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4)

  阿梅丽·诺冬的《冬之旅》(中译本)薄得只有141页,以至于我花了一个晚上,就在断断续续的痴笑中读完了这个小故事。

  从表面上看,《冬之旅》这本出版于2009年的作品,赶了一把新世纪恐怖主义 “新浪潮”。然而,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实施恐怖袭击——驾驶飞机撞毁埃菲尔铁塔——的动机,却非出于某些原教旨主义的信仰,而是因为爱情。于是,这个看似充满法式浪漫的故事,打一开始就摆明了要“炫耀”专属于诺冬的标志性俏皮。

  在这本《冬之旅》中,诺冬式的俏皮就那样继续无处不在。且不说男主人公在登机前那一系列充满自嘲的“自言自语”,就足以让我们忍俊不禁,而接下来他一本正经地回忆自己的爱情故事,以及阐述实施恐怖袭击的理由时摆出的那种姿态,更是会让我们捧腹不止。

  自然,“狡猾”的诺冬从来都不会只是给读者讲一个笑话。《冬之旅》中那些俏皮的叙述下面,也会猛然跳出一两句严肃深刻的句子。例如,这句男主角在阐明袭击埃菲尔铁塔理由时所提到的,“人们摧毁过了除了美以外的别的东西吗?人类历史上并没有针对丑陋而发动的谋杀,他们才不会浪费表情来肯定你作出的巨大努力呢!……只有美才会让人们为它所遭到的破坏而激动。”(p.112)这种令人惊心动魄的句子,直白地横亘在我们眼前,不熟悉诺冬的读者一定会被这种突然跳出来的大胆言语吓到吧。在惊吓之余,是不是我们心下还要暗想,这个鬼女人太刻薄了一点吧。这种尖锐的笔锋,正好像是古龙笔下傅红雪的刀、郭大路的拳头,最令人无能为力。

  另外,诺冬笔下的那些人物似乎始终都是“绝望”的。如果说《午后四点》是要表达人们在选择善恶时的那种绝望;而《闻所未闻》则是想要表达不同文化间的“鸿沟”所带来的绝望;那么到了《冬之旅》中,诺冬显然是想要宣泄美丑并存且无法分割而带来的绝望。而这种绝望正是迫使男主人公最后采取极端方式的根本原因。于是,我们再一次在《冬之旅》中这个神经质的男主人公神神叨叨的叙述中,体会到了诺冬这个女人洞察世事的本领。我们读到这里似乎能惊觉到诺冬这些看似好笑无稽的故事下面,隐藏着刻薄而又无法反驳的观点。

  最后想说的是,尽管这个故事的灵感更可能来自于9.11的**,然而我却觉得,诺冬在这本书中的叙事本质更接近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因为,同三岛的那本名著一样,《冬之旅》同样涉及到了对美的毁灭的探讨;而且,在叙事视角上,诺冬同样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也是用自我告白的形式来披露“犯罪者”的心理变化。更何况,在故事中,诺冬也直接点到了三岛和他的那部作品,可以想见,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诺冬,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一定想到了三岛由纪夫和他笔下那个美轮美奂的金阁寺。

  不过,与三岛比起来,诺冬俏皮的文字风格已经削弱了绝望带来的阴暗,不太会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毒害”。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笃定地享受着诺冬在戏谑之间,对人类实施的那些嘲弄和笑骂了吧。

  刊于《东莞时报》 10月23日·读工场

  《冬之旅》读后感(十):《译后记》 文/胡小跃

  这本书是是夏天译完的,到修改的时候已是冬天。并非蓄意等到冬天才来重新体验和审视它的意义,正如舒伯特的《冬之旅》与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冬之旅”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尽管后者是踏着那首著名乐曲的旋律走向死亡之旅的。

  这是诺冬的第十八部作品,也是我译的第八本诺冬的小说。一直喜欢她的小说,所以不能容忍她的退步甚至原地踏步,好在她的每本书都能给我带来惊喜,《冬之旅》也同样。

  爱情、死亡和哲理构成了诺冬大部分小说的支点,把它们连接起来的,是敏锐的观察、犀利的语言、巧妙的思辨和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这就使她的小说残酷而不残忍,灰色而不灰暗,深刻而不晦涩,因为爱情始终绽放着温暖的光辉,是它驱使着人们去冒险,去思考,去不择手段,去铤而走险。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地位、没有身份的小职员,看够了繁华背后的辛酸和美丽背后的丑恶。年轻时,他也曾有过理想,不知天高地厚地要重译荷马史诗,但他和大多数同伴一样,被严酷的现实击得落花流水,最后,这个“语文学家”只能在顶楼底下的一个套间里苟延残喘。可他的希望之火并未熄灭,被“平庸”这架收割机所收割的同学和朋友让他大感痛惜,他致力在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社会里寻找真与美,甚至不惜使用麻醉品来制造幻觉,从中得到安慰和满足。

上一篇:《闲话陈寅恪》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总有你陪伴》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