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读后感10篇(4)

  即使我们可以如同中年的鲁迅一样,将所有可疑的标签都一一杂碎,我们还是会跟他一样,掉入“虚无”的漩涡,让自己沉入无限的怀疑与不信任之中。

  唯一能够拯救鲁迅的,也恰恰是能够拯救我们的,是一种普世的力量。这种力量常常被误读,认为它的来源起源于对“人”的关注,甚至鲁迅亲自为这种力量命名为“人学”。但这种力量实质上来自于宗教,并且通过科学的方式,建立起每一个个体对整个人类世界与宇宙的信仰。一旦我们试图用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甚至某种文化的标签来套住这种价值时,我们都会重新陷入上述那个伤害与反抗的怪圈。

  因为我们只是人,我们无法对他人的未来做出承诺。当我们强迫别人认同我们的时候,我们无法保证别人的结局是否真的如同我们现象中的那样。人不是神。人有人的限度。

  我依然相信,任何一个如同青年鲁迅、如同加藤嘉一的年轻人,会试图打破自己的局限,将自己投入更加宽广的视野与文化之中的这种行为是值得钦佩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人有人的限度。人的限度会导致文化终究是彼此相对的,国家也是一个个互不重合的圈。当我们从一个圈子进入另一个圈子的时候,我们仅仅只是进入了另一个圈子,而不是真正的站在了所有的圈子之外。当初从圈子中跳出的想法,只会在这种企图中落空,而并没有真正的为我们视野与人格的提升获得任何帮助。

  因此,无论我们怎么观看别人的历史,“命令别人反思”这种事情实在是一种无可表述的自大。甚至在我们检查自己的历史时,我们也无权侮辱那些死去的人。因为生命已经结束,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观看它,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是为了超越当年的种种怪圈,从而让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而不是为自己贴上下一个无聊的标签。

  《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读后感(八):加藤嘉一《致困惑中的年轻人》读书笔记 (上半部分)

  前言:这是读加藤嘉一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中国,我误解你了吗》。说实话,第一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加藤这个人真的敢说,书中内容有的让我做些思考,第二本《致困惑中的年轻人》则给我更多的启发和更多的线索,也让我对他的《中国的逻辑》和《日本的逻辑》很感兴趣,今晚就下单买这两本书(因为图书馆没有这两本书),这次的笔记改一下风格,列出线索和启发的内容,根据线索,你们可以自己查找。(线索是来自书中对其得描述)第一部分 线索类加藤嘉一的文章发表在:1,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第三眼”,2010年7月21日 2,《环球时报》,2010年8月11日 3,《南方周末》“自由谈”,2009年8月19日 4,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第三眼”,2010年8月4日 5,《环球时报》,2010年12月9日 6,《环球时报》2010年12月23日 7,《中山日报》,2011年7月15日 8. 北京大学勺园,2008年6月27日 9,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第三眼”,2011年4月29日 10,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第三眼”,2011年5月11日 11,《新京报》,2010年1月30日 12,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第三眼”,2011年5月18日 13,《瞭望东方周刊》“东游记”。2007年第14期 14,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第三眼”,2010年11月24日 15,,《南都周刊》,2010年8月2日第29期 16,《新周刊》,2011年第10期加藤嘉一参加的节目:1,上海第一财经《头脑风暴》 2,《全球连线》 3,锵锵三人行 4,搜狐“男人频道”名人十问 5,《看天下》文中提及需要查询的:1,京论坛东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学生创业交流活动http://wenku.baidu./link?url=YtEPH226xY7eHHBLgaQoW7P7Qt41krePeml6K3E_-itg9pHOfYElVB4M1sANThNn-j**QOns5omCSTuGSSq**V2n8XbF-rTzwn5QYyN8m4_ 2,北京大学勺园 3,Network 4,北京大学(北京论坛) 5,对外经贸大学 6,人民日报 7,前原诚思 8,凤凰网“名博校园行” 9,《八十年代访谈录》 10,国际青年节 11,《在路上》 12,封新城书中提到的文章:1,《帅男的逻辑》 2,《林丹的帅气是综合的,跨越的,立体的》加藤嘉一推荐的书籍:马克斯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部分 受启发和有疑问的部分1, 在中日关系受挫的严峻形势下,我创始了北京大学与东京大学的学生代表之间的互访交流活动——“京论坛”。中日两国的年轻人就当前最火爆的有关中日的热点问题,超越桌上的讨论,进行了各种合作调研、沟通总结,为安倍晋三对华“破冰之旅”奠定了策略性基础(?)。我很有信心地说,由80后这年轻一代发起的论坛实实在在影响了国家的决策。2,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转型中,国家战略在变,城市面貌在变,百姓观念也在变。“变”已经进入中国人的日常思维。现阶段我们很难用一个清晰的标准去界定中国的主流社会和主流价值。但可以肯定是的,在未来的时间里,现在的年轻人,那些80后,将充当起中国的“主流”,而他们又是受到中国转型和多种文化**的转折一代。面对着这双重**的,新一代如何寻找新的自我认同,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 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不是稀土,也不是高铁,而是人才。中国崛起要靠的是“人”,以人为本,靠人发展。这是当代中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80后或许现在正处于迷茫、浮躁、折腾的阶段,但要公正地评价他们,至少还需要等待50年。但2010年即将过去的此刻我坚信,80后才是承担中国未来主流的核心力量,如何培养80后则是国家的核心利益。4, 增加幼儿园是当务之急,但若不改变学前教育的现状,形势将进一步恶化。这方面,中国不妨参照日本的经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无疑受益于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日本的孩子在3-6岁几乎都在上幼儿园。老师在实践中教的无非三项:一,如何与同学相处,二,如何礼貌对待长辈,三,如何靠自己解决问题。(针对“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的现象,作者提出的建议)5, 教育必须分工完成。学校教育如前所述,它和包括媒体报道,政府宣传在内的社会教育,主要是使孩子学会“做事”,而培养孩子如何“做人”,则是家庭的责任。6, 已婚并有了孩子的80后们如何教育孩子,让他或她即将面对“学历社会”呢?正在上大学,为拿到学历而奋斗的大一,大二学生如何调整策略,尽可能摆脱学历带来的负面效应,并通过其他渠道把自身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呢?对于正在上小学,中学的孩子们,家长如何传达学历所带来的正与负,好与坏,黑与白,并促进他们成为能够自力更生的社会人呢?而已经从大学毕业,拿到了学历,在大城市蜗居,在社会的底层当蚁族,却始终不放弃一夜成名,复制成功的年轻人如何改正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呢?为此,正在崛起的“社会”又能做些什么呢?能提供健康而合理的知识导向性素材吗?在我看来,这些命题才是唐骏“学历造假门”的落脚点。7, “不过,这座城市在实现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前提下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将面临的最大瓶颈应该是教育问题,即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其实,中国众多城市,尤其是二线,三线城市都正在面临类似瓶颈。8, 后来,我每时每刻,去哪里都带着书,读日文,中文,英文,这样比较平衡,避免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过于偏向日本,中国或美国,尽量培养出国际视野和普世价值观。(疑问:国际视野和普世价值观可以通过这样读书方式培养吗?还有其他方法吗?)9, 京论坛与Network将成为推动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10,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不安定因素,变数的增加,价值观的多元化,政府对有影响力的机构的要求和管制必然会增加。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词是“规范”,如何规范人民,规范单位,规范社会,规范精神,这些都与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和稳定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合理制度的增加是受欢迎的。(从规范角度来理解中国社会,那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11, 中国和北大的招生体制都存在严重问题,把研究社会的文科生隔离于社会之外,学术和事业都难以成功。

上一篇:美丽的凶器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星期六》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