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10篇(3)

  1. 柏拉图:距离:适时的抛开电子设备,享受安静的生活

  2. 塞内加:心灵空间:通过写作、动手等方式达到专注的状态,减少网友和主动获取信息的数量

  3. 古登堡:技术促进思考:对新工具、新设备多思考

  4. 莎士比亚:旧工具减轻过载:纸笔记录、涂鸦、下棋、唱片,回归过去

  5. 富兰克林:积极的目标:制定积极的目标,是戒网的关键

  6. 梭罗:瓦尔登湖区:建立数字工具避风港。

  7. 麦克卢汉:给大脑降温:一点点的逃离数字设备和网络。

  最后是作者的亲身经验:家庭的“网络安息日”。总之,平衡生活很重要,及早思考和行动吧。

  我想到目前可以做的:

  1. 建立自己个人的每周断网日,比如周五,或者从几个小时开始

  2. 加强手帐记录,尽量持续下去

  3. 少用或更换掉智能手机,用eink阅读器替代平板电脑或手机阅读

  4. 好好享受家庭阅读、喝茶、聊天时间

  5. 学一样非电子化的技术,比如木工、炒菜等等

  《哈姆雷特的黑莓》读后感(十):总有一种召唤你无法抗拒

  去年九月,我通过中信出版社的网上筛选,有幸成为这本书的译者。其实之前从没有考虑过翻译畅销书,甚至连译书也不愿再考虑。我知道,自己的翻译功底只相当于呱呱坠地的婴儿,未学会走路便强行跑步,只会摔个脸朝天。可是当时在东西网上看到这本书的试译,正好触到了我那根**的神经,于是心里一动,就想,反正试试吧。如果有缘,翻一翻也算一次难得的经历。无缘则当练手罢了。

  其实通篇读下来,不能说这本书多么振聋发聩启人深思,但是书中所提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作为译者,也是本书的第一读者,我怀念翻译时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当时正值大四上学期,身边许多同学忙不迭地往脸上涂脂抹粉,穿梭在各大面试之间,逐渐被磨得标准化。而我,每日抱着电脑信步走向读书馆,放下笔记本,先读两小时中文书,再开始翻译。书中那种“反浮躁”的精神慢慢影响了我,起初我还忍不住时不时地上校内,后来慢慢地,那些嘈杂的念头如潮水般退却了,在翻译和思考的更替中,我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解脱的快乐。那是一种真正安详自足的快乐,虽远比不上孔圣人“朝闻道,夕死可矣”,却是我所珍惜的平凡幸福。

  后来,书一翻完,我就拎起背包坐上火车到处跑。在青旅里,我曾给几个萍水相逢的背包客朋友提过这本书,他们都很赞成作者那种简朴的崇尚自然的态度。再后来,我去了兴坪,赤脚走在幽僻无人的漓江江畔,独自面对浩瀚的天空、奔腾的江水、望不尽的树林和青草,内心再一次彻底放开,感到深深的自在坦荡。不被束缚的感觉真好,不管那种束缚是规则,是社会,还是电子工具。

  其实说到底,这本书讲的也就是“逃出束缚”,逃出电脑的束缚,手机的束缚,逃出人际关系的天罗地网,呼吸一下野外的清新空气。为什么要逃出束缚?这个命题不需要证明,只需凭感觉领悟。但凡渴慕自由的人,大约都会在寂静的深夜时分,在心底听到自然的召唤、荒野的召唤。所以,亚历克斯才会抛弃一切走进荒野,死在阿拉斯加的天空下——都是为了找回最本真的自己呵。

  还是说回这本书。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其实在于提倡“平衡”。若单纯渴望逃脱社会,不过是响应了大家普遍的叛逆而已。但是人类终究是社会动物,只有身处社会中才能推动社会,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像五柳先生那般彻底的隐遁,在现在是渺茫的了。若真到了漫无人烟、悄然死寂的荒山野岭中,怕也没几个人耐得孤苦。连亚历克斯最后也感慨,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唯有分享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沉沦,也不是逃避,而是在线上线下生活之间切换自如,夺得生活的自主权利。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导致失败的因素有两个——晚上下不了线,早上起不了床。道理人人明白,但是看到微博上各种花边噱头,还是忍不住点了又点。多巴胺的刺激是难以抗拒的。终究,只有自己真的渴望宁静,才有足够的意志来抵抗这些喧嚣,真正安静下来吧。

  其实也容易,如果你有颗**的灵魂,只要偶尔抽空去郊外看看未被遮挡的天空,抑或周日下午泡杯清茶捧一本古文细读,看多了,感到了那份不可言喻的快乐,也就明白,内心的自由和永恒,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的。

上一篇:为公主喝彩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妹妹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