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棒槌读后感精选10篇(4)

  《西棒槌》读后感(九):从阅读中找差距

  我读第一遍《西棒槌》的时候,是先看了作者的《自序》后才看的正文,心里很有点犯嘀咕:作者明明说,这本书是讲阅读的,而且有自己的分类:一二辑是与阅读有关的泛泛而论,三四辑是从具体一本书说起,讨论阅读、写作等问题。可是,整本书读下来觉得杂乱得很,什么吵架啦,人物啦,历史啦,甚至还涉及到京派和海派之争,哪里能概括出一个头绪啊。放了两天后,我闲来无事,重新拿起这本书读,才知道自己当时读得有多匆忙,根本就没有仔细看。细读下来才发现,这本书共59篇文章,篇篇和书、字有关,页页和阅读相连。有些文章直抒胸臆表明作者对读书的看法,有些文章则从读书说开去,延伸到更广阔的地方。

  再读《西棒槌》的时候,我一边读一边回忆自己读书时的种种,常常会有很多共鸣的地方,有时看到某处会会心地笑出来,原来,还有人和自己一样。可能因为我们工作性质相同,同为编辑的缘故,作者很多文章中提到的问题我也同样深有感触。比如,《词语乱炖》一文中由阅读引发的校对过程中的种种趣事,我在工作中也常常遇到,但我好像从来没有想过把它们组织成文章。《榨油》一文中的“榨”字让我看到了作为编辑的认真负责也看到了无奈。文章中提到的情况,我又何尝没有遇到过呢?只不过,人家的经历已经成书,我的想法还停留在想法上。读词典的事我也干过,而且很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其中的甘苦让人回味无穷,原来以为我这种行为很傻气呢,却不知作者也有此爱好。只不过,现在却没了那种兴致,词典倒还是天天不离手,不过,现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出于养家糊口的需要。

  作者爱书,这可以从《包书皮》一文中看出来,也可以从《两箱书》中了解到,还可以从作者遣词造句的字里行间看出来。我勉强也可以说爱书,但要说到这么呕心沥血,我就只能甘拜下风了。作者爱读书,他读书的种类和数量让同为编辑的我自惭形秽,他说的有些书我根本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研究了。到最后几篇,作者如数家珍,说出好多作者和他们的著作,我就只有学习的份了。

  我也知道,读书需要心境,需要把心放下来,沉下去,这样才能读通读透,读出乐趣。不过处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处于不知道有多少书值得重买的情况下,读书的乐趣又有几人能体会呢?我常常以此为理由,匆匆翻读,不求甚解。读了《西棒槌》才知道,其实沉下心读书的人真有,读得还很好!

  《西棒槌》读后感(十):莫装逼,装逼遭雷劈——评《西棒槌》

  说来惭愧,题目上这几个字,其实是我想要表达对杨葵先生深深的敬佩,而非不敬,但效果可能会产生歧义。说敬佩,是因为这样的人、这样的书、这样的思想,越来越难找到了。

  先说书,这本《西棒槌》与其姊妹篇《东榔头》一样,是一本纯粹的书,封面上题目作者,干干净净,没有推荐、没有吆喝、没有腰带;内容里规规矩矩,正常排版的文字,略小一号的页面,字数不多,绝不注水,有几篇算几篇,但每一篇随笔都很有看头、有嚼头、有劲头。

  在书里,我们看到了杨葵先生“职业的一面”,对于一个平常生活都有很多感慨,用自己的榔头敲出自己旋律的人,对于从事的行业自然少不了有话要说,而且作为当了编辑很多年的他,对于文化圈、出版界和形形**的作家也确实非常了解。纵观这本不厚的小册子,杨葵先生用简炼的语言、简短的篇幅、简约的风格,说出了他的观点——莫装逼,装逼遭雷劈。

  其实这话不用他说,我们也或多或少的有体会,尤其是爱看书的人,面对实体、网络书店中林林总总的经典、雨后春笋的新书、精美绝伦的包装、天花乱坠的赞语,却没有了那种本质的冲动——想看。因为经验告诉我们,说的再好也就是个普通的出版物,很多情节依稀曾见、很多套路似曾相识、很多作家所见略同,最关键的是他们“码字”的速度超强,但味道实在一般,但为了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自己的绽放的瞬间,大家无可避免的、不约而同的、前赴后继的选择了在表面文章上下功夫,给自己冠以醒目的伪装,比如自我标榜,贴上一大堆标签;故弄玄虚,夸大人性的复杂;哗众取宠,故意制造争吵的话题等等,而如今的媒体,更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但有了事敲边鼓架秧子,没事更要制造事端,唯有此才能从中获得利益最大化。于是我们的出版物,我们曾经认为的精神食粮就这样被大批量制造出来,也就是垃圾化生产。

上一篇:从杜尚到波洛克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外出偷马》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