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五):脱离现实的美
脱离现实用途才叫美。在欣赏艺术的时候去掉对内容的解读、对利害得失的思考,把艺术品和实际人生拉开距离,就能发现这种美。
美感是脱离了用途之后的记忆表现形式。《美的沉思》一书认为,美感来自人类遗传中对物品的记忆,抽象的符号蕴含着物品的形状记忆。 美学也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美感产生在以人的经历为基础,却保持一定距离的艺术品上。例如神话、绘画。剥离物品的形象和用途,美感就呼之欲出。
解读科技产品的设计之美,往往最难的是跳开实际用途。例如把不同的手机当作一个雕塑去欣赏,这样才能选出最好的模型。软件的界面也要先跳开实际用途,不考虑实体还是虚拟,这样才能设计出最美的软件。
解读建筑之美。哥特式建筑为什么美,是因为和现实的民居明显拉开了差距,让人从这种几乎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建筑形式,感受到自己回到童话世界中。因为每个人在小时候,看到的都是巨人、巨大的建筑。随着我们越长越大,在视野里这些巨人、巨大的建筑物就在生活中消失了,巨人变成了和我们一样大小的人,巨大的房屋变成了蜗居。而艺术恰好又还原了这种记忆。
解读摄影之美。现在摄影技术非常发达,但往往能打动人的是那种从正常视角无法获得的画面,例如航拍,微拍。而绘画作品,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呈现出格外珍贵的美感。这也是近年来无人机拍摄的作品深受欢迎,屡获大奖的原因。
合理的距离产生美,需要主动去调整观察世界的距离。
《谈美》读后感(六):慢慢走,欣赏啊
首先想说这本书的质感真的很好,让人想在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静静地看,书里的插图配的也很文艺。
书很薄,100来页,我读了很久,朱光潜的文字很有意思,他的论据善用比喻,总能把日常生活的现象看出另外的趣味,比如他在第三节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语言风趣地提出了他的看法。书中也有一些专有名词,不过解释的都很通俗易懂。即使这样,看这本书还是要在安静的环境中看,不然被外界打扰很难领会作者的意思。
我认为朱光潜是很睿智的艺术家,“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正如他在最后一章向我们阐述的“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介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人生的严肃主义。”在这本书中不仅可以学到关于美感和欣赏的技巧,更多是做人的态度 ,如何“诗意地栖息”。
前一半文字是在谈美感谈欣赏。
告诉我们审美要靠直觉,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它像什么,它是什么,不要与实物体作比较,也就是艺术高于生活,提醒我们要在“要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中维持适当的距离”
第三节便提到审美的技巧: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帮助我们实现美感经验,人将美好的愿望付之于物,物又反射在人给人以鼓舞,往复回流之后印象更加深刻(古松高风亮节的形象)
美感和快感的区别在于:快感的为满足某种需求的,是实用的,是体验滞后的;而美感是直觉,无目的的,是伴随着你欣赏它。
美感和联想的区别:“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色意象上。”告诫我们审美要专注,要沉迷,不要过分地分散思想。
“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我们常常感觉到某些艺术家像孩子一样,不食人间烟火。游戏和艺术是有很多相通点的,创造者的心是很纯洁的,是将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全局尽管荒唐,而部分却仍须合理;都有移情作用;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所以要求艺术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创造要富有情感,要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上打破格律。
最后强调灵感,读书破万卷就是功夫要足,下笔如有神就是要有灵感。
最后想说这本书绝对适合深深品读,朗读背诵其中精彩的片段。除了审美之外,还可以看到他如何巧妙地论证。
《谈美》读后感(七):《谈美》美是时间的见证力
文/苏听风
书的最后一页写:1932年夏,莱茵河畔。
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是一个晚上的十点钟。我每天捧着它在小书桌的小台灯下读二章,一本只有9万字的书,却读了一个星期。83年前写下的文字,在经历着几近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后,依然能有一种穿透力和亲切感。
上一篇:香皂雕花入门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