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失踪者的读后感10篇(3)

  【诡计布局】12/30

  这本书虽然有案件有侦探,但显然不是推理,也不怎么悬疑,所以关于诡计和布局方面,基本没什么可说的。另外,本书名为《神秘失踪者》,但是故事发展到正好一半,也就是300页小说的150页左右,女主角(?)才开始失踪,而且因为之前的铺垫太多了,所以导致这个失踪一点也不神秘。因为,无论是从剧情的设置方面,还是书名泄底方面,这本书都做得比较差。

  【评测员感想】16/20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少看欧美的侦探小说,所以我不清楚这本书的风格在欧美悬疑惊悚小说里算不算是很特殊的一本。虽然本书宣传语是‘纸上的心理惊悚片’,但是看完才发现这本书其实一点也不惊悚,更谈不上悬疑,唯一还算靠谱的就是‘心理’儿子。这本书说白了就是作者用特有的细腻心理描写的笔法来讲述一个读者看了书名就已经知道了结局和真相的故事。

  如果按照这种阅读感觉,那么这本书的评分注定会非常低,尤其是让我们这些悬疑推理爱好者来评测,评分估计会低上加低,因为实在没有什么让我们意外和震撼的内容。不过,纵观最近一年多的评测组,已经没什么书参加评测了,说白了就是评测组的评测报告其实并不是出版社想要的那种‘软文’,而正好相反,大部分的评测报告都是对书起到相反宣传效果的差评。自己提供样书,结果还让人批评得一无是处,傻子才会愿意做这种事的,这也是目前为止评测组这种惨淡现状的根本原因。

  所以,既然前几部分的评分都已经注定不能给得太高了,就只有在最后的感想部分徇私一下了。或则可以说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理解,其实本书的重点就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展示,只不过是出版方错误的定位成了青春小说或则惊悚小说罢了。所以,如果从心理学小说的角度来说,本书也许还算是不错呢,至少要比作为青春小说或则惊悚小说要出色得多。

  【总分】14+22+12+16=64分

  《神秘失踪者》读后感(六):《神秘失踪者》——转瞬即逝的动作戏

  -----------------本文不涉及鞋底,可能也无底可泄,可以放心大胆地阅读------------------

  本书封面还是很契合“惊悚系列”这个主题的,内页的纸质**起来也还可以,不是那种看起来比较难受的“超白”型的纸张。但装帧和本书内容着实不合拍。也许是看的推理类书籍比较多,口味重了的缘故,觉得本书距离惊悚尚有些距离,装帧可以走学院风。

  本书说是青春文学类没有错,不妨具现化为青少年文学更加直观,不过书腰,封面封底都容易让人对小说的类型引起误会。

  德文完全外行,对于原著如何落笔无法考证,只能通过翻译来“折射”。本书从整体来看,翻译得比较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这句话有点打官腔,我换一种说法)从个人角度而言,译者翻译的这本书读之可说顺畅。

  多次出现闪回、场景转换的描写,语言的比例较同类小说为低。其实很多人写小说,语言描写居多,因为推进情节最方便的方式莫过于听别人谈话,一则口语化无需加工,构思者写起来比较容易;二则省却了不少功夫去穿插铺垫人物的性格、环境等等要素。本书作者明显摆脱了这个思维定式,将叙述和对话、心理等口语描写结合起来,相安无事,没有突兀之感。

  要从传统推理小说的角度来评论本文的诡计的话,我相信自己会毫不犹豫地给一个圈(圈圈圆圆圈圈……)。但既然这本书已经出离了侦探推理的范畴,那么个人还是加个注解,将“诡计布局”大而化之成“布局”,从整体的情节铺陈、作者对于出场人物的刻画来评分。

  作者对于伊尔卡的笔墨很重,这个人物基本上贯穿了小说始终,书中作者似乎在着力描写一种病态,这种病态存在于少女的周遭、甚至于少女本身。然而少女的这种特质又深深地吸引着她身边的每个角色,结果这些角色有的成了如飞蛾一般的扑火者,走向了自我毁灭;有的成了旁观者,带点好奇却又不敢靠近;有的介于两者之间。从当代青少年小说的角度而言,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没有家家酒一样的通俗情节,唯一的问题就是探讨的话题有点出格。。。个人认为给到20分以上绝无问题。

  从读者的角度看,当今日系小说比欧美小说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日系的叙事手法、措辞(还有人名OMG)更容易让大众接受。而网络小说大行其道的原因就在于部分青年读者更喜欢逃避现实,藏身于奇幻、穿越、武侠等等一个具有与现实完全不同设定的世界。相信这也许是若干年来国内的文学作品迟迟走不出国门的原因……(个人推测,勿怪)

上一篇:《非常与正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上海:最后时刻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