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朝廷》读后感10篇(3)

  《血朝廷》读后感(六):宫殿的魔咒——杀戮与权力平衡(作者:王文鹏)

  “为天下者,譬如做大厦”当朱元璋说出这句话时,我不知道朱棣是否在场,听到了这句话并真正理解了这句话,能确定的是朱棣后来在北京建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紫禁城,这个紫禁城成为一种建筑层面上的统治符号。历史转眼到了今天,当我们今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意穿越故宫时,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地审视这座伟大的宫殿群了,紫禁城失去了历史的情境,成为了干枯的历史标本。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紫禁城已经消失不见了。我们已经看不到历史上宫殿的鲜血淋漓了,甚至看不到紫禁城的真正威严和私密性了,我们现在更多的看到的只是恢宏、繁华和历史的边边角角。脱离了历史情境,宫殿只是一座座废墟了。

  宫殿的真正隐喻是什么呢?这座宫殿的隐喻被隐藏在历史中了,要想理解宫殿的意义必须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祝勇先生用《血朝廷》这本书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并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祝勇先生的《血朝廷》,发现祝勇先生显然并不只是满足于历史复述,对故事的建构他相当用心。当我们在这个文本中试图去考究故事的历史真实性时,我想我们走偏了。他更迷醉于“宫殿”这个镜像,在这个镜子中他看到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是杀戮和权力平衡。

  在作者笔下,宫殿是一台杀人机器,也是死亡的容器,它鲜血淋漓地构造了杀戮现场和坟墓。宫殿的主人一直在换,但它不拘一格地杀人一直不变,它用奢华来掩饰自己的残暴,以恢弘的方式散布谣言。因此人人为宫殿迷醉,人人难逃固定的命运。几百年来,权力中的人们一直处在杀戮和被杀戮的循环命运中。

  杀戮并非是毫无规律、毫无选择性的。当别人都难逃杀戮命运时,李鸿章却“临事方知一死难”,想死都死不成。那宫殿是根据什么来杀戮的呢?

  许多人认为,宫殿杀人是根据忠奸来杀人的,好皇帝杀奸臣,昏君杀忠臣。实际上宫殿杀人不是根据忠奸判断的,而是根据权力平衡。为了自己在宫殿生存,善良的兰儿成了暴虐的慈禧,她杀死了八大臣。在这时,杀戮是一种必然行为,要么死的是八大臣,要么就是慈禧。她杀死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也是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是报信的人,恭亲王是扭转形势的人,他们都是功臣。恭亲王因安德海骄横,后来杀死了安德海,慈禧杀死了搞“洋务运动”的恭亲王。要知道,恭亲王这时候的权力太大了,曾国藩、李鸿章的湘军、淮军都是他的党羽。由此可见,实际上杀戮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削弱对自己不利的势力。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杀了100多位官员,表面来看是为杨乃武和小白菜申了冤,实际上是慈禧在削弱淮军的力量。

  可怜的醇亲王看到了哥哥的命运,他吟诗“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但他却是一个无法选择命运的人,他生于贵胄之家,但却不得不战兢兢如履薄冰地等待自己的命运降临。自己的儿子被选为皇帝,自己不断加官进爵。别人看到的是荣耀,他看到的是杀戮的刀悬在自己的头上。他一出生就属于宫殿的人,连“告老还乡”的福分都没有了。

  有封建统治就有杀戮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杀戮有的时候甚至是一种炫耀,需要权力,也需要谋略。权力是一把刀,权谋是很多把刀,你也许可以杀死很多人,但也杀死了自己。谁不畏死?谁都不想死,但是都脱不开权力的繁盛的**和杀戮的快感,只是谁都想不到自己会死在别人刀下,死在权力的博弈中。

  杀戮本身也是一种权威和权力,因此杀戮成为一种庸常,更成为了咏唱。杀戮是分等级的。“午门”和“菜市口”两个地点昭示了杀戮的贵贱之分。在午门被杀戮可以溅出鲜血梅花,在菜市口则多成了民众一致呼号的表演。鲜血梅花多是高贵的、恩赐性质的,想不死都不行,那是对不起皇恩;菜市口的杀人表演不仅仅是惩戒性质的,更是告诫性质的,那是一场完美的表演,有大义凛然的死囚,有集体无意识的民众欢呼。

  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民主的封建社会里,帝王的权力是无限延伸的,但也是受限的,宫殿本身就是一种自我限制。坐在龙椅上的人,得到的不仅是荣耀和权力,还有死亡和恐惧。对皇帝来说,宫殿是一座恢宏华丽的监狱,皇帝被困在繁华的宫殿里,如同一个高贵的囚犯。对官员来说,一旦踏上宫殿的台阶,一生就无法再摆脱宫殿。宫殿代表朝廷,代表皇权,它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你不在宫殿之上,即使在乡野也难逃被杀戮的命运。

上一篇:《幸福,光临当下》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今生何世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