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一提的,是《人间的星河》这本书背后映射的传统家庭观。从天生聪颖的赵家禾到自幼丧母的顾少棠,从私生女朱雀到被迫裹脚的凤仪——安身立命以家为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文化”无疑是每个人性格形成的基础烙印,这个烙印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依然显而易见。伴随着生产力发展,个人意识觉醒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一代人正走上历史舞台,并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然而,年轻人日益淡薄的传统家庭观念与传统 “家文化”之间的矛盾,导致越来越多的“情感分离”,许多人只有逢年过节回家探亲时才能与长辈见上一面。如果你也是这样,活在迷人的现时阶段,活在专注的漫不经心里,活在温和的冷漠中,那么强烈建议你也读一读这本书,同时,希望你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能放下手机,在老人身边坐一坐,跟家里的长辈们聊聊天,相信我,这样做之后,你一定会重新爱上他们。
希望这本书可以唤起更多人对家族史的重视,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帮助我们从家族内部的相互了解和体谅入手,寻找传统与现代社会关于“家文化”矛盾的真正解决之道。
总之,我个人强烈推荐这本书,民族的秘史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这都是命,你信吗?
赵家禾把弹壳包进糖纸,作者把答案埋在书里,而我,作为那千分之一个丹麦王子,期待你来分享属于自己的答案。
铎北
2018年9月于北京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三):少年安得常少年丨刘喜悦
这一篇,写给扉页的李默默女士。
《人间的星河》 第一篇的题目叫做《少年长安》,我很喜欢这个题目。最初,是打算用它来做这本书的名字的。少年,少年,长安,长安,都是美的意境。写完这个故事,我第一时间就拿给了李默默,她看完之后说:这就是一个少年的故事啊,少年的亲情,少年的友情,少年的爱恋。 对,我就是这么想着的,才写下了这个故事。写家禾的时候,总是会想起《最好的我们》里的余淮,一个聪敏的温暖的少年。少年的真心,多好啊。那颗不为生活所羁绊,洒脱而率性的真心,多好啊。水远山长,天高海阔,那些骄傲与无畏,似是只有在少年时,才足以不负。 我与李默默相识于微时,相识于少年。说来,我与她认识多年,见面的次数却是数得着的。虽不常见,可每次见面都熟稔得像是从来没有**过。徐志摩有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李默默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的“我幸”。在这一轮的春阳秋露中,李默默与我一样,热爱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伴着他们的成长、丧失、欢愉与痛苦……除此以外,李默默还承受了我的困顿与焦虑,每当我写不出来的时候,她都会陪伴在我的身边,认真看我写下的每个字,给我提出可贵的建议。有些时候,她还会亲自写下一些语句或者段落,手把手地帮我度过“难关”。想到我曾拿李清照与赵明诚“人比黄花瘦”的典故与李默默打趣,不禁莞尔,觉得有意思的紧。 写字是一件很孤独的事,那种孤独无法与人分享。直抵思想深处的话语,只有自己才有可能或者机会去解码。所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事,可遇不可求。如果可遇,那便是暗夜中的烛火,像信念一样让人暖。 我与李默默年纪相仿。从身份证号上来看,我们都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2015年的深秋重逢以后,我曾写下一篇小文章,畅想了我们十年后的生活——十年以后,我还会与美丽的中年文艺妇女李默默一起,静看花开。此刻,十年已经过了3/10,时光走得太快了,快到猝不及防,快到有些不真实。但转而想来,却总觉得一切都没有变,它一直都在,在我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中,只要我们对生活还有些不甘,它便一直都在。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总是和年轻人在打交道,从刚开始工作时的85后,到现阶段的95后。一年复一年,一年不负一年。虽然前后有十年之差,彼此相处起来,却未曾觉得有多少具体的差别。或许,少年从来不只是一个人生阶段,它更是一种心理状态吧——一种愿意拼尽所有,去追求心中所愿的状态。 所以啊,李默默女士,我们要一直年轻下去啊。一直热泪盈眶,一直赤诚地面对故事,面对书写,面对荏苒的时光与糟心的生活。它带的走我们平滑无痕的脸,却带不走那些念念不忘,带不走一腔的豪情壮志。 等下一个夏天,我们再去青岛的海边,伴着咸润的晚风,喝啤酒,吃蛤蜊,当诗当歌,再去追赶一日的潮,一季的风,一生的光,就像十八岁那年一样。 少年安得常少年,半生已过,不畏将来,少年自是长少年。
上一篇:《莫比乌斯的亡灵》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王小波全集 第七卷》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