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的读后感10篇(3)

  书名叫《谈美》,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什么是美呢?读完之后我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能回答的清晰的答案。

  于是我在读完它的夜晚,决定到楼下转一转。下过雨的夜晚,四处被清洗一新,路旁的的树木吐出了新叶,山上的青蛙一片欢鸣,轻风拂过耳畔。在哪一瞬间,我觉得空气里带着甜味,竟而就想到了美。

  是的,我感觉到了美。这也正应了说文解字里对美的解释。美,甘也。也就是说,我们感觉到甜的事情,它就是美的。

  朱光潜先生在书的序言中说,在这里我就只是向一位亲密的朋友随便谈谈,”而所谈的无非是如何“免俗”,如何“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象方面”。 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已是当时我国美学界的泰斗级人物,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而他却以这种谦卑的温和的态度来谈一个看似高深的话题。

  以光潜先生的这种学问的来说,他应该是极容易就能提出何为美,何为不美的。他也更加有资格来指出一些不美的人和事的毛病出现在哪里,但是他都没有这样做。他只是以一种平和地讲述的方式来说他认为的美。他在书中也不曾有一丁点的强制你一定要同意他的观点的想法,这种豁达和通透我倒认为是一种自信的美。

  比如他在书的第一章就说,庭院中的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颗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颗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在接下来,先生开始以美感与快感、美感与联想、美感与自然来阐述。所传达的中心思想也完全都是开头所说:“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象方面”。这几章通读下来,所能感到的是美不光是一种表象的存在,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如书中“美与自然”这一节中所说:“美感是什么呢?从积极方面说,我们已经明白美感起源于形象的直觉,而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有一种距离,我们已经见出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关系,知道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交感共鸣,才见出美的形象。”

  光潜先生在这本书的后四章从不同的维度来说创造,分别为创造的想象、创造与情感、创造与摹仿,还有最后的天长与灵感。倒是十分喜欢先生在这些篇章中提到的:过一生生少在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有的美点。他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出现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风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这样一番话,对我们这些写作者来说,这段话也是一个极好的指导和共勉的作用。

  整本书在一星期的晚上通读下来,看似是在一篇一篇的谈美,读完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顿悟,这是在说美,也是在说一种人生态度,如朱光潜先生一直所奉行也是在书中提到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生活所遇到的困境以及现实中的迷惑,你得跳出现世的层面,以第三者的态度再来审视一番。大概就可以得出朱先生所说的超出意外,得其环中的道理。

  如果领悟到生活与人生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应该就是可以更平和更认真看待美这一说了,也就是先生在书的开篇说到的所谈的无美是免俗,和书末所说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精神。

  而美,最终是一种时间的见证力,如先生在80多年前写下这些文字,我们今天读来也仍旧感到温度。因为时间的长河中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

  书中我喜欢的语句:

  1、 遇到一个作品,我们只说“我觉得它好”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说出我何以觉得它好的道理。说出道理就是一般人所谓批评的态度了。

  2、 雕刻家罗丹说:“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深林里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

上一篇:香皂雕花入门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