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梦湖》读后感精选10篇(2)

  故事以回忆开始,以回忆结束。一张旧照片和一声“伊丽莎白!”让莱因哈特回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他是如何同她相识,青梅竹马,少年时的再逢与隔阂,青年时的诀别,内心的空荡与隐忍的痛苦。然后又回到老年时的平静:让白色的睡莲继续孤独地漂浮在硕大的莲叶之间,把灯放在桌上,然后老翁低下头又专心致志地埋首于年轻时代下过苦功的专业里了。全文情节简单,脉络干净,没有恸哭与哀嚎,没有厌恶与疯狂,甚至连那唯一的一次情感爆发,也寓于那微茫而终不可得的白色莲花上了。这一出“涉江采芙蓉”的戏码甚至连“所思在远道”都不必明言,连“忧伤以终老”也不曾微叹。莱因哈德穿上衣服沿着夜色走回去——面对母亲的惊叹,他的回答是“从其我跟睡莲认识······不过,这已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这一句话隐忍象征,然而已经解释了一切。

  两小无猜的童年时代,伊丽莎白初开的少女情怀,莱因哈特因为学业的离去,伊丽莎白遵从长辈意愿出嫁,然后是两人在湖对岸的林间的漫步,彼时的伊丽莎白已为**——一位好心的友人之妻,而莱因哈特正是受他之邀前来拜访。林间的石楠花,野草莓,杜鹃在树林深处啼鸣,他记得这些场景都曾有过。然后是夜莺的交班和夜露的沉郁,曙光未起时,他手里握着字条,伊丽莎白走了进来,她将一只手搭在他的肩上“你不会再来了······别哄我,永远也不会再来了。”

  莱因哈特在清新的曙光中出门,万物安卧,云雀的鸣叫响起,“永远不。”他说。“伊丽莎白,我们的青春就在那边的青山后面,如今它在什么地方呢?”尽管如此,莱因哈特抛开了那些“是我母亲的意思”的歌谣和泛着黑暗和莹莹光亮的水波,寂静的庄子在他身后慢慢地消失,他眼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

  “把灯放在桌上就行了。”从回忆中醒来的老翁说,又像是从梦中醒来一样。

  整个故事是梦和诗一样的,簇拥着大自然的香气,溢满了丰富**却含蓄的情感。《茵梦湖》仅仅是叙述了一个简单的一语成谶的爱情故事,它无意去批判什么,无意去反对什么,也不刻意去赞美什么,希望借此求得什么,不争不抢,不吵不闹。但却正是如此简单的,不断在流逝的青春和爱情反而以瞬间的形式存在于永恒,而哪怕是真的哀的青春与爱情,竟也可化作化作千风归于沉寂,竟也可以在孤独的生命里咀嚼一生。梦醒后的平静与幸福,人生也如梦。时代的尘埃落定后,这样短暂,无奈却又无可取代的故事仍在不断地诞生和变为记忆。小说里展现的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类似于《边城》的氛围,与之不同的是,《边城》里显然地存在着一个爱情的悲剧,然而在《茵梦湖》里,连这样的悲剧都只是勉勉强强算得上,那其中的哀淡而确凿,被包裹在人生的从容与平静中,同着放弃,选择,离别,深藏于心的痛苦,希望和爱,在时光的流驶中像晨星一样逝去了。

  西方传统的文艺理论的“酒神和日神”经尼采提出后,便频频地被引用,理论家从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看见酒神,将古希腊雕像和建筑的美赋予日神。但同时期的《茵梦湖》已经超越了这种划分:有梦,似醉,诗歌一样的文字,感性但是不亢奋,不疯狂。莱因哈特做出了选择,却又没有丝毫日神式的理性光辉,不见“人格的高尚”。它的“哀而不伤”似乎与“古希腊式的肃穆与伟大”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却敬“高贵”“永恒”一类的艺术理想而远之,它描写最普通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人生,在硝烟和争吵,战争与革命的年代里,用成段落的诗歌向我们展示普通人是怎么爱,成长,做出选择,离别,接受生命,在仅有光阴的闲暇里追忆年华。它淡淡的悲剧性不是来自古希腊强有力的命运女神的抉择,不是来自于可视的残酷矛盾设置。而更像是一个温和的,轻而细又无处不笼罩着叹息与流逝的长河,《茵梦湖》的故事便是长河中的一条细荇,反而是充满了东方语境下“物哀与幽玄”的审美倾向,或是“哀而不伤”的情感基调。读《茵梦湖》,会想到中国古歌的还顾旧乡和唐诗的去年今日,会想到日式的物哀:泉镜花的歌行之灯和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会想到叶芝经柳园而下的邂逅和高尔斯华绥一树繁花的苹果树。这些常常被批评为感伤主义的美和善,人本质的灵魂里遵从的美和善,在所谓的时代中沉淀下来,其实往往是一个普通人在一生所愿意回忆起的最美好的东西。

上一篇:《谁来替我照顾妈妈?》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历史的碎片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