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是姑苏区政府成立后的起步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在中共姑苏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突出发展质效、产业转型、民生服务、和谐稳定等重点,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推动“四区四高地”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1.区域经济稳中有进。一年来,我们注重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在应对挑战中积极作为,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一是主要指标企稳向好。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89亿元,增长10.1%;净增注册资金126.5亿元;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4亿元,增长10.2%;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44亿元,增长19%;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实现正增长。二是招商选资成效明显。新增企业299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3家。建立健全招商载体资源信息共享、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等机制,赴北京、深圳、厦门等地开展主题招商活动。苏州自主创新广场一期正式启用,姑苏软件园完成整体规划并列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重大项目名录,IBM卓越云计算及移动互联订制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先后落地。三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制定“1+X”扶持政策体系,落实服务业、科技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共计7446万元。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小贷公司向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共计4457万元,与交通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区属34家控股公司和7家参股公司进行归并重组,筹建名城保护、名城发展、名城建设、名城高科、名城商务五大国资集团。加快推进“一村二楼宇”建设,31家股份合作社总资产达26.2亿元。成功举办国际精英创业周分会场活动,12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全国首家海创智库(千人计划)产品营销服务中心挂牌成立。

2.产业结构渐趋优化。一年来,我们注重把“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在聚合要素中放大优势,不失时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产业定位得到明确。修编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出台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产业园和服务业专项规划。挂牌启动“现代商务商贸、现代科技教育、现代物流和软件、文创商旅融合”四大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商贸、商务、旅游、科教和文化创意、现代物流、软件和服务外包”六大产业。二是产业质态持续提升。整合原三区资源,促进高端服务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77亿元,服务业占比达86.7%。物流、金融、商务、科技、信息服务和软件等生产**业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8亿元。创建国家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荣获最美中国榜城市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实践奖。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热工研究院等17家区域性总部、传化公路港等8家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分别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亿元、2亿元。全区117幢楼宇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11.8%,税收超千万元楼宇37幢。26家科技孵化器吸引1295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入驻,实施产学研项目51项。

3.项目推进提速增效。一年来,我们注重把“抓项目”作为发展动力,在把握机遇中统筹协调,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一是名城保护积极探索。主动对接新一轮规划调整,协助做好苏州古城控制性详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区行动计划等修编或起草工作。保护区4个工作机构组建到位,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成平江路沿线、山塘河两侧综合整治,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和古城墙保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大运河申遗苏州古城段顺利通过评估验收。二是征收工作合力攻坚。区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各重点工程,抽调131名机关干部充实一线。注重依法文明征收,成立区房屋征收和安置补偿服务中心,出台征收工作暂行办法、项目会办等制度。统筹推进141个征收项目,完成征收5987户,面积达146.8万平方米。虎丘地区综合改造工程累计完成住宅搬迁3349户,企业搬迁58户。原市实小周边地块、西站钱家庄等17个项目实现清零,其中渔家村村庄整治与再利用项目仅用47天完成全部搬迁。三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实施6类75项重点项目,其中虎丘一榭园景区建成开放,虎丘婚纱城主体封顶;桃花坞唐寅故居文化区主体工程、泰伯庙二期修复项目基本完成;天赐庄片区保护与利用项目启动博习医院修缮和定销房建设;南环新村居民顺利回迁,梅巷片区、解放新村1-13幢危旧房改造工程加快实施;星光耀、世茂二期、吴地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快速建设。

4.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年来,我们注重把“优品质”作为核心标准,在建管并举中突破瓶颈,全面改善城区人居环境。一是城市管理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改革,“大城管”格局基本形成。下移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街区等派驻20个城管执法中队。整合城管、公安、街道和社区等力量,确立综合执法模式。接收人民路、干将路、三香路的执法管理,承接149条主次干道的机械化保洁。实现火车站地区综合管理全覆盖,环境面貌明显提升。圆满完成“四大整治四大提升”和夏季环境卫生全民大行动,共出动人员5.6万人次,教育取缔无证摊点6500余处,拆除违章建筑1.81万平方米,清运垃圾150余万吨。二是生态建设力度加大。虎丘湿地公园项目详规完成,渔家村项目奠基开工。小游园、垂直绿化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0.1万平方米。建成油烟在线监测系统40套,完成虎丘电镀厂等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对区内餐饮企业开展环保专项整治。三是城市功能持续优化。三新城交通路网日益完善,市政设施逐步齐备。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三年任务基本完成,惠及居民2.36万户。24个老住宅小区、85幢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全面完成,惠及居民1.6万户。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按计划实施,苏州城市广场、质监药检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展顺利。

5.民生保障扎实有效。一年来,我们注重把“惠民生”作为根本追求,在社会建设中关注民生,积极有效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一是惠民举措务实高效。狠抓项目质量,完成9类33项实事工程建设。对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事项内容、名称及办理流程进行了规范统一,办事平均承诺时限缩短至4.56个工作日。圆满完成社区“两委”换届,完成13个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达标升级工程,在5个街道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建成昌和、景德等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全区登记备案社会组织达2548个。推进“银龄乐”养老工程,建成11个街道虚拟养老服务站、10个日间照料中心、30个助餐点。建成启用区残疾人文体中心。二是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实施乐业惠民“百千万”工程,新增就业岗位6.23万个,组织8175名求职人员参加各类就业技能培训,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清零。推介创业项目207个,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70万元。加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持续开展社保扩面,净增参保人员12540人。积极落实各项救助政策,成立区慈善总会等慈善救助平台,发放各类救助金近5000万元。设立特困帮扶母本资金,切实解决因病致贫问题。三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成启用南环实验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平江新城幼儿园,新增学位近2400个,改扩建幼儿园3所。高水平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被评为省校舍安全工程先进集体。设立姑苏教育人才奖,成立14个名师工作室,刘嫣静入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增设5个社区图书馆,区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举办首届姑苏区民俗文化旅游节。认真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完成公立社区卫生机构3中心6站建设,光华社区在全省首创家庭医生工作室,留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获全国群众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称号。四是和谐局面更加巩固。征集新时期“姑苏精神”,举办“姑苏好人”评选,全沾蓉被公安部追记一等功,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在市级测评中位居前列。*推进“平安姑苏”、“法治姑苏”建设,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886件。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加大“九小”场所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火灾隐患的集中整治,完成59家企业挂牌整改。重拳整治食品小作坊,取缔53家,整改79家。双拥优抚、人民武装、妇女儿童、民宗侨台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6.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年来,我们注重把“转作风”作为坚强保障,在学习实践中凝心聚力,坚持不懈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一是工作融合初显成效。立足“区政合一”模式,按照大部门制改革方向,科学规划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区机关行政编制总数精简三分之一,完成事业单位分类调整。强化制度整合,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文件33件,制定和修订《政府工作规则》等54项制度。探索建立历史街区联动管理、三新城联席会议等多项议事协调机制,促进有关工作高效运转。二是民主法治*推进。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落实重大事项、重点工作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开发建议提案信息管理系统,办复区人大代表建议114件、政协提案269件,代表和委员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100%。强化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梳理公布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名录,完成区级行政权力库建设。*开展“六五普法”,建成数字化法律服务中心,组建区政府法律顾问团。三是作风效能加快提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开展“比学赶超、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充分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廉政建设,严控“三公”经费,精简会议、活动,细化公务接待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接收评审项目93个,核减723.44万元。加强审计监督,完成审计项目50个,核减1756万元。规范公车管理使用,圆满完成当年公车改革任务,公车数量缩减185辆。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科学决策,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认真监督、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区人民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区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驻区各条线部门,向参与、支持和关心姑苏区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政府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体制机制的优势没有完全显现,在政策、招商、资金、项目等方面相比周边区域存在制约因素。二是产业基础不强、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仍然较弱,缺少量大质优的发展载体,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三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负荷承载重,动迁征收任务面广量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四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的新矛盾相互交织,群体性上访和突发事件还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压力较大。五是政府职能转变有待改革深化,工作效能和融合发展的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群众和服务基层的能力要进一步增强等等。对此,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主要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之年。总体来看,今年的外部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但企稳向好的趋势仍是主流。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同时也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将顶住下行压力,步入推进改革的深水区,并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巩固向好的态势。当前,我区正处于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进入了跨越发展关键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产业转型攻坚期,必须在解决好负荷承载过重、减收因素增多、房地产依赖过度、消费需求分流、社会矛盾交织等“老问题”的同时,牢牢把握中央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强正向叠加效应,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增添内生动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切实提高质量和效益,在更高起点实现更好发展。

根据中共姑苏区委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紧紧围绕“一核四城”战略和“四区四高地”总定位,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难中有为,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城市发展与名城保护同步推进,经济质效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奋力开创姑苏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新局面。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净增注册资金140亿元。全面实施29项实事项目和72项重点项目,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和谐局面更加巩固。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将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改革创新,更深层次上激发市场活力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把握问题导向、选准主攻方向,*推进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1.拓宽改革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和思维模式,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谋划姑苏新一轮发展。克服城区资源、体制约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对接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改革举措,用足、用好、用活相关政策,积极寻找契合的环节与突破口,主动争取,狠抓落实。在*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大胆探索,落实好区委关于全面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时向上争取更多管理权限,推进名城保护、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重要领域的改革。

2.激发改革活力。开放国有资本项目投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最大程度提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强化投入产出理念,涉及政府投资的项目要运用好市场化手段,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加快建设和使用。改进项目引进、落地、服务的方式方法,努力推动和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

3.营造改革环境。借助专家咨询团等智囊机构,强化对改革路径方法的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保障。高度重视目标管理的导向功能,通过优化政绩考核等方式,形成支持改革者、鼓励干事者、宽容失误者的良好氛围,最大程度汇聚推进改革的正能量。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在小贷、担保、拍卖、发债、创投、企业上市等方面实现突破,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提高投融资助推改革创新的水平。立足区域实际,把握苏州争创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机遇,更好地抓住改革“溢出效应”。

(二)示范引领,更宽路径上探索名城保护

注重规划引领,完善政策支撑,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多元投入,将名城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加快形成名城保护的“姑苏模式”。

1.争取政策支持。充分借助保护区作为省级派出机构的独特优势,在深化名城保护工作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自身职能定位,拓展现实可行的政策空间,赢得更多的政策红利。积极推动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研究制定工作,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主动向上争取更多用地、规划和建设权限,大力争取省、市各类专项引导资金。创新完善更有利于名城保护的体制机制,探索“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资金投入机制,提升保护水平和发展能力。

2.优化人口结构。以实施好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抓手,通过用地和布局调整等手段,提升人口发展引导水平。维持古城常住人口适宜规模,提高城内就业比例,推动人口置换。减少通勤人口数量,科学疏导旅游人口,合理布局大型公共设施,分流公共服务需求,降低中心城区承载负荷。配合市有关部门优化交通方案,扩大社会化综合管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新市民积分管理、随迁子女教育安置等办法,综合运用户籍、居住证、教育、就业、公房管理等手段,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3.推动片区开发。继续推动虎丘、桃花坞、天赐庄、山塘街、平江路等片区开发,通盘考虑业态布局,避免同质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引进与苏式生活相关联的业态,打造苏式生活和传统工艺街区,逐步形成“一街区一品牌”的街区景区发展格局。探索联动管理机制,实现拙政园与平江历史街区、虎丘风景区与山塘历史街区等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生活功能等方面的有效衔接。以古建老宅保护修缮为抓手,统一规划、成片连线、多元投入、市场运作、滚动开发、提升水平,研究深化实施方案,做到分类保护、分层管理、分级使用、分批推进,使古建老宅和历史建筑、风貌建筑更好地发挥效用。

4.促进文旅融合。确立古城大景区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整合历史、文化、旅游、商贸等要素,在资源配置上拾遗补缺、扬长避短,打造系统完整的古城大景区格局。制定实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纲要,围绕“姑苏即旅游、旅游即姑苏”目标,抓住“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整体策划。提供优质文旅服务,完善旅游标识标牌、交通出行、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强化旅游体验。设计推介特色文旅产品,整合创新市场运作方式,形成完整的文旅产业链。发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的旅游功能,打造区域性、融合性古城文化旅游品牌。

(三)转型升级,更优质量上加快经济发展

以产业园建设、载体开发、企业培育和服务管理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集聚效应,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1.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园。科学谋划四大产业园功能定位,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做好产业体系、区位布局、基础设施等规划。全力推动园区地块规划调整,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级资质和扶持政策。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吸收社会专业人才,通过参与各类重大会展、召开专题招商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提高产业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现代商务商贸产业园要重点围绕人民路北段沿线、火车站周边地区,加快在建项目进度;现代科技教育产业园要以创新创业园等项目为抓手,着力推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尽快形成有效经济产出;现代物流和软件产业园要加快推进姑苏软件园建设,积极争取高端物流仓储项目落地;文创商旅融合产业园要重点创建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文化集聚区和旅游目的地。

2.做大做强经济载体。注重资源整合、功能集聚,加大经济载体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友新综合市场、南环汇邻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参与人民路沿线相关地块开发。同时挖掘现有载体的潜力,着重在提高有效利用上下功夫。统筹实施三新城环境提升工程,引进和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发展的重点载体。积极推进观前商贸区提档升级、石路和南门商贸区量态扩张,加快商业街区的专业化改造和业态调整。倡导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各类商家,尤其是老字号和品牌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完善楼宇经济分析,推广“昌和”楼宇管理经验,提升国资楼宇市场化运作水平,积极帮助民资楼宇腾笼换凤,提高楼宇企业的入驻率、注册率和出税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围绕中介服务、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领域打造特色楼宇、功能楼宇,力争实现亿元税收楼宇“零突破”。

3.扶持培育各类企业。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消除隐性壁垒,鼓励市场竞争,保护创业热情。支持民营经济提质增量,引导优势企业通过合并重组、品牌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做强主营业务、做大自身规模。更加关注中小企业成长,支持自主创新,帮助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鼓励中小企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发挥商会作用,促进民营企业抱团发展,形成集聚效应。五大国资集团要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业绩考核,培养和引进职业经理人,加快组建1-2家小贷公司,提升资产运作和经营管理能力。全力推进“一村二楼宇”建设,推动成熟项目尽快落地,促进股份合作社发展。

4.优化提升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1+X”扶持政策体系,平衡各政策的扶持内容和覆盖范围,强化政策的统筹性。优化考核体系,更加注重对招商质量、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创新创优等方面的考核。强势推动各街道“走出去”,在更广范围招大商、招好商。利用第三次经济普查契机,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沟通,提高亲商、稳商、助商水平。加强姑苏企业服务网建设,整合部门、街道、专业机构、行业商会(协会)等各方力量,提供更加直接、有效的服务。依托国际精英创业周、姑苏人才创新创业诱导项目等平台,发挥人才创新驱动作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四)注重质效,更大力度上推进城市建设

坚持把项目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抓手,做到征收重和谐、建设高标准,狠抓项目质量,提高项目效益,努力将项目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

1.创新工作举措。落实指挥部、属地街道主体责任,发挥区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积极对接市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加强会办会商,着力破除项目瓶颈,争取工作主动权和政策、资金支持。梳理工程项目设计、招标、建设、验收等各个工作环节,结合省、市现有制度,研究确定具体规范的操作办法。落实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投资责任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利用好实事项目、重点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项目动态,加强分析研判,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推进。

2.加快动迁征收。充实区征收中心和街道征收工作力量,完善对征收劳务合作单位的管理考核,形成一批征收骨干队伍。改进征收工作方式方法,合理引导居民选择货币补偿等多种方式,逐渐减少征收工作对定销房的依赖,注重做好政策解释和前期调查准备工作,争取群众支持和理解,最大限度增加征收工作的和谐因素。加大攻坚力度,坚持不懈抓好项目征收,力争轨道交通四号线动迁任务如期完成,梅巷片区、解放新村1-13幢等征收项目尽快清零,通过项目征收带动“改厕”工程扫尾,其他征收项目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

3.抓好重点项目。全社会计划投资341亿元,实施6类72项重点项目。完成三新城道路、公建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虎丘综改等6个古城保护项目,加快建设虎丘花神庙、孙武祠,加快山塘四期项目进度;完成桃花坞工程一期建设和招商布展工作,启动二期房屋征收;推进天赐庄项目定销房建设,力争下半年启动修缮复建。加快虎丘婚纱城、江星商业广场等23个商务商贸物流项目建设。精心打造姑苏软件园等5个科技文化平台。推进金阊新城高中、体育场馆等16个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保障服务好和美家园等19个重点住宅开发项目。

4.优化生态环境。配合搞好虎丘湿地公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综合品质,打造城市绿肺。推进“两河一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整体风貌,形成水城**。加快渔家村文化旅游项目,建成新郭老街,完成渔家水乡方案。实施“蓝天工程”,创建生态文明街道,就噪声、扬尘、油烟扰民等突出环境问题展开专项行动。整治关停污染企业,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推动苏化厂和安利化工厂土壤修复工作,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五)普惠共享,更好成效上完善公共服务

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1.推动实事项目建设。计划投入6.63亿元,实施6类29项实事项目。大力推进老住宅小区、街巷、零星楼综合整治和直管公房解危修缮,做好市政、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改造,加快建设油烟在线监测系统和建筑施工噪声自动监控系统。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所、疾控中心实验室、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开展档案馆改建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加快沧浪实小东校区、福星幼儿园等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实施好“校安工程”。推进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社区服务载体建设。*开展就业惠民、社保优质、“12345”为民解忧和“银龄乐”养老工程,继续实施母婴阳光、儿童口腔健康幸福工程,做好儿童友好家园改建。加强技防设施建设,推进万千学生“食安卫士360”放心工程,建设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展厅。

2.提升社会保障质量。深化就业服务,构建“人、岗、信息”三位一体的高质就业服务体系,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援助困难弱势群体实现就业500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加强创业帮扶,探索创业孵化基地管理新模式,组织创业培训10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推介创业项目100个。持续推进社保扩面,净增参保人员1万人。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关心好困难老人,统筹发展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做优“虚拟养老院”模式。探索无偿、低偿及有偿分类服务,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推进贫困群体救助标准化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会救助领域,促进慈善资金使用项目化、实体化。优化残疾人托养、康复等服务,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打造“阳光残联”服务品牌。

3.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以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通过集团化办学、共享施教区、公助民办等新模式,助推教育转型创优,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增强公办学校吸纳能力,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加快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实行校长职级制,大力培育高层次教育人才。实施社区卫生信息化升级工程,配合做好姑苏医院建设,落实国家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按上级部署,实施好“单独两孩”等计生新政。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提高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水平,搞好重大宗教活动服务保障。落实优抚政策,促进双拥共建。创新工作举措,推动妇女儿童、侨台、人民武装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4.*推进文化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体制,推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合理布局图书馆分馆、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加快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站建设。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市场化运作,办好以“姑苏三宝”为龙头的民俗文化和各类节庆活动,申报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一街一品”群众性文化活动,扩大“三朵金花”等特色品牌影响,筹建白洋湾山歌馆。加大非遗保护力度,争取国家和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扶持资金,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目标任务。开展“我们的节日”等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做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迎检工作。

(六)统筹协调,更实举措上加强社会治理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通过更加务实高效的举措,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1.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健全“大城管”格局,发挥区城管委核心作用,完善实体化运作和综合治理机制。以街道为主体实行属地管理,以社区为载体推行网格化管理。推广“警城联动”模式,扩大参与主体,统筹街道、社区、执法中队、职能部门等多方力量实施综合执法、综合管理。加快“数字城管”建设,成立区级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完善火车站地区综合管理机制,健全监控指挥信息化平台,加大对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执法力度,维护城市窗口形象。挖掘利用场地资源,努力缓解“停车难”问题。统筹考虑项目施工,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探索研究保障房小区、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2.深化政社互动。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面推进“政社互动”,有序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作用,建立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减轻基层负担,化解社会矛盾。搭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平台,在优质高效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市场化购买比例。加大对社会组织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公益创投活动,提升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服务水平,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扎实推进“三社联动”综合体建设,重点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探索建立区、街、居三级社区管理信息化平台,继续实施社区工作者关怀培养计划,不断提升基层服务管理水平。

3.保障公共安全。扎实推进“大平安”格局建设,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完善“大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强街道“5+X”综治工作中心。完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工作预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加强互联网管理,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强化重点领域网格化监管,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基层基础,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施旅游餐饮质量提升工程,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证行医活动。推进民兵组织规范化建设,认真开展好征兵工作。

4.维护和谐稳定。*推进“法治姑苏”建设,发挥区法治文化促进会作用,开展“关爱民生法治行”专项活动,推动“天天12.4”法制宣传教育基地新馆建设。组建法律援助律师团,争创省级法律援助示范窗口。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开展循证矫正试点,拓宽安置帮教工作社会化帮扶渠道。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快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企业调解委员会和商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畅通信访渠道,加强社情民意分流处置监管,落实信访包案责任制。

(七)提振作风,更高要求上转变政府职能

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效能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1.推进民主法治。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坚持依法行政,正确行使行政权力。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发展基层民主,促进群众在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2.规范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按规定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加强建章立制,确保各部门协调配合、规范运行,提高执行力。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构建行政权力库、网上政务大厅、行政权力运行平台、行政监察平台和政府法制监督平台“一库四平台”格局。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及考评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区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完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内容,缩短办事时限,提高群众满意度。

3.提升作风效能。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全面推行电子化、信息化台账,严控评比、达标、表彰和节庆等活动,减轻基层负担。提倡艰苦奋斗,树立勤俭节约办一切事、勒紧裤带过紧日子的理念,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推进“三公”经费公开,降低行政成本。加强政策研究,搞好超前谋划,抢抓各项工作的主动权。突出效能考核,激励机关干部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最大限度地提振精气神。

4.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制定出台区惩防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大重点领域考核督查力度,着重加强对实事项目、重点项目和领导信箱的督办,增加重大项目审计和领导干部任中审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强化财务管理,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2+X”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落实重大事项定期报告制度,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新的使命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共姑苏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化改革求突破,转型升级求实效,奋力开创姑苏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新局面,为“四区四高地”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部分名词解释

1.一核四城:中共苏州市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一核四城”的发展新定位。“一核”即苏州古城区,要全面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四城”分别为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南部太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

2.四区四高地:姑苏区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定位。“四区”指历史文化保护示范区、高端服务经济集聚区、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谐社会建设样板区;“四高地”指文化高地、旅游高地、科教高地、商贸商务高地。

3.“1+X”扶持政策体系:在综合梳理原三区经济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施意见》。其中,“1”是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政策扶持的方式、方向、类别、对象和程序等;“X”是专项扶持政策,分为服务业、集聚区、重点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等五大类,包含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若干专项政策,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调整修订。

4.海创智库(千人计划)产品营销服务中心: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海创智库)与苏州市“千人计划”产品营销服务中心合作成立,是全国唯一一家为“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搭建产品技术展示营销平台、提供配套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旨在通过专家、技术、产品三位一体的展示营销,加快凝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5.“大城管”格局:城市综合管理以属地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立足基层、重心下移为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上下联动、综合治理的管理体制。

6.四大整治四大提升:整治乱停乱放,提升道路交通秩序管理和畅通水平;整治非法营运,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服务水平;整治小区环境,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水平;整治违法建设,提升市容市貌管理水平。

7.政社互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简称。核心是规范政府行政权力,提升基层自治能力、激发社会活力。

8.“银龄乐”养老工程:姑苏区养老服务工作品牌,内容涵盖虚拟养老推广、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养老机构建设等方面。

9.乐业惠民“百千万”工程:包含“就业利民百千万工程”和“创业富民百千万工程”两大体系。“就业利民百千万工程”即举办百场招聘会,开发两千个公益性岗位,新增万个就业岗位。“创业富民百千万工程”即发放百万小额担保贷款,培训千名创业者,带动万人再就业。

10.“九小”场所:除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以外的小商店、小学校(含幼儿园、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小医院(含诊所)、小餐馆、小旅馆、小棋牌室、小歌舞厅、小网吧、小美容(含洗浴、足浴)等场所。

11.溢出效应: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12.通勤人口:工作与居住地点分离于两地,每天往返于工作地点与居住地间的人口。

13.苏式生活:摘自苏州旅游品牌和宣传口号“游东方水城·品苏式生活”,借指通过深度挖掘、整合苏州的文化、休闲、商务、美食等元素,以突出苏州城市特色为主线、以满足游客高品质的享受为目标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14.“12345”为民解忧工程:为10000户贫困家庭送物质援助,为2000户困难老年人送钟点服务,为300户大病重病家庭送医疗援助,为400户双拥困难家庭送生活援助,为500户贫困学生送助学援助。

15.“食安卫士360”放心工程:学生午餐智能监管系统,为全省首创。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进货、库管、索证登记、加工处理等工作,通过英特网实现远程智能化自动监管,并实现自动比对和及时预警,同时定期网络公布索证信息分析报告和监管重点预警信息报告。

16.母婴阳光工程:政府推出的一项以“六免三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惠民实事工程,主要包括免费母婴健康咨询、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产前筛查诊断、免费儿童系统保健、免费儿童计划免疫、免费特困人群妇女病普查和关怀妇女、关怀儿童、关怀特殊人群。

17.虚拟养老院:通过自主研发的信息管理平台,采用总部统一规划部署、服务站连锁运作方式,统一派单、统一标准、统一运营,满足居家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打造信息化居家养老新模式。

18.单独两孩: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19.姑苏三宝:古胥门元宵灯会、“轧神仙”庙会、吴地端午等三个传统民俗文化品牌。

20.三朵金花:我区群文创作中较有优势的小品、舞蹈和声乐等三项艺术表演形式。

21.数字城管: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22.三社联动:在政府领导下,社区居委会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专业社工介入社区建设和发展,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构建政府与社会之间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3.街道“5+X”综治工作中心:由综治、信访、维稳、司法、公安5个基本部门和街道若干协作部门共同组成,形成矛盾联调、治安联防、工作联勤、隐患联治、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

24.“2+X”财务管理体系:“2”即姑苏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和姑苏区区属国资企业财务管理办法;“X”即围绕“2”所制定的一系列具体的财务、资金、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较旧一篇:2014年昆山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4年苏州市高新区(虎丘区)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