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的好,在于它系统地重现了那个年代的学术辉煌。自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后,不少人开始关注这位精通多国语言的文史学者,同时也对那个辉煌的民国时期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是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人的走红,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种现实的背景影响,而逐渐将这些民国学者打造成某种主义或某种倾向的标志,而他们真正的学术成就,却未必真能为大众所知(像陈寅恪先生的晚年巨著《柳如是别传》,恐怕能读一遍的人都是寥寥无几)。当重新翻开《南渡北归》,我们不妨**一幅民国时期的学术图景,重新认识这些曾经饱读传统史书又出洋留学归来的学者们,是如何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年代,为中国的文化保留一脉火种的。
当然,最为悲痛的,尚是《离别》。据说国民党撤离时,胡适曾努力要来多架飞机,意图运走在北平的众多学者,但飞机在南京降落的时候,胡适看到不过数人下机,竟悲伤到当场痛哭。这个史事的细节尚待考订,但40年代末国民党民心已去而导致的结果,是大部分的学者都愿意留待新政权的到来。当然,他们也没能预想到后来的运动是如何的惨烈。原辅仁大学校长、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史学家陈垣就曾在解放后致信胡适,“七十岁的史学者陈垣就得向天下人公告,他的旧治学方法虽然是‘科学的’,究竟‘是有着基本错误的’!他得向天下人公告,他已‘初步研究了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确定了今后的治学方法!’”转变之**,以至于胡适在《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跋所谓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一文中坚称此信非陈垣所写。只是后来他的儿子胡思杜也公开与其决裂,他才明白,知识分子已经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接受“改造”。而在台湾,情况也好不了多少,雷震的“自由中国案”,同样使得胡适这位毕生的“自由主义者”,痛感法治的丧失与自由的向往。
整部《南渡北归》,毋宁说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路的挽歌。在国难与党争之中,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欲全己身而不得,更不要谈坚守原则以改变国家社会的面貌了。或许,在已经翻过了那个以“革命”的名义而闹腾的二十世纪后,我们更能好好地去想想,有什么是可以继承我们的先辈,去做些该做的事情,去坚守些该坚守的原则。
上一篇:《厌魅·附体之物》读后感10篇 下一篇:《iPhone应用用户体验设计实战与案例》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