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艺术相伴》读后感10篇(2)

  没有艺术的涵养,就没有通往未来的桥梁。本书是美国大学生“博雅教育”的课本,是现代人通往艺术的门径。在今天,不懂艺术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盲目,是无法宽容地接纳这个世界的障碍。

  艺术给了我们什么?马克•盖特雷恩的回答很简单:艺术给了我们这个世界。

  《与艺术相伴》读后感(六):出版后记

  读者只要随意翻开这本书的某一页,认真地读上两段,估计马上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这样厚厚的一本书,能够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艺术概论教材。

  一提起教材,读者可能第一反应就会认为书中充满了晦涩的术语,一丝不苟的条分缕析。没错,书中确实有大量的概念,都以黑体字凸显了出来,也有对问题的*探讨,可是马克•盖特雷恩以自己天才的处理方式使它们与众不同、富于魅力,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而非躲在概念堡垒之中的学院派。这样一位浸润在艺术之中的作者,使出自己全部的热情,为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结论寻找最恰适的作为例证的艺术品,接着又调动自己全部的想象力和写作技巧,以最有感染力的方式为读者讲解每件艺术品的妙处。一切的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在能够使读者以最为纯粹的感性的方式直接观赏印刷精美的艺术品的基础上,通过灌注在文字内容之中的理性的引导,消弭读者与艺术品之间的物质阻隔,使读者的灵魂与艺术精神相遇,使读者的生活能够有艺术相伴。

  马克•盖特雷恩在本书中做到的另一项壮举是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部分完美的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通过“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达成的。在步入对全球的艺术历史进行历时性鸟瞰之前,作者已经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分门别类讲解了二维艺术形式和三维艺术形式,将读者领入宽广的艺术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图例出现的艺术作品,大部分将以缩微图的形式作为“相关作品”出现在艺术史部分之中。这样,书中所有的艺术品都将获得一个历史坐标,读者对艺术的理解也将从平面转向纵深拉伸,最终得到立体的全方位的认识。

  马克•盖特雷恩对艺术的热忱也是这本书得以畅销的最大保障之一。自1985年初版以来,盖特雷恩始终在孜孜以求质量更高的艺术品图像,更替更具有说服力的图例,始终保持着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敏锐的嗅觉,不断跟踪与艺术有关的历史遗留问题的最新进展状况,这一切使得这本教材每一次修订都会给读者带来新的惊喜,带来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其本身也如一件艺术品一般熠熠生光。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盖特雷恩能否令你与艺术共生。

  《与艺术相伴》读后感(七):当艺术与生活相爱

  y 潘飞

  当艺术与生活相爱,这几乎是具有多重演绎方式的可能性,且具不同结局的剧情流变。至少,作者马克·盖特雷恩是在用他自身的经历率先诠释这种奇妙的化学效应究竟如何发生。他既是钢琴家,也是画家,还有作家的角色在身。因此,不同艺术形态和领域的交跨、焊接,就这样,简明扼要地以一人之例,抽离出现实中类似于“双面绣”的样板存在——当感性的知觉、灵感、才气、天分,与为理性所圈囿的法则、手法、技巧甚至各种思潮和主义杂糅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生活铺垫艺术,艺术又回映生活”的辩证所在。生活的各种真实场景和经验,海量且碎片化的信息,为艺术家寻找创作素材提供了各种原料,反过来,艺术的各种语汇、媒介与历史,又为人们打望枯燥干瘪的生活增添了更文明高级的视角,进而完成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层面的升华与转化。

  关于艺术学的各类教材浩如烟海,多半依据单个的线索或划分标准,从某个侧面来端望人类艺术文明的进展历程。“时代”、“门类品种”、“地理区域”、“风格流派”等各种写法之间彼此是剥离且分裂的,比如以时间演变为纲线的“艺术编年史”写法,只注重了当时当代的艺术发展状态,既无法对接历史,也无法桥接未来,因此,更无法揭示各种艺术门类之间那类似于人类代代相传繁衍和进化一般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相对孤立和断裂的篇章,其实不能全然描绘人类创造的各种艺术作品和媒介之间的必然关联。

  如何寻找单个鲜活的艺术样本,首先分析其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内在品质和物质属性,进而作为具备实证意义的范例材料,去佐证艺术史上风格迥异、道义不同的各种流派的精髓所在,以求为读者铺展出一幅既宏观畅达又微观细密的“艺术图景”,这是每一个艺术史学者和记述者需要讲求的语态平衡。

上一篇:《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地圖集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