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2月30日在襄阳市襄州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士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繁重紧迫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始终坚持“一主两翼多极”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奋力跨越发展不动摇,坚持推进“五大工程”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各项经济指标稳中向好,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胜利完成了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在困难挑战中稳步提升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8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5亿元,增长13.5%;利用外资8300万美元,增长15%;外贸出口31000万美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0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0元,增长12.5%。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襄州跻身一类县(市)区第6位,连续五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镇域经济步履坚实。总投资4.14亿元,加强镇域产业园区建设。三个重点镇完成了园区发展规划编制,各特色镇根据自身条件编制了3-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规划。各镇新签约项目51个,新开工项目43个,新投产项目30个。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和汽车配件等为特色,峪山、程河、龙王、古驿等镇级产业园区初具雏形。“一主两翼三重六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财税收入再创新高。克服了经济下行、投资放缓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叠加性减收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难中求进,总量再创历史新高。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上年增加5.5亿元,达到23.8亿元,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全区新增纳税过亿元的企业2家。

二、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转型升级

工业经济逆势上扬。始终坚持工业经济先导工程不动摇,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全区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0亿元,增长12.2%;增加值180亿元,增长13%。四大支柱产业预计完成总产值62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7%。龙头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襄阳鲁花等10家企业荣登“2014年襄阳工业企业百强榜”,长源东谷等7家企业入选襄阳市重点扶持“龙腾企业”,鹰牌轴承等10家企业入选“星火企业”。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增长30%。新增工业企业152家,达到1133家;新增规模企业34家,达到207家,其中产值过亿元129家,过10亿元10家。工业用电量累计完成4.2亿度,增长8.8%。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总量达16家,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亿元,荣获“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区”称号。新增注册商标166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件,湖北省著名商标7件,襄阳市知名商标40件,北玻正旺等5家企业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继续保持“全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市)区”称号。战胜干旱等自然灾害,预计粮食总产28.01亿斤,实现“十一连增”,政策性粮食收储7.2亿斤,创15年来新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地位进一步巩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汉江流域(襄阳)农业博览会。土地流转面积达48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959家,家庭农场80家。创建无公害农产品42个,绿色食品38个,有机食品6个,地理标志2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全面完成。投资3亿元,完成19座水库除险加固、704公里渠道清淤、401口堰塘整治、101处井电配套等工程,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襄州“4+1”、“三个围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四个畜牧”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创建全省畜牧强区,综合考评全省第一。“国家森林城市”和“绿满襄州”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1+9”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产业联盟建设步伐加快。

现代服务业繁荣活跃。“三大商圈”建设稳步推进。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0家。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新增电商网站3家,实现网上销售收入4.2亿元,增长27.3%。新增金融机构8家,存款余额突破230亿元,增长16.9%,贷款余额突破80亿元,增长25.8%,金融企业纳税超过1.2亿元,连续6年荣获全省“最佳信用县(市)区”称号。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助保贷”业务,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丰庆源、恒丰源两家企业在“四板”挂牌,挂牌企业达到7家。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预计实现物流营运收入74.5亿元,东风合运成功创建5**物流企业,在全省地级城市率先实现5**物流企业“零突破”,本昌、安达等4家企业成功创建4**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总数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鹿门风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农家乐、乡村游、休闲游快速发展,全区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

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新增外资企业4家、外贸出口企业12家。外贸出口、利用外资总量全市领先,荣获“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市)区”称号,8家出口企业通过国际行业认证,获得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认定,襄阳三珍、鹰牌轴承通过市级出口名牌评审。口岸建设实现零突破,投资10亿元的武汉新港襄阳陆地港项目落户我区。

三、发展后劲在抢抓机遇中持续增强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投资55亿元的际华湖北纺织生态工业园,投资55亿元的东风井关农机产业园,投资15亿元的正大屠宰与熟食加工,投资15.7亿元的长源东谷襄州工业园等重大项目落户我区。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0个,协议投资总额555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5亿元以上项目17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0亿元,增长11.1%,其中工业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80亿元,增长25.8%。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利用省外资金、工业项目个数、大项目个数等指标名列全市第一。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建立项目推进台帐,强化跟踪服务、协调督办,*落实区“四大家”领导包保责任制、项目服务秘书制、重大项目例会研究制、现场办公推进制、项目建设路线图管理制。向上争取各类用地指标3712亩,最大限度满足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全区续建项目56个,投资总额224亿元;新开工项目52个,投资总额184亿元,12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新建成、投产项目56个,投资总额168亿元。签约项目开工率、投产率大幅提升。

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全年融资10亿元,其中四大园区建设投入5.6亿元,产业承载能力大幅提升。郑岗、伙牌变电站等电力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全市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在我区古驿镇开建。襄阳纺织服装产业园,完成滨河大道、西9号路等10条主次干道建设,供水、供气、绿化工程加速推进,已入驻项目65个,园区被确定为“中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和“全省职工就业试点单位”。经济开发区在全省116个省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第7位。襄阳国际物流及装备制造产业园,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217省道物流园段升级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东风井关、北方工业园等8个项目相继开工。襄州机电工业园,建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长源东谷、凯特瑞德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基本实现项目满园。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二期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正大36万吨饲料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被省政府评为“2014年度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荣获全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先进园区称号。襄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襄阳纺织服装产业园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特色产业园区”。

四、城乡面貌在统筹推进中明显改善

城区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投资1.4亿元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达31条75公里,基本形成“六横十八纵,五桥连襄州”的交通网络。备受关注的浩然广场(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园林绿地建设提档升级,城市绿地率26.8%,绿化覆盖率32.2%。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城乡道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襄阳绕城高速和316、207国道改建工程进展顺利,改造襄钟路等二级公路33.5公里,**新唐河大桥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襄阳市汽车客运东站正式投入使用。扎实开展“五城同创”,城市整体形象显著提高。查违控违、“三车”整治、“三无”小区集中整治等工作成效显著。投资1850万元完成城区6大农贸市场改、迁建工作,农贸市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在全市推广。总投资56亿元,城中村、城市棚户区改造快速推进,共征迁1899户64万㎡,建设商住面积99万㎡、还建房11万㎡,城区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引导房地产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房地产市场潜在的各类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集镇建设步伐加快。各镇完成了镇域发展总体规划、中心集镇控制性规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集镇建设更加科学规范。**镇“四化同步”示范镇试点系列规划方案通过省、市两级评审。11个建制镇总投入6.88亿元,镇区建成总面积28平方公里,道路总长469公里,硬化率83%,绿化覆盖率35%,是近20年来集镇建设投入最多、变化最大、反响最好的一年。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池阳新村、曾陈社区等4个农村新社区全面建成,陶岗社区、南环社区等8个农村新社区建设基本完工。卧阳岗社区、富庄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茅岗村等17个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邵棚村入选省“绿色示范乡村”,安阳口村等5个村入选市“绿色示范乡村”。投入400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00户。

五、民生保障在协调发展中更加有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荣获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称号,并通过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认定。天润小学、八一路小学投入使用,完成19所学校“五有配套”、6所附属幼儿园建设,通过“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区”验收。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个标准化文化站、10个标准化文化活动室、10个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店建设全面完成。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举办各类演出545场。食品药品、卫生计生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医改工作实现新突破。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建设有序推进。投资885万元建设4家卫生院业务用房,投资375万元改扩建56家村卫生室。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上升3.26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5.2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开展各类技能培训68期35000人,新增城镇就业8500人。社保新增扩面13500人次,“五险”参保35.4万人,社保一卡通覆盖率90%以上。城镇参保居民政策内人均住院报销比例70%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99.99%。发放城乡各类优抚、救助资金9000余万元。13家民办社会养老机构投入运营。*实施安居工程,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900套。住房公积金归集1.6亿元,投放贷款和购房支取7600万元。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通过两轮信访积案“百日攻坚”行动,化解了一大批疑难积案,网上信访、政务投诉热线和区长信箱全面开放,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搭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平台102个,探索建立了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33起,对14个重大决策事项、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展严打整治,破获刑事案件869起,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查处治安行政案件2300起,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全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药害事件,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良好。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六五”普法工作稳步推进,法治襄州建设取得新成绩,荣获全省首批“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县(市)区”称号。

十大民生工程除农村数字广播项目因管理体制变化未启动外,顺利完成年度任务。

六、政府自身建设在服务发展中不断加强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共梳理问题10大类40多项,82家单位确定672项立行立改事项,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强力整治“四风”,压缩“三公”经费,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明显提升。“三万”活动进展顺利,派驻工作组202个,投入4780万元为民兴办实事。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法治意识逐步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力度不断加大,审计项目244个,涉及金额24.97亿元,审计核减2.23亿元。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设立肖湾街道办事处,城区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办理议案、建议和提案251件,办结率100%。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办理审批服务事项3.2万件,按时办结率100%,企业注册联审联办模式全面推行。“12345”政府热线共办理各类群众诉求7522件,满意率97.6%。

人民武装、国防动员、统计、物价、人防、气象、供销、石油、烟草、邮政、通信、编制、档案、史志、对台、扶贫、残联、双拥、移民、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驻外联络、机关事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代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参与襄州建设及关心支持襄州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的工作,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深刻体会到,追求群众满意的发展、实现质量优先的发展、保障持续健康的发展、推动安定和谐的发展:

——必须依法行政促规范,提升效能优环境

——必须科学决策谋发展,践行宗旨惠民生

——必须优化结构转方式,改革创新稳增长

——必须团结协作聚合力,克难奋进勇担当

——必须转变作风抓落实,抢抓机遇创辉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双重任务非常艰巨;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商圈带动作用尚未凸显;镇域经济实力仍然较弱,少数干部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还需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风建设存在薄弱环节,行政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尚未有效化解。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Page: 1 2 3较旧一篇:2015年正安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5年台儿庄区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