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破金瓶》是一本由吴闲云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窥破金瓶》读后感(一):西门庆娶那么多女人回家,是把这些女人当“余额宝”了
《金瓶梅》这本书我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看的,洁本是哪家出的书,记不住了,不洁本是香港出的。看金瓶梅书那会儿,录像机已在普通民众家里普及,有了能说话,人会动的录像带看,民众看《金瓶梅》的热情大大降了下来,这就如被双轨的那些贪官,他们有时间会和在和多名女性直接上床办事,而不会去看录像一样。知道中国有这么一本黄色名著,好象是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就知道的。
到了文革中期(1966-1976),那时的中国人才知道了文革不好玩,因为一开始搞文革扫四旧,人们也没心情看书看电影,那时看斗走资派,看斗名人,看斗居家附近的有钱人,那是比看电影,看《金瓶梅》要来劲的多。
《窥破金瓶梅》是评论书,是从金融经济理财的角度谈论西门庆是如何玩女人的。
西门庆往家里娶了一房又一房的女人,但他还在外面搞女人。过去不懂,总以为家里的几个女人一天玩一个的话,也要一个星期才能转一圈,要是算上丫环的话,一星期都轮不过来。
现在明白了,西门庆娶那么多女人回家不是天天用,这是他把这些女人当“余额宝”了。多余的钱可以投余额宝,多余的女人一样也可以先积存起来的,以备不时之虚嘛。
《窥破金瓶》读后感(二):《西游记》的解构范本
感谢魏武挥在blogbus社区推荐了吴闲云的博客:探西游。这是近段时间发现的又一个好博客。
按吴兄的说法,所谓探西游,就是采用逻辑推理手法解读《西游记》。看官放心,吴兄并不是把哲学范畴的逻辑拿来生搬硬套,搞那种“红学”式的狗屁解读。吴兄是位很能把握幽默节奏感的熟手,幽默+节奏感,就不仅仅幽默而已,那是种对幽默感拿捏得相当到位的手法,不紧不慢、张弛有度、舒缓得当,再加上含而不露的控制,妙极了。这种感觉有点类似王小波后期的青铜时代,表面看没啥,往里面一探,值得乐呵的东西多着呐。
吴兄能做到这一点,凭借的当然不是所谓小感觉,所谓小聪明。博客里每篇文章都透着学问。啥学问?对《西游记》的透彻理解和细节挖掘:大到前后章节的转承,小到时间上的对应,无一不被吴兄筛选出来分析。这种玩法,一般人做不到。
仅仅这些,还不能成为我推荐“探西游”的主要理由。我最最喜欢是吴兄用所谓逻辑手法对西游记的全盘解构。最大的解构,当属把作者吴承恩的全部写作假定为正确来一一求证,求证结果,必然指向吴承恩正确,而小说,原本就是虚构的产物,在恣意挥洒的时候难免有所纰漏,当不得真,吴闲云同学明知这点,却偏要做逻辑分析,由此故意造成的反差,真乐煞我也。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者,也许不少读者会从另外的角度看出影射来,这就免了吧。越往这个方向探究,乐趣势必就越少,何必呢。如果更进一步,把这种分析拿来和现实一一对照,就与嚼蜡无异了。所以我宁愿相信吴兄写在前面的那段废话:
1. 仅限于小说《西游记》。和其他的神话故事无关。
2. 仅限于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逻辑关系进行推理。
3. 小说《西游记》中虚设的人物角色,与现实无关。小说中的宗教根本不是现实中的宗教,小说中的唐僧也不是现实中的玄奘法师,这个很早就有定论了。切勿自作多情,对号入坐!
口水话说得太多了,各位请自行欣赏:探西游。如果对吴兄手法感兴趣的看官,还可再看他另一博客:三国中的博弈。
《窥破金瓶》读后感(三):厕所读物中的将军
我这个人有个特点,科普定位的图书跟科普定位的书比,畅销小说跟畅销小说比,名著跟名著比,同一定为的书放到一起才有可比性。励志书跟社会科学论著比逻辑严谨性就是扯**蛋的,同样这本书定位就是厕所读物,应该跟《水煮三国》或是《细节决定成败》或是《乔大爷传》放到一起。跟他们一对比,此书立马高端大气上档次起来,毕竟更符合中国国情不是,毕竟学习了知识后还能在喝完几瓶啤酒之后拿金瓶梅装装逼不是?
上一篇:龙枪编年史(全3册)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女人40+》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