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采摘者读后感10篇(3)

  在德国也有这么一位擅写“少年推理”的作家,她就是《草莓采摘者》一书的作者莫妮卡·费特(Monika Feth)。她1951年6月8日生于德国哈根,童年曾在教会学校里读书,后来其作品偶尔会涉及宗教方面的专业知识,概因于此。她在波恩修完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课程毕业后,成为一名记者,为当地的报纸、杂志、电台和文集写稿。1980年,费特的一位大学同窗因“考试恐惧症”而自杀,她以这一事件为蓝本发表了青少年题材的处女作《考试》(Examen),从而开始了她的作家生涯。在2003年推出首部犯罪惊悚小说《草莓采摘者》(Der Erdbeerpflücker)之前,她以《收集念头的人》、《当颜色被禁止的时候》等“成长哲学”味道浓郁的绘本(曾在台湾推出过繁体中译本)、《何物与我同行?》(1991年获ZDF读者推荐奖)等富含诗意的青少年小说以及笔锋优雅、说理明畅的《火灾,洪水,飓风》等与阅读有关的启蒙文学作品而著称于世。这一段童书创作经历,对其后来心理惊悚风格的少年推理小说影响甚巨,也印证了笔者前两段文字所述的儿童文学与推理作品之间的微妙关系确然存在。

  关于其创作,莫妮卡·费特曾如此说道:“我所写的书,就是我小时候很想看(但没有看到)的那种书。创作的时候,我在自己周围摆设起各种虚构的人物、东西、颜色和味道,以及童年时期各种善良或恶毒的幻想。当这一切跃然纸上时,一本令我满意的书就产生了。”在笔者看来,这段话中提到的那些“善良的幻想”幻化成了她脍炙人口的童书作品,而那些“恶毒的幻想”则以少年青春题材的犯罪惊悚系列小说的姿态降临人间。近年来,费特的童书创作有趋减之势,她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书写“人类的恶意”上。由少女主角洁蒂与她的室友梅勒、犯罪小说家母亲伊慕可·塔尔海姆、心理学家继父帝罗·鲍姆加特等人物角色所构成的“德国小镇罪案系列”,目前已出版包括已推出中文译本的《草莓采摘者》和《神秘失踪者》(Der Mädchenmaler,2005)在内的五部正传作品和一部以配角和新人为探案者的外传作品,展示了作者突破少年向的视域藩篱、面向更广大读者群体所理应具备的深厚文学功力,一幅幅日趋完美的别样图景为费特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不但《草莓采摘者》获得了2004年“汉斯约尔格·马丁奖”(Hansjörg-Martin-Preis,评选对象为年度最佳青少年犯罪小说)提名,整个系列更被译成至少十四种语言而行销全球,据悉根据原作改编的有声读物也在陆续推出。

  总的来说,费特的这一全新系列为少年推理小说赋予了新的书写范式,这主要归因于童书元素的引入与密合,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对罪行的“非现实化”处理,由于作者长年创作童话绘本之故,《草莓采摘者》等作品与米涅·沃特斯、帕特丽夏·康薇尔、凯琳·史劳特等著名女作家笔下的冷硬犯罪小说大异其趣,往往有意无意地淡化对罪行经过和尸体状况的描述,写法简单明了,不以细致入微甚或“重口味”为卖点,而是加入了比较多的新感觉风格的浪漫心理刻写;二是文风上对故事的“文学化”处理,由于作者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的关系,学习、生活方面耳濡目染形成的庄正优雅态度,在推理创作中则以馥郁馨香的舒适文学气息予以呈现,整个洁蒂系列在在散发出温润如宝玉的书卷色彩和悠闲如田园的小资情调,足令人心向往之,而直观的心理勾绘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具体生动、跃然纸上,比如《草莓采摘者》中有大段的母亲伊慕可写作赚钱、生活享受两不误的描写,主角洁蒂也被盲目的爱情冲昏头脑、镇日胡思乱想些有的没的,直到近四分之三处剧情才急转直下、节奏陡然收紧。当然,作者也借鉴了现代推理小说的许多创作经验,例如封闭空间下的多视点叙事方式的采用,以洁蒂为视角的段落其实并不多,其余的叙述者则是由凶手、刑警、家人、朋友、其他镇民来担当,通过视点的不断转换来推演情节,有如讲求画面影像剪辑切换技术的电影一般,这也是该系列值得称道之处。

上一篇:历史的B面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当我们一起去跳海》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