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0日在徐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朱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经济下行的外部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的叠加**,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要求,推动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办好民生实事,效率徐州、活力徐州、幸福徐州、文化徐州和美丽徐州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完成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强化改革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项目73项;出台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及管理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意见,审批事项精简30%;编制完成行政权力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和政府性基金目录。实施卫生计生部门整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重组和工商质监部门管理体制调整。第一批492家市直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全面完成。市级机关社会化服务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主城区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及扩权强镇改革、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政府收支和政府性债务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政府性债务规模适度、结构趋优、成本趋降、风险可控。

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有序实施。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三证合一”登记改革,新登记各类企业15602户,注册资本总额62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和130%。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改革。“营改增”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试点拓展至20个领域,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府购买第三方绩效评价服务。2个县(区)、5个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稳妥推行“单独二孩”政策。15家县级医院全面实施价格综合改革。27所学校开展名校托管试点。

重点领域创新进一步深化。放大政府资源、资产、资本、资金乘数效应,打出系列融资创新“组合拳”;率先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2项工程入选财政部首批30个PPP模式示范项目;发行全国首单保障房资产证券化产品,设立总规模近百亿元的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非信贷融资工具融资108亿元,市平台公司融资总规模同比增长72.3%。大力推动企业上市,新增主板、创业板首发上市企业3家,总数达10家;新增场外市场挂牌企业53家,总数翻一番。全力破解用地瓶颈,盘活存量土地8276亩,黄河故道流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等工作成效明显,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初步建立。积极探索不动产登记工作,徐州被列为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基础技术研究四个试点城市之一。全面启动“智慧徐州”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方案通过国家测绘局专家评审,获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构建。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3个、双创人才325人,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1家、江苏名牌产品22个,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1.9%。

一年来,我们力推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主要指标实现平稳增长。全市完成(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4900亿元、增长10.5%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72.3亿元、增长11.7%,税收收入占比81.8%、提高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3672亿元、增长18.8%,其中工业投资1977亿元、占总投资的5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4亿元、增长13%。进出口总额61亿美元,其中出口48亿美元。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增幅连续九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150亿元、增长11.5%,占比达到43.5%、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速高于总投资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14亿元、增长11.2%;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34.7%和37.1%。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4.7万亩,总量、占比均居全省第一,新建4个千亩以上丘陵高亢地区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长197公里的中泓疏浚贯通,“一带九区十四园”建设初具规模。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较好,增加值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8个百分点。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年度实施的180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920亿元,铁路履带底盘、徐工建机塔机技改、中宇光伏黑硅电池片、考伯斯煤焦油一体化等49个项目竣工投产,徐工重型汽车、中能技改、必康新医药、雨润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中电投风力发电站等前期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先后举办十七届投资洽谈会、徐交会以及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等10余项重大招商活动,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7亿美元、增长13%左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一年来,我们统筹城乡建设,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报批和交通发展战略、市区快速路系统、绿地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编制。8大类258项城建重点工程开工232项、竣工116项,开工率90%。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建成通车,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三环西路和三环北路高架快速路、观音机场二期、徐明高速开工建设,郑徐客运专线建设、徐宿淮盐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徐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中心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二期、新城区“四轴一片区”等重点片区开发,以及八里家居博览中心、淮海文博园二期、铜山万达广场、徐州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扎实推进。刘湾水厂改扩建工程建成通水,骆马湖水源地及第二水厂动工兴建。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52个,总面积1005万平方米、是前三年改造总量的1.5倍。

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全力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六小行业”等10项专项治理成效显著,城市长效化网格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顺利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公示名单。周密部署非法营运电(机)动三(四)轮车集中整治,城区交通秩序明显改观。城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外创示范道路,内创幸福家园”活动*开展,新增5条省级示范路、2个省级示范社区,幸福家园创建获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五县(市)累计完成征迁面积9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700万平方米。30个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规划全面完成,命名第三批7个创建达标中心镇和首批13个管理示范镇。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4103个,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59个、新农村示范村51个。建成农村公路493公里、桥梁105座。改造农村危房6300户。完成农田水利投资10.5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惠群众59.9万人。

一年来,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持续强化。完成77项大气污染防治年度重点工程,淘汰4.1万辆老旧机动车,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238天、比去年增加4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12.6%。投资13.5亿元实施水环境治理,推行城镇河道保洁养护市场化。京杭运河沿线190家非法码头整治全部到位。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9%,功能区三类以上水体占比76.6%。南水北调国控断面实现稳定达标。

绿色徐州建设成效明显。“二次进军荒山”计划全面完成,新增造林15.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市区新增绿地110公顷,300亩以上大型开放式园林达到27个,人均公园绿地超过1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云龙湖风景区通过国家5**景区资源景观质量评审,新增国家4**景区8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徐州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呈现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新景象。

节能减排和生态市创建进展良好。依法关停小钢铁企业57家,整合替代城区热电企业3家,主城区化工企业全部实现退城入园,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改造全面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4%以上,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我市入围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沛县通过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铜山、贾汪两个区通过省级生态县(区)命名,43个镇成为国家级生态镇。

一年来,我们突出民生为先,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100项民生实事工程基本完成。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235个、城市小型托老所12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54个、妇女儿童之家100个;各类养老机构达250家,总床位数4.2万张。为主城区10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集体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救助特殊困难残疾群众41万人次。建设残疾人托养机构146个,市级残疾人康复中心竣工。徐州殡仪馆有序搬迁,殡葬整治稳妥实施。更新公交车辆200辆,新增出租汽车465辆,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6%。农贸市场改造、便民早餐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

居民收入和就业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提高到26100元和13350元,增长10%和11.5%。新增城镇就业11.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1%;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7.8万人、创业培训3.5万人;建成大学生创业园19个、培育创业企业5100余家。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27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650万人,社保卡持卡人数310万人,社保基金收支总额363亿元,主要险种参保覆盖率均超过95%。新农合参合率100%,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2%和83%。市级大病保险制度和大重病患者长效补助机制基本建立 落霞小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8元和320元,城市“三无”老人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23元。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房6926套、建成7914套,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三区同建”加快推进,以市为单位在苏北率先全面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级验收;新建改建中小学40所、幼儿园102所,加固重建中小学校舍72万平方米。完成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51所,全市三级医院增至16家。举办首届徐州文化博览会,广播电视户户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成功承办第十八届省运会,夺得赛会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晋身省体育强市和全国武术之乡。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第三次经济普查全面完成。人防、双拥、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档案、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审计、物价、新闻出版、应急管理、住房公积金管理、无线电管理、淮塔管理、防震减灾、气象、青少年、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进步。

一年来,我们践行群众路线,政务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机关作风取得明显改善。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开展办公用房清理、“吃空饷”清理等十项重点专项整治,压缩会议1021个、文件2042个、评比达标表彰274个,撤销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1154个、核减因公临时出国出境111批次428人。制定政府系统建章立制项目22个,“两个习惯”作风建设*开展,行风政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市本级“三公”经费下降20.3%,市直101家单位预决算全部公开。

政府效率效能加速提升。继续深化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全面推行“两参一改”监督评议,共清理办事障碍3220项、优化办事流程165项、完善办事制度412项。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政务协同办公系统覆盖235个部门单位,政府公文实现网络交换、及时办理,流转时间大幅缩短,初步建立网络化、无纸化政务办公新机制。拓展完善“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功能,接处来电43万件,办结率97.4%。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强化,建立政府参事制度,政务决策程序更加规范。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87件、政协提案494件,答复率100%、满意率98%以上。

社会治理能力全面加强。健全城乡社区三级服务平台,新建改建县(市)区服务中心173个,全市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分别提升到85%、75%,政社互动试点、社区减负增效和“三社联动”工作有序开展。*推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扎实开展恶意骗保企业资产“百日追讨”活动和非法集资处置工作,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和行政执法、刑事司法“两法衔接”走在全省前列,徐州特色大调解模式初步构建,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22.4%,跻身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

各位代表,政府工作的每一份成绩,都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向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支持徐州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界人士,向投身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投资者和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徐州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收入等指标增速与年初预期存在一定差距;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结构调整阵痛初显,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仍较脆弱、承载能力接近饱和,城市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面还需进一步强化,民生领域的部分遗留问题尚未妥善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依然存在;有的领域改革攻坚力度还不够大,部分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还不够快;政务服务效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Page: 1 2 3较旧一篇:2015年舟山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5年三亚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