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戏剧性的一幕便是作者安排的慕樱与詹台智珠的会面。两个婚姻观完全不同的人互相无法理解对方,我想这就是生活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
个人价值观“哪里哪里”海西宾和荀兴旺师傅。海西宾在绿化团队中无意争抢高级园艺工的角色,认为”总有人要做那些低级一点的活“;荀兴旺不明白冯婉珠/荀磊所痴迷的那个外国将军拿破仑的话”不想当总司令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只是勤勤恳恳做着修鞋匠。我很钦佩这两个人。能在下一代和上一代的身上都看到中国人的朴实精神,我很感动。这个社会需要激进分子,创新的人,是它们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需要这些淡泊名利的可爱的人们,是他们送来的一阵清风,沁人心脾。
我觉得,作者在短短的卯至申时的婚庆宴席的开始和终止中穿插了整整几代北京人生活的历史图景,同时还加入了对四合院建筑的描写,实在是技艺高超。虽然小说中的部分段落略有些偏纪实,但还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矛盾文学奖作品。
北京 北京《钟鼓楼》读后感(十):钟鼓计时,岁月鸣史——读刘心武的《钟鼓楼》与何勇的《钟鼓楼》
对钟鼓楼一直有个情结,倒不是因为刘心武的这本《钟鼓楼》,而是因为何勇的一曲《钟鼓楼》。
对何勇的《钟鼓楼》的情结,倒不是因为在二十多年前,才上初中的我就听懂了何勇对钟鼓楼那份无助与无奈 ,而是因为里边的一句歌词。
那时候,大我三岁的哥哥,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响,我则往往在窦唯、张楚、何勇、郑钧的歌声里醒来。
我不是很喜欢重金属,不喜欢嘶吼,但是很喜欢男声那种安静地忧郁与哀怨,看似颓废却又**真诚。
我那时候也分不清谁是张楚,谁是何勇。但是一曲《钟鼓楼》却是非常喜欢的,尤其喜欢前边一大段三弦的演奏。不知道我哥是从哪里录过来的磁带,现在回头看,当时自己听的就是魔岩三杰在红磡演唱会上的现场版。
那时候家里还没有VCD,我一直也没见过《钟鼓楼》的MV,自然也没有见过演唱会现场版的视频。
其实这首《钟鼓楼》里,我能记住的歌词,除了第一句的“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就是后来的一句“说着明儿早晨是谁生火做饭,说着明儿早晨是吃油条饼干。”
我一直对“油条饼干”这句词耿耿于怀,总觉得“饼干”在这里用的不搭调,但是多年来自己也想不出既押韵又合适的词。料想何勇当年作词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初中住宿以后,被迫听摇滚的机会少了,我自然也没有再关注过那些被哥哥膜拜的摇滚歌手。
看完刘心武的《钟鼓楼》,对书中老北京钟鼓楼附近的民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闲来无事,又搜了很多关于何勇的《钟鼓楼》的资料来看,心生感慨。
还是先说说刘心武的《钟鼓楼》吧,这本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在结构上还是非常新颖的。全书描写了1982年12月12日一天时间里,在钟鼓楼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的居民的民生民态。从早晨五点开始,到下午五点结束,每个时辰为一章节, 以薛家的一场婚礼为主线,引出了整个四合院每一个成员的过往与现在。
虽然大家都同生活在一个四合院内,但每个人物的家庭出身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脾气秉性自然也不尽相同。
作者在对人物内心、对话描写的同时,又贯穿了描写了老北京的语言、饮食、建筑等文化。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因为离北京并不太远,对书中用到的很多语言,又生出很多亲切感来。
看完刘心武的《钟鼓楼》,再看何勇的《钟鼓楼》歌词,发现他们描述的老北京的生活是非常相似的。这也难怪,刘心武的《钟鼓楼》描述的是七八十年代的北京,而这也正是从小生活在钟鼓楼附近的何勇的童年及少年时期。
如今再看何勇《钟鼓楼》的MV,看到城市拆迁中推倒的院墙漾起的灰尘,听到音乐中隐约着“东方红、太阳升”的旋律,五味杂陈。
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无论书中的钟鼓楼还是歌中的钟鼓楼,都静眼旁观。
何勇在歌中表达的,既是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也是对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抗议与无奈。然而谁也无法阻挡时间的脚步,无法阻止历史成为历史。
这有点像红磡演唱会上,何勇的父亲手持三弦,何勇肩挎吉他。不管是变革还是传承,上一辈有上一辈的人生,这一辈子有这一辈的人生。
上一篇:《心灵的五种神秘力量》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精神病学院毕业生》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