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棒槌读后感精选10篇(2)

  宽容,厚实,观点中庸得当。文中既有敬意,也有坚定的态度,无不透露着文人的风范;既嘲讽当下书本的“杂志心态”,痛心的称“不再敬惜字纸”了,因为垃圾书实在泛滥。也有宽容以待,了解书本是一个金字塔,最下面的生活实用书籍本是需要,最顶尖的思想和文化难免稀少,故此不以为怪。

  这本 《西棒槌》 ,读之如饮。无论是咬文嚼字的“小学”,书海朝圣的“经典”,在杨葵笔下甘泉般潺潺流出。这样的一本小书,怎能不喜?

  坐久落花多,坐得是闲情雅致,坐得也是坚持和热爱。爱花之人,爱的是看花的心境,至于落花多不多,仿佛已不再重要。

  《西棒槌》读后感(五):闲看书,看闲书

  闲读书,读闲书

  说来惭愧,题目上这几个字,竟是我一直向往的读书生活。说向往,是因为越来越难做到了。

  索性不曾有过这样的日子也就罢了,但是曾经拥有,所以一想起来,就像从小康之家已逐渐堕落成赤贫之人,禁不住要怀念往昔幸福时光。

  这是这本书开始时的一段话,而这本书也的确是一本不错的闲书。

  先说拿起这本开本不大的书,干干净净的封面,没有什么花哨的装潢,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封面,就让人感觉有一种底蕴在其中,一种端得住的底蕴。

  打开书看来,也是正常的排版,干净的文字,看的时候,有一种坐在茶楼中,我静静的喝着一杯清茶,听着老生抑扬顿挫的唱腔。是的,很舒缓,也很动人。

  这本书开始时,讲的是作者自己的看书史,而我做为一名20出头的学生,是很难理解这个老爷子看书的经历,也就看的云里雾里,但是隐隐约约感觉老爷子心中的那份矜持,那份孤傲。就拿书中62页中那篇《书籍中的金字塔》而言,老爷子心中那份孤芳自赏劲暴露无遗,这份孤傲让人联想起那些遗老遗少们,当然这不是贬义,文学不是通俗的,通俗的是相声和二人转,文学必须也应当保持自己的身价,必须有一份孤芳自赏的,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大众。

  而后面的便是我认为的书中的精彩之处,作者自己的从业经历和作者眼中的好书。

  作者沉浮出版业几十载,对于出版业的现状和问题当然有着自己的见解,不能说作者的见解的一针见血,当时绝对可以说是针砭时弊,对于读者我们自己的阅读而言,也是有着不小的启发的。这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二辑。

  而对于那些书评部分而言,我认为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对此,我不多说什么,还是让各位看官自己看吧。

  《西棒槌》读后感(六):《东榔头》《西棒槌》 温暖惬意 深刻犀利

  听闻一直挺喜欢的杨葵先生又出新作,前日特奔万邦,买将回来。

  《东榔头》和《西棒槌》可看做上下册,装帧一如杨葵先生的前作《过得去》、《百家姓》等,简朴素雅,开本亦小,便于展读,尤适合睡前卧读,看久了手不累。

  年轻时候,对大部头作品常怀景仰,觉得牛人就该著作等身。而对杂文随笔类则觉尔尔,小文小作能有什么水平。及至中年后,阅历和阅读多了,渐渐体会到,作品字数的多少实在和文章的价值无关。有时洋洋万言,但通篇废话。而有时寥寥数字,却字字珠玑。

  《东榔头》,用作者的话说,是写过日子。四十多篇随笔,保持了杨先生一贯的水准和风格,生动风趣,舒适温暖(JORMA语)。喜欢小饭馆之恋、零碎的欢颜、清明、长安寺几篇。

  《西棒槌》是作者多年阅读的感悟,出乎意料的,很多小文颇犀利辛辣,例如‘书的敌人’对文字狱的谴责、‘不敬惜字纸’对庸俗苍白文风的讽刺、‘吵架京派海派’对文人相轻的不以为然。读来都挺过瘾。

  《东榔头》《西棒槌》,对生活感悟,对世事解析,同时也有人到中年的无奈和坦然,如作者言:从少年的情怀**,到青年似的食不厌多,再到形同中年的求心清定。是作者的个人体会,也是千千万万世间人的必走之路。

  《西棒槌》读后感(七):可不是皮棒槌

  杨葵先生我并不熟悉,只知道是一位资深编辑,今天有幸读了他的《西棒槌》,可惜我是小女子,若是老夫子定要掀髯一笑:不错不错。一看西棒槌这书名就知道肯定还有个姊妹篇叫东榔头,甭管谁是上册谁是下册,一套书能出的看了其中一本的名字就知道另一本,放眼望去也没有几套了,而杨葵先生的这套著作正是其一。

上一篇:从杜尚到波洛克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外出偷马》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