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没有看过刘原的专栏,随意谈一下读后感。
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人开始关注足球,早的大概都是从1998年世界杯,剩下的则是2002的那一届,后知后觉的是从2006年,来自火星的从2010年。2002年无疑是一个群体狂欢的小高潮,因为身处与三里河万里之遥的地界,而当地的足球氛围有可有可无的省份,那时的我们仍然会占用上课时间,全班守着英语老师的收音机,听世界杯比赛的直播或者战报。于是,花痴的女孩子们是在那一年开始迷小贝,或者是德国队,而我则鬼使神差地迷上了菲戈。都是那一年的旧事,回头看,有我们为帅哥的腹肌留下的花痴的口水,也有男孩子们为法国队折戟发出的感叹。
所以,那些2002年的专栏文章,恰好唤醒了人们对那场群体狂欢的记忆,近十年来,也是见证了人们对国足的态度从心中如小鹿乱撞变成了如千百头羊驼撒欢。
说足球,说体育,这些话题只是流诸笔端的无论是乡愁也好悲悯也好或者是**也好的载体。我猜,那时候天天爬格子的作者必定是个闷骚的青年,正襟危坐所以不可能给文字太大的尺度和太直白的面目,而对走光的尺度,却拿捏地很好。
书评写到这里,我想顺便跑个题。看过兰陵笑笑生的名著,总觉得从文青眼光来看,恐怕最撸意盎然的不是那些近身肉搏的场面,而光**一词,就该引得无数平时正襟危坐的青年秀才竞折腰了吧。虽然,关于古人撸点的讨论还没有得出结论,我也由于条件限制无从亲力亲为进行考证,但至少说明,恰到好处的走光,*拨着人们的阅读欲。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如果这位闷骚青年满篇只有骚而少了那些绵密的悲悯,想来我也不会耐着心子读完的。
在我看来,2002年世界杯恐怕是个分水岭,之前的文字洗练而到位,虽然接触之初还觉得隐隐透出些酸味,但还是不乏深刻和细腻的悲悯。甚至,关于前国门和前亚洲举重冠军的报导,能触动某些内心柔软的地方,我自己容易共情固然是一方面,这闷骚小青年很好的文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及过了世界杯的浪潮,感觉文艺小青年的面目渐渐模糊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文必谈三级片,虽然我本身不是正襟危坐的道学家,但是还是得出了一个结论,撸多了伤身。
无论如何,谢谢作者这些到位的文字,那些走光的文字里有绵密的悲悯,它们让我耐心地回忆起一些看似已经遗忘了的事情。并且透过那些绵密的悲悯看到生活,我甚至能想象出一帮爬格子的大老爷们们的生活,他们许是有敏锐的嗅觉,从青萍之末看到明星偷偷拍拖,许是有深邃奇特的视角,在一片叫嚣之中辟出一块立场的阵地。于是,借着这本书,对杂志/报纸专栏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必也是对这本书最大的认可了吧。
最后,话说回来,悲悯比走光更能打动我,而终极必杀器其实是乡愁。
《丧家犬也有乡愁》读后感(五):又咸又湿这十年
原文:http://faydao./weblog/1667.html
备份:http://xiaodao.us/blog/1936.htm
今天是七月初六。明天,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的***爆发。不知道牛郎织女用的是那一款的安**,这么多年了,他们依然无儿无女。抑或是他们当中有一人罹患了某种症状?这些疑问十年如一日地萦绕在我心间,一如那无色无味的所谓乡愁一样,挥之不散。
我不敢说我有乡愁。因为除了这副皮囊之外,身上没有任何故乡的影子。此外,除非几瓶酒灌下,我很难会冒然想起故乡来。为什么说是"冒然"?因为子非将相、亦非商贾,形如丧家之犬,如何赋得衣锦还乡?
所以看到刘原的《丧家犬也有乡愁》一书,心生快慰,没曾想这先生竟是同乡,除了我没有其才思千里之外,其他的各种遭遇,又彼此有些相似。快慰之余则欣然读之。
只是2000年(此书的第一篇《国门苍凉》写就的日期)距离至今已经十一年,刘原笔下的甲A已经从一盘毛血旺变成一盘苍蝇萦绕的烂肉中超,谈论起来的众人都会纷纷掩鼻,生怕沾染了衰气。如今再度看到这些文章,若非深谙中国足球,恐怕很难读得出个中的段子,也接不住刘原笔下抖出的包袱。
或者当初真的是为了赚那稿费换作酒钱,刘原不停地拿自己的同事(原《南方体育》的同仁)开涮,一块块的小豆腐中,总会嵌几枚人名:龚晓跃、张晓舟、方枪枪、棋哥、小黑……杨箕村也成了卧虎藏蛇的地方,叫卖声、**声、**声、吵架声,声声入耳,声声落笔。所谓正人君子者,或者会对诸如此类的声音感到不堪皱眉,而赤诚如我等(或赤贫如我等),则总会觉得这声声如泣如歌,总想买上一瓶儿酒,沿着杂乱的街道,逛几个来回,然后对着电线杆喊:来,走一个。这就是异乡人傍晚之后的生活。
上一篇:《伪东京》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一切皆有价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