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经典读后感10篇(2)

  中国民营企业的弱小,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法律和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的限制,而民营企业才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和最具有效率的组织。在外资内资上,牺牲内资扶植外资,在国资民资上,国资垄断国进民退。

  以大规模基础实施建设拉动GDP,把GDP的增长当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对比上海和江浙,中国和印度,中国和巴西,“上海模式”不可取,拉美模式要警惕,印度模式可借鉴。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九):中国模式下的民企和农民

  以后读书,应该仔细思考写点读后感,再不济也得摘抄一些关键性的句子。一本书虽然并不花费多少时间,可是看过就忘实在对不住自己。

  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听过很多,却依旧云里雾里。这本书算是一个科普,以中国模式,模式下的民企和农民很好梳理了至少消费和投资。

  从投资层面讲,重点是民企生存。政府极力吸引外资,过分依赖国企,双重的不公严重压制了民企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策不倾向和融资困难。带来的后果就是对外经济依赖,技术创新低,导致转型升级难。

  从消费层面讲,重点是农民收入少。农村金融滞后,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受限,被迫脱离土地,而土地转让成本过低,大量的人力富足又不利于产业升级。

  讲民企和农民的困难,最终反映的还是经济学常说的市场受限行政。作者认为中国延续巴西等注重外资引入的硬模式,与印度的提高金融和法律的软模式本质上很有差别。而这种差别单以目前的GDP是很难去判定好坏的,中国软实力的缺乏可能会后劲不足。

  稍作整理,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一本书。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读后感(十):冷静的观察者!

  “政府财税收入丰厚,可以支持大型的投资项目,但居民收入因为高税收而降低。相反,真正的企业主导型经济只有在居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发展。”

  “制度是无形的,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投资和个人工作的激励所产生的影响上,而非物质表现形式上。”

  “从1993年以后中国走上了一条重投资轻消费,重政府税收和企业赢利,轻家庭和个人收入的道路。......工人相当一部分工资不得不承担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空间。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工资不扛花,因为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和印度相比,我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我们的普及教育水平,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不去投资教育和公共卫生而去建楼、建路,将教育和卫生的成本转嫁给中国老百姓,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策。”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语句,不一一列举!

  其实一直说内需不旺,说老百姓喜欢存钱,不喜欢花钱!这是哪个缺心眼儿的想象出来的理由?

  先回答两点:第一,老百姓腰包有没有钱?国民收入中,国家财政收入是多少?企业收入是多少?剩下的给老百姓的有多少?第二,老百姓并不鼓的腰包要支付一些什么费用?教育(现在不是大学上不起,是幼儿园也上不起了!)、医疗、生老病死都市场化了,消费内需之后谁管他们的死活?政府会从财政收入当中抽取一部分退税给他们吗?或者减少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购车(甚至公款骑马,笔者亲身见过的,公款骑马最后还虚开发票,消费3000开9000!)一部分来补贴老百姓?

上一篇:刀尖:刀之阴面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千城(第1辑)》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