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泉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19日在泉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 康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保稳、求进、攻坚,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突出精准施策,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开展“三比一看”活动。进一步提振精气神,有为适应新常态,推动 “比学赶超”。全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8.9%、11.3%、8.9%、18.5%。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出台稳增长10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等综合措施,以及纺织鞋服、建材水暖等5个行业专项政策,开展政策落实评估、督查和整改。全年兑现扶持资金31亿元,争取国家和省级补助124亿元。突出“一企一策”帮扶。坚持每季度开展“帮扶企业发展、促进项目落地”活动周,帮助企业化解困难问题。政府主动站台搞促销,组织品牌“境外行”、“海丝行”和建材“中国行”,支持名优地产工业品开拓市场;推广企业“手拉手”活动,对接产能712亿元。强化投资拉动作用。340个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01亿元;城市公用设施、水利等七大领域新增投资150亿元。39个项目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6.1亿元支持。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落实政府维护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政司银保企全线动员,采取“堵、缓、化”方式,协调解决120多家企业资金链问题,为企业提供“过桥”资金541亿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金融运行总体平稳政府工作报告。

(二)加快转变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出台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系列文件,研究制定17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发布“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实施智能制造、质量品牌、服务型制造3项行动。组织“三个一千”推广计划,兑现智能制造扶持资金近1亿元,建成34个(条)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控一代”示范生产线,累计引进建设高端科研平台33个。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8家,制修订标准70项,授权专利2万多件。德化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突出培育产业龙头。推动联合石化脱瓶颈、晶安光电(二期)、德润电子等45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实施重点技改项目201个,新增亿元企业105家、中国驰名商标8件,上榜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企业20家。强化招商选资,参加省民企对接会和“9·8”投洽会,举办央企和外资(台资)专场招商会,共对接项目277个,总投资2814亿元。中化乙烯、莲花汽车、富德新型能源化工等重特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1亿元,粮食播种面积211.6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5万亩,新增远洋渔船21艘,新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28家,动工建设市区标准化中心粮库。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新增耕地流转3万亩。深化“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485个项目完成投资744亿元。出台加快互联网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电商交易额超 1900亿元、增长35%,快递业务量增长45%,获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德化电商园、安溪弘桥智谷入选国家电商示范基地。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建成投用。全市接待游客512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8亿元,分别增长15.7%和16.9%。出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措施。重点建设众创空间59 个,孵化“双创”企业626家、项目1080个;在全省率先启动网商虚拟产业园建设,入驻企业1700多家。强化人才支撑。*推进“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实施技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多名。出台县域经济特色人才评价办法,评审特色人才500多名。

(三)致力先行先试,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持续深化金融改革。金融资源加快集聚,恒丰、广发银行泉州分行开业。区域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实现直接融资158亿元;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10家,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交易额达180亿元。实体金融成效凸显,全市各项贷款余额5429亿元、比年初增加499亿元,小微企业信贷覆盖率提高到35.1%;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导入企业14.8万家,授信280多亿元。对台对外金融合作实现新突破,率先开展泉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实施“民综” 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各县(市、区)开展特色主题改革。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推出PPP项目90个、总投资1050亿元。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集群注册,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2万家。加快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出台行动方案和发展规划。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海丝”亚洲艺术公园开园,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落户我市。复制推广自贸区创新举措108项,实现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131亿美元。泉州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63.6万人次,完成港口吞吐量1.2亿吨、集装箱201万标箱,泉金航线运送旅客12万人次。

(四)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深化“环湾规划建设年”活动。467个项目完成投资536亿元。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编制环泉州湾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心城区实现控规全覆盖。*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六大提升工程”,泉州湾大桥、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国道324线丰洛段改造工程等建成通车,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厦沙高速泉州段等项目加快推进,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开工建设,刺桐大桥取消收费。进一步规范优化环湾公交线网,投用新能源公交车248辆,着手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出台实施城市交通秩序、卫生保洁、集贸市场、占道经营等四个管理规则,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机制化常态化。获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晋江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进,石狮列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21个省市级试点小城镇实施项目641个、完成投资351亿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77万张。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新建改造市政提升“五千工程”883公里,建成江滨北路亲水慢道,启动山线绿道工程精品示范段项目,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村171个、美丽乡村示范(宜居)村32个、美丽乡村景观带9条。拆除改造石结构房屋2914万平方米,拆除 “两违” 建筑581万平方米。完成公路安保工程371公里,建设升级农村配电网2038公里。完善农村水利设施,白濑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审查,彭村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动工建设,农村8.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实施精准扶贫,全市减贫5.4万人,造福工程搬迁1.7万人。

(五)注重惠民利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42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8%,3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新增城镇就业1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万人。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进一步提标扩面,新增养老床位5980张,新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0个、农村老年体育活动中心 20个,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老龄、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救助困难群众46万人,惠及低保对象13.4万人,泉港“救急难”工作列入全国综合试点。全市慈善机构增加善款近9亿元。打通商品房与安置房转换通道,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7万套,新增配租配售 1.7万套。用好用足住房公积金,全年投放77亿元。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万个,新扩容城镇中小学学位2 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全面取消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工子女35.4万人,9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建成泉州特教学校扩建项目和20个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更加紧密衔接,建成福大泉港石化学院。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出台加快推进社会办医的实施意见,全市新增医疗机构床位2000张,市中医联合医院、永春县医院新院等完成整体搬迁,颐和医院奠基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有效防控重点传染病。计生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实施方案,扶持建设21个重点区域非遗展示馆、25个传习所、25个重点传承项目,完成17个传统工艺美术濒危艺种的抢救保护任务。惠安、德化分别荣获世界石雕之都、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四大公共文化中心开工建设。获批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圆满完成第一届全国青运会泉州赛区各项工作,成功举办市第十届运动会。加强生态保护治理。通过国家生态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考核验收。173个重点流域、跨境流域污染整治项目完成投资17.7亿元,第二批小流域“赛水质”活动整治河道55公里,晋江干流水质达标率100%。实现建陶业LNG替代和饰面石材矿山开采全行业退出,完成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黄标车淘汰任务,中心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开展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攻坚,关闭拆除禁养区生猪养殖场1995家。完成植树造林12.7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4万亩、矿山整治恢复370万平方米。桃溪流域获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深化平安泉州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切实做好信访工作。认真执行市人大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议案的决议,大力治理“餐桌污染”。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危化、交通、消防等领域隐患整治,四项指数全面下降。通过全国新一轮双拥模范城考核评估。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支前、民族宗教、统计、物价、外事侨务、地震、气象、方志、档案以及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六)切实转变作风,政府服务提速增效

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着力解决“四风”问题。认真落实市委全面推进法治泉州建设的实施意见,被赋予地方立法权,政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府院联系机制不断完善,顺利完成“六五”普法规划。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主动配合市人大依法履职,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71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支持政协履行职能,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深化重大事项事前协商,办理政协提案535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公布实施行政权力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责任清单、内资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办事难、办证难”专项整治,推进审批服务提速,复杂事项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35%以内。加强廉政建设、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工作,强化效能督查、政务督查,严肃查处“庸、懒、散”行为,加大对失职渎职的追究力度。

2015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基本实现。过去五年,我们紧紧把握中央和省里支持泉州发展的重大机遇,*实施市委“三大战略”,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

这五年,泉州的经济更具规模、更具实力。201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1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0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06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1%、104%、101%和182%,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全省首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2 万元。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五大千亿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62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0.1%。

这五年,泉州的改革更显深度、更显广度。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等获批实施、成效明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列入国家战略。“晋江经验”内涵进一步丰富提升。农业农村、科教文卫、社会治理、政府职能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201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2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40%。

这五年,泉州的城乡更有品位、更有魅力。连续5年开展“环湾规划建设年”活动,完成投资1900多亿元;环湾建成区面积206.5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56.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3.6%,比2010年提高5.2个百分点,海湾型城市框架逐步成型。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初步建立保洁常态化机制,永春成为全国典型。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陆海空交通全面跨越,环城高速闭合成环,实现县县通高速,正式迈入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

这五年,泉州的文化更富美誉度、更富软实力。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获评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成功举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全市新增国家文保单位11个、非遗项目6个,新增世界非遗名录1项、记忆遗产1项,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

这五年,泉州的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新增医疗机构床位1.14万张。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275元和15861元。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保持国家级科技、卫生、环保、综治、园林等城市荣誉。

“十二五”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泉省部属单位、驻泉部队、武警官兵,企业界人士和来泉创业务工人员,向广大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泉州正面临应对经济下行和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传统产业扩量提质遭遇瓶颈,部分产能外移趋势初显,落后产能转化任务艰巨,三产增速多年低位徘徊;新旧动力还在转换,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大众创业、制度红利等新增长因子作用尚未显现;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金融风险防控化解任务繁重;区域竞争更趋白热化,高端要素被“虹吸”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强,农业农村基础仍较薄弱;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优质教育、卫生资源相对不足,民生保障与群众期望存在差距;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社会稳定还有不少隐患;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十二五”规划和2015年部分指标未能达到预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Page: 1 2 3 4较旧一篇:2016年三明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南平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