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魏裴德的《洪业》,这才知道一种外国观点,实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最大的受益者很可能就是中国,从新大陆产的白银直接或者间接有一大半都流入明朝,仅1597年一年,从西班牙阿卡普尔科港一个地方启航运到明朝的白银有34万5千两,比明朝半个世纪的白银产量还多,导致了嘉靖朝和之后的万历朝的资本早期的快速积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市井文化的空前繁荣。内阁制度的持续和实权掌控增大实际已经有君主立宪制的影子,所以明朝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朝代,也是一个非常适合作为小说背景的时代。
当然小说也有一定不足,比如个别背景交代简短,让对明朝历史掌握不多的读者有些茫然,比如严党倒台后与后续高潮剧情衔接过度不太清楚,当然这些小问题瑕不掩瑜,总的来说这本书确实非常好,仅仅几个迷题设置就让人佩服无比,看完书后真心觉得自己与书里人物一比,政治上好似幼童一样幼稚,有时间决定再看一遍,第一遍是当小说来看,看的是剧情,第二遍决定当成厚黑学教科书,再品一品里边的政治精髓,以史为镜,提高自身。
《大明王朝1566(上下卷)》读后感(六):20160304 历史和电视剧小说
真的是一个好长好长的长篇小说啊。
原先对于电视剧转格式成小说的书一直有偏见,感觉就像.rmvb到.txt一样,属于副产品,纯是为了增加附加值的。所以看着那些封面就是陈宝国、范冰冰、李幼斌的书真是有点想焚书——都在影视界那么老些年了,何必跨界到文化圈呢。所以当韩寒出了一本类似于剧照集和写真集混合的那么一本书的时候,我已经不怎么看韩寒了。
回到这本书。《大明王朝1566》是刘和平写的,刘和平是编剧圈儿的。同名电视剧被赞为“中国电视剧未有之**”、作为一个十几年前就不看电视的人来说,电视剧于我还停留在类似于《汉武大帝》《一只绣花鞋》的朦胧记忆里,这个说法也是豆瓣作者简介里提到的,看完这本书我就马不停蹄看了第一集电视剧,发现跟书基本一致就没了继续看的兴趣——人家四五十集呢,估计是看不完了。
真的回到小说。这本书在史实上是有出入的,比方说,严世藩本人全不是小说中没什么智谋、刚愎而易怒(文中严世藩活着的时候可是无数次被张居正“气得要死”),正史中严世藩“颇通国典,晓畅时务”(《明史·奸臣传·严世藩》),还瞎了一只眼(我相信这在电视剧里也是无法显现的)。海瑞也有出入,比方说赦免海瑞那折似乎并没有那么曲折(黄锦与天意),海瑞本人的形象在电视剧里除了刚正还有谨慎和足智的一面,事实上应当是没有的。另外圣旨里“奉天承运”诸语,起自明朝不错,但断句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详情可百度。
小说就是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明显的感觉到了中国小说的通病了,七八十年代那会儿鼓吹“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因而为了歌颂主要英雄人物而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和**看来是必要的事情,为了渲染英雄人物的“英雄时刻”进行浪漫主义修改看来也是无可厚非。所以,严嵩在这里一定是个无可奈何看着他儿子作恶被蒙在鼓里不知情最后拖累死的人物,严世藩就是个不学无术暴躁易怒没什么能力嫉妒心又强好胜心也强的官二代,吕芳黄锦杨金水这仨人就是一心为了主子丝毫没有二心的忠仆,反面就是陈洪,基本上每一个人物都可以这样定个调子,红的人一直红到心里,黑的人骨头里都是黑的。当然了也有一个人是例外,赵贞吉。某些方面讲他是属于中间的人物,一半好一半坏,善恶不怎么分得清。
优点是结构和语言。结构上,针对于节奏的掌握极为难能可贵,情节上不得不分成两地或三地进行描述时也处理的很棒。语言,历史小说,语言的古拙和醇厚是必须的,这是我第一次读历史小说,第一次接触这种语言风格,读来感觉不错。
哦哦哦,百度百科上还对于电视剧有了以下的评价,复制过来,看看。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明朝嘉靖45年间为历史背景,用浓墨重彩的笔墨刻画了嘉靖、海瑞、严嵩等一批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形象。该剧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贫富对立以及清官与贪官的传统议题,直逼现今社会,引发了人们对现今社会矛盾进行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剧集塑造的嘉靖和海瑞,一个一个是权力顶端的嘉靖,至阴至柔之君;一个是权力底部的是海瑞,至阳至刚之臣。两人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相克相生,每一次发力都会搅动大明政局;每一次对决都能惊天动地。《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以新锐而独到的视角、鞭辟入里的时代精神,向观众朋友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灵魂和情感的**。
上一篇:隐形怪物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在路上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