了一倍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9.3个百分点、达51%,区域发展动力正由要素驱动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

从成果看开放,五年来宿迁项目招引成效斐然,载体平台升档进位,对外渠道加快拓展,开放发展呈现新的局面。牢固树立“四海”意识,坚持打开思路、拓宽视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友好交流合作与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互动并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创新“三位一体”招商机制,巩固传统区域,深耕港台地区,可功科技、格力电器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成功落户,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开工项目866个、竣工项目585个,分别是“十一五”的3.3倍、5.5倍。抢抓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机遇,以德国为重点的对欧招商局面全面打开,BGW、真维特高压、革创新型绿色建材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实际到账外资累计达22.3亿美元,是“十一五”的3.7倍。外贸外经快速增长。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突破200个、净增33个,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达26亿美元。新设境外企业29户,协议投资年均增长27%。载体建设提档升级。按照“五有三转”要求,大力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宿迁及沭阳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宿豫开发区获批省级高新区;6家共建园区综合考评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苏宿工业园区连续六年名列第一。综保区、运河宿迁港建设稳步推进,海关检验检疫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友城合作不断拓展。与新西兰因弗卡吉尔市、德国诺伊维德市缔结友好城市,友城数增至5个;与意大利摩德纳市、加拿大坎贝尔河市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与德国埃尔福特教育培训中心开展职教合作,宿迁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对外交流合作层次越来越高。

从评价看城市,五年来宿迁个性特色愈加凸显,城市品牌全面打响,城乡面貌展露新姿,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高。坚持多规融合、统筹兼顾,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55%、提高6.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扩大到85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75万。城市发展广受赞誉。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优秀管理城市等称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文明城市直接晋升全国提名城市。根据美国米尔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和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5年中国新兴城市报告”,宿迁分别位列全国中小城市第四名和地级市第五名。自2012年起连续四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值得推荐城市”。城市品质明显提升。从“补欠账”的里子工程做起,累计铺设雨污水管网650公里,实现雨污分流面积127平方公里,城市排水“动脉”逐步打通,城区基本实现“雨停路干”。从“强功能”的公共设施建起,新建改造环城西路、黄河南路等一批城市干道,市区“十一纵十二横”主干路网结构基本形成,城市通达能力显著增强;改造老旧小区20个、惠及市区近十分之一人口,完成市区213个小区物业整治提升,长期困扰居民的小区管理失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快城市商圈改造升级,金鹰购物中心、宝龙城市广场、苏宁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开业运营,群众购物需求得到更高层次满足;*实施中心城市民生六项工程,推进“两场一街一中心”建设,新建改造停车场24个、标准化菜市场17个、特色餐饮街区6个、社区服务中心和综合服务体8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58万个,建成遮阳棚、跳蚤市场等一批便民设施,城区公共厕所全部达到三类以上水冲式公厕标准且免费开放,让市民在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便利和人文关怀。从“塑个性”的特色绿化抓起,加快“四个城市”建设,累计实施438项园林绿化项目,打造了环城北路、千岛湖路、剧院路等一批林荫大道、彩色景观道和落叶景观路,建成了古黄河雄壮河湾公园、九鼎公园等一批生态公园,鸣凤漙、下相公园等一批精品游园加快推进,形成了花香迎宾、绿树绕城、庭院缤纷的城市个性特色。中心城市新(改)建绿地4.36万亩,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9.5%、4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2.14平方米提升到 14平方米,“园林城市群”创建走在全省前列。宿迁既拥有了中小城市的舒适度,也具备了大城市的功能性,日益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城市。城市管理文明有序。成立市城管委,调整优化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规划任务全面完成,数字化城管实现区域全覆盖。订立“宿迁规矩”,常态化开展店外经营、违规遛犬等专项整治,市区“大花轿”全面禁行,广场舞噪音得到有效控制。培养“宿迁习惯”,以整治闯红灯和开展礼让斑马线活动为突破口,持续加大交通秩序整顿力度,强化宣传教育和严管重罚,推动“宿迁规矩”内化为“宿迁习惯”,促进了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和巩固,交通文明指数全省第一。涵养宿迁文明,制定《宿迁文明20条》,通过“小习惯”唤起市民的文明自觉,文明有礼成为宿迁人的新特质。坚持市县联动,推动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标准和导则向三县延伸,县城建设品位和档次得到大幅提升。泗阳县创成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沭阳县、泗洪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技术评估,宿迁在苏北率先实现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大力开展“美好宿迁建设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3100公里、桥梁375座,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27.2 万座,乡镇垃圾转运设施实现全覆盖,创建省三星级康居乡村48个、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14个,建成一批乡里中心和公租农庄,农村田园风貌、地方特色愈加凸显。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完成选址,徐宿淮盐铁路正式开工,宿淮铁路、宿新高速、245省道等建成通车,古泊河船闸、成子河船闸等建成通航;完成分淮入沂整治、滞洪区安全建设等治淮骨干工程,建成“全省第三、苏北首个”全光网城市,基本形成以500千伏双泗变为电源支撑、220千伏中心城区和三县环网为骨干的供电网架。重大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既满足了宿迁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治理看生态,五年来宿迁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水体环境明显好转,绿地绿量逐年增加,生态宿迁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围绕打造“美丽宿迁”升级版,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抓源头重整治建制度,守住蓝天碧水,建好绿色家园,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互动。大气和水体整治成效明显。坚持从产生污染物的主体抓起,从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治起,推进扬尘、工业废气等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淘汰黄标车14423辆、拆除燃煤锅炉632台,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水平稳居全省前列;全面开展“一企一管”“一企一测”“一企一治”,有效遏制了化工园区有机废气和无组织恶臭气体污染;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比2013年提升了5.6个百分点,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17.6%,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全面取缔洪泽湖、骆马湖非法采砂,湖区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十多年不见的银鱼鱼汛再现骆马湖;按照“五全”治理思路,把水污染防治和城市功能完善结合起来,对市区古黄河、马陵河、西民便河等16条河道逐条排查整治,基本消除黑臭现象,重点河道变为城市水景,成了市民观光休闲的好去处。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扎实推进。以五大廊道建设为载体,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植树7688万株,新增林地23.4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0.12%、位居全省第二,用全省1/12的国土创造了全省1/8的森林。创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34个。严守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考核跃居全省第四。生态基础工程加快建设。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8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63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8倍和2.5 倍。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有机生物处置中心、危险废物填埋场等先后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38.7%提高至100%。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编制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骆马湖和洪泽湖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等一批指导性规划。出台“1+5”文件,率先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的生态保护体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体系。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各项举措,坚决淘汰和改造落后产能,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指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减排任务。

从制度看改革,五年来宿迁不等不靠率先探索,制度创新成果丰硕,施政行为科学规范,发展活力进一步**。着眼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制度创新贯穿于改革始终,突出经济体制、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制定出台了近70项重要制度,用制度巩固改革、深化改革,确保改革红利最大化。行政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按照“减权去利、公开制衡”的理念,着眼行政管理行为全过程,构建“1+10”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资格资质去行政化、非行政许可事项清理“三部曲”改革,全面建立市县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有形之手”。围绕“放”,制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核减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机制,率先开展“四证(照)一体”“三证合一”“一证一号”等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331项减至87项,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效率最优的地级市之一;出台“两资”去行政化改革工作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两资”改革,569项资格资质项目仅保留53项、放开率达90.7%,进一步减少了对市场和社会主体的束缚。改革以来,全市年均新增私营企业16422户,其中公司制企业8698户、增长达122%。围绕“退”,研究制定推进政企**、政社**的一系列制度,推动市属国资平台退出竞争性领域,实施中介机构改革,减少不公平竞争和权力寻租,维护市场公平。围绕“接”,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办法、政社联建工作意见,推行社会组织“五放五减十鼓励”登记举措,加大社会组织引培力度,社会组织总数达5726个,是“十一五”末的4倍。围绕“管”,制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导则,建立联动监管平台,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实现对市场主体的过程性监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要素配置机制更加高效。围绕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制定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管理办法、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方案,推行创新券制度、地票交易制度、水气热合同交易制度和PPP模式等,促进了资源要素合理高效配置。社会事业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围绕构建“五大体系”,在14个乡镇开展卫生计生服务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48家民营乡镇医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出台深化民办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等文件,健全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保障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更加完善。在全省率先实施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涉农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改革,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119个乡(镇、街道、社区)、580余万亩农村土地基本实现“确实权、颁铁证”,比省定计划提前了一年。宿迁改革得到方方面面高度关注,央视多次聚焦报道,“两资”去行政化改革得到中央领导肯定,对全国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家层面陆续取消一批资格资质认证事项,以及组织机构代码和雷评收费,让市场主体大大受益。宿迁被省委主要领导赞誉为“改革发力最大、效果最好的地方”。

从获得感看民生,五年来宿迁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百姓生活丰富多彩,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越来越高。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群众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省最新“六大体系”监测报告显示,我市住房保障体系水平指数、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指数、社会养老服务满意度指数三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在人民论坛测评中心发布的江苏省社会公平度测评中,宿迁位列全省第三、苏北第一。居民的收入更高了。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新(改)建创业载体173.4万平方米,新增创业13.8万人,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创业之路。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训各类群体45.6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3.9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五连降”,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一半、成为居民增收的主渠道。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2272元和12868元,比2010年净增9515元和5893元。得到的保障更全了。城镇职工“五险”扩面 122.3万人次,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490元/月和370元/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并轨,新农合政策范围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到75%,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各类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完成棚户区改造14万户,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3万套,居民住房条件有效改善。搭建“12349”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45.2张、居全省前列。享受的服务更优了。全市1310个村卫生室和1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实现基本药物制度村居全覆盖,群众小病不出村(居),就医负担大为减轻;市第一人民医院建成投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由21所增加到32所,三级医院由1所增加到4所,群众享受的优质医疗资源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省优质幼儿园实现乡镇全覆盖,高水平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创建国家督导认定,本科达线人数连续五年超万人,宿迁学院成功申本;新建加固校舍547万平方米,校园D级危房全面消除;“八校”建设扎实推进,城区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集中力量实施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工程,铺设供水管网2万公里,解决了 29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广大农村居民喝上了同城市居民一样的优质自来水。市区新(改)建港湾式公交站台420个,新开辟公交线路41条,新增加新能源公交车412辆、空调车比重超过90%,候车时间由原来半小时以上缩短到10分钟左右,去年乘坐公交车人次突破9000万;先后建设143个站点、投放3350辆公共自行车,累计借车近260万人次、日均达5300人次;镇村公交开通率达88%,所有行政村实现客运班车通达,城乡居民出行更加舒适便捷。困难群体脱贫步伐更快了。三大片区及淮沭河沿线扶贫开发、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扎实开展,99.5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达到年收入4000元的脱贫标准,360个经济薄弱村基本达到新“八有”目标,完成省定“十二五”扶贫任务。我市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了。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建成使用,文化建设工程综合指数跃居苏北首位,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成功举办书画作品晋省展、晋京展,入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美展等重要专业奖项人次和作品数量创新高,6部文艺作品获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龙王庙行宫和中运河段入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跻身全国文化城市百强榜。十八届省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数均实现翻番,宿迁籍运动员在伦敦残奥会、仁川亚残会披金斩银,奖牌数创历史新高;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市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投入使用,十分钟健身圈初步构建;骆马湖国际生态四项赛广获好评,载入高校精品教材。“网上宿迁”名列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前三强,“宿迁之声”微博微信位居全国非省会地级市政务新媒体综合影响力榜首,“速新闻”成为全省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新媒体。平安创建、综合治理、信访稳定工作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工作连续十年荣获省目标考核优秀奖,公众安全感排名全省前列。民防、物价、气象、地震、食药品安全、宗教、侨务、人民武装和双拥、档案、党史、地方志等工作实现了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取得了新进步。

各位代表,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显著增强。大力提升服务效能,完善公开承诺、首问负责等制度,实行重大项目挂钩帮扶机制,加强便民方舟和政务服务“云平台”建设,畅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创设“鼎鼎有民”网站、网络问政和《您知道吗》栏目,每月开展“星期三政民互动”活动;严厉查处不作为、慢作为行为,深化“群众不满意”事项整治,加大行政问责力度,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建立新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制定(修订)市政府常务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开展专项整治,撤销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42个,清退办公用房2287间、4.89万平方米,“三公”经费下降15.4%;公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取消的车辆全部封存到位;切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和审计监督,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风新常态。

回顾五年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一是坚持遵循规律、锐意改革。始终遵从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规律,自觉依规律决策、按规律办事,找准政府角色定位,注重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厘清双方行动边界,并恪守这一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活力,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二是坚持尽责有为、勇于担当。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时刻保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逆境面前不退缩,矛盾面前不回避,复杂疑难问题得到较好地统筹协调解决,集访和非访保持全省最低位,社会总体和谐稳定。三是坚持文明引领、善治善为。注重改进和完善社会治理方式,坚持以人文理念塑造城市文明,以规则建设促进公序良俗,公平公正有力地行使管理和服务责任,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氛围。四是坚持循法以动、依法行政。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主动将行政行为纳入法治框架内考量,通过制度建设和考核导向强化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做到不偏航、不越线、不逾矩。五是坚持尊重民意、凝聚共识。始终把民意作为最大的执政资源,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广泛倾听群众心声,让目标制定和项目推进的过程,成为集中民智、凝聚民力的过程。六是坚持系统谋划、层层推进。做决策通盘考虑、科学设计,想明白再干,想好了快干,确保各项工作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抓落实从具体细节入手、从关键步骤发力,环环相扣、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各位代表,“十二五”在宿迁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全体劳动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宿单位以及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参与宿迁建设的海内外客商、高层次人才、广大援宿干部,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宿迁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指标增速回落;经济发展不充分,总量仍然偏小,增长遇到瓶颈;实体经济困难加重,产业质态有待提升,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但成效不够突出,经济发展动力和潜力不足;城乡统筹任务艰巨,中心城市首位度有所提升但仍不明显,“三农”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民生工作尚有不少差距;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快,新常态下组织经济工作方式亟需改进,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Page: 1 2较旧一篇:2016年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淮安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