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电:北方四岛的呼叫》读后感10篇(3)

  结尾,斋藤被打死,联合舰队启程去袭击珍珠港的电报也没法出去。转到尾声,1947年,苏联人驱赶走了择捉岛的居民。混血妹子带着斋藤的遗腹子上了渡轮,完。

  有点莫名其妙的小说。某几段写的还算精彩,整体平庸。就这样,还得了第三回山本周五郎賞,好奇怪呀。

  1993年NHK拍了4集的改编电视剧“エトロフ遥かなり”。邀请了一群名演员(永澤俊矢,泽口靖子,金守珍,阿部宽,竜雷太等等)这属于日本人的“北方四岛情节”的一种吗?

  以上。

  《急电:北方四岛的呼叫》读后感(九):偷袭帝国的要件

  我冥思苦想了一阵,没琢磨出当下如何禁止一座岛上的居民——哪怕只有几百人——把自己遇见的异象上传至微博优库。当然政府可以动员大批人力监控每一个人,同时切断一切信息通道,然而接着便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肃清这些监控者的周边,直到“无新闻”变成一条新闻,秘密也就不称其为秘密了。

  所以谍战剧的主角抛家舍业离乡背井,接受地狱般严酷的训练,凭着非人类的意志和绝情断义的精神,隐匿在各种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用一蓬蓬的热血和简练的生命奉献仪式换取到了一次秘密发报机会,实际上只抵得上一条八卦微博:“村前开来了一艘大铁疙瘩!(图)”

  然而幸运的是小说中的谍战通常是出时代剧,如山的使命和如海的深仇特别适合那些个电话移动不了,@也不会换来回复的时代。

  因此偷袭帝国的第一要件就是回到前网络时代。

  很想看看当年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的授奖辞,虽然他们惯于将奖项授予类型边界化的小说,但这部《急电:北方四岛的呼叫》实在极难归入传统推理小说的行列。不过看看前后不远处有逢坂刚和大泽在昌,此作获奖似也并不意外。

  书腰上一句:“美国、苏联、日本、朝鲜联袂奉献谍战爱情大片”令疑窦丛生,山本五十六的登场和封面的钢铁巨舰更让人不能不猜度这是一部历史巨制,最起码也得是《珍珠港》那种大场面和情爱戏硬搭在一起的商业大片。

  结果令人震惊:珍珠港事件这一贯穿了全书始终的线索居然只是一片幌子,而真正的主演并非日美两国的高官大将,而是拥有书腰上“美国、苏联、日本、朝鲜”几国血统的寻常人。他们虽然被贴上间谍,混血,深仇等等标签,但在那个战云笼罩的年代,有几个路人甲能够与战争这艘无垠巨舰撇清关系?如此由大渐小的写法在那年月的谍战小说中虽属常事,然而今日看来仍有别具一格之处。

  偷袭帝国的第二个要件就是独辟蹊径。

  凭心而论此书铺垫极长,并且前后情节跳脱地厉害,人物设置也无讨喜之处。那么它凭什么在二十几年后的今天仍能诱着人一读到底呢?

  全书类似公告的前言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战争总结气氛,也用确定无疑的结论(间谍清楚地报告了日本海军出击的时间和预计目的地)挑起了早已知道结果的读者的兴趣,这比杜撰一段珍珠港上的凄美爱情故事要有意思地多。

  书中借角色的经历回放了西班牙义勇军,日俄战争,朝鲜殖民统治,甚至南京大屠杀这些战争惨剧,虽然并不透彻全面,但作者厌恶战争的思想和对其负面影响的批判已经隐藏字间。(仔细看看这个日裔美国人实在算不上太过强悍。)传教士忆及南京大屠杀中爱人被虐杀一节让刚撑伞在口水雨中安静看完《金陵十三钗》的人感觉熟悉之极,那实在是一段难以写尽又处处重复的历史,任别有用心者如何冲刷也洗不去“血辱”二字。只是不知道这一段描写当年在别有用心者横行的国度曾激起过何种反响?

  偷袭帝国的第三个要件就是正视战争和自身。

  最后,潜入者如此惨烈的付出换回的情报竟然被当作“杂音”弃置,不能不让人生出一种“冷月葬谍魂”凄凉感。不过从地下党到无间道,卧底的宿命就是死都不一定能够向自己的主子证明清白,如此看来,主角能得到一句“如果他发出求救信号的话,我们会毫不吝惜地把潜艇派到那座岛去救人”已经可以安息了。

  偷袭帝国的最后一个要件就是,你要相信它的精密复杂足以湮灭那种有价值却危险的呼号,也要相信在一切的一切之上,都有一只涂满了阴影的大手在历史书上涂墨,尤其是在书中的一九四一年和成书的一九八九年。

上一篇:当爱远行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