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的读后感10篇(3)

  鲁迅先生通过对四爷、祥林嫂以及众看客入木三分的刻画,深刻的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麻木不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陋习和害人的礼教。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他塑造的祥林嫂这个角色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犹如一记重锤砸醒了还在沉睡的人。他的笔就好似一把医生的手术刀,那些痈疽和毒瘤在他的笔下毫无躲藏之地。他沉着冷静,一刀一刀的进行解剖,内心却很痛苦,而被解剖的对象更痛苦,直至重新长出新肉,双方才能达成和解。鲁迅先生曾在《纪念刘和珍君》里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不仅是他对刘和珍的肯定,更是他对自己言行的深刻写照。

  鲁迅先生扛着新文化的大旗,一路领跑,作为革命的先驱,不愧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为近现代文学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事新编》读后感(五):初读《故事新编》

  《补天》 女娲第一次睡醒造了人,第二次睡醒补了天,然后累死了。女娲死后,自诩女娲后人的人们在她的死尸最丰腴的肚子处安营扎寨,挑动战争。 女娲造人之初并非有意,而是无聊兴起。但当她从泥潭里捏出了精巧的小人儿的反应是惊奇,欢喜,然后勇往又愉快的。 而后,女娲在欢喜中疲乏,且不耐烦,但就是收不了手,不自觉只是做。 再然后女娲顺手一根紫藤,甩出了许多獐头鼠目的泥人。而女娲此时是不予理会,有趣且烦躁,甚至带有一丝恶作剧的破坏心理。 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女娲不像个神,倒像个人了。除非有什么理由解释女娲在极度疲惫的情况下依然造人,不是因为强迫症。 等女娲再次醒来,不周山裂,人类早已经变化。在补天的过程中,女娲代表人类的原始状态,在与人类的对手戏中,则足以显示出人类在发展中的无谓之举,字里行间透着冷冷的锋芒。 用什么包了**,脸的下半截长了白毛。人类喜欢遮羞,然而人不都是空无一物来,拂了尘埃走的吗? 人们跪在地上将头一起一落做着奇怪的动作。然而作为他们的“救世主”女娲,根本不解其意。 用拗口的文言指责衣不蔽体的女娲“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人站在女娲的两腿间下。 最后女娲瞪了一眼,自知与人无法板东扯西,缄口不言。是对人类彻底失望,无语了。 进化后的人类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还有一颗足够通透的心,那么我们就只想说:愚蠢的人来呀! 但我不得不继续赞叹和惊奇女娲继续宣扬着之前造人的毅力,不遗余力地补天。 最后,她终于以自己,用尽了一切自己的躯壳! 如果换做了人,谁会愿意为了于自己无利,毫无理由的事情而挥霍生命,哪怕是有一点费力,恐怕也是不肯的。但于女娲而言,可能还没有什么利弊观念,或是对生死的既定原则,喜生厌死。 至此,似乎有点明白女娲为什么那么不遗余力地造人和补天了。这就是人类最原始的心性,没有杂念,受本心驱使,做应该做的,做想做的。 《嫦娥》 “又是乌鸦杂酱面,又是乌鸦杂酱面!”嫦娥歇斯底里地抱怨的场景瞬间让我进入了漫画的画面之中。 后羿作为射日英雄在被人们遗忘后,要归于何处?像是读过几年书后的人总是不愿意再和下里巴人再交流,他们总是有一分书生意气。而后羿则始终怀着他的英雄气节,他喜欢怀念,喜欢重述着自己过去一次次的壮举和辉煌。 但只有他自己还活在回忆里,在生活和时间的冲蚀下,嫦娥,甚至侍女早已经不把往事放在心里了,所以,侍女戏称后羿“艺术家”。 后羿和嫦娥的对话行为十分漫画,但是却发现和现下人们的婚姻模式如出一辙。一个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一个自知理亏又不肯改变。就这样,两个人拉拉扯扯,互相膈应地维持了那么多年的婚姻。 要是就这样还好,至少相互忍耐抱怨一辈子。但新的**出现,后羿得到一颗飞仙的金丹。这颗金丹成为解开二人枷锁的钥匙。嫦娥没了从婚姻中解脱后的后顾之忧,她不再需要依靠后羿,要是早有,她早就离开了。 嫦娥就这样偷吃了后羿的金丹飞仙了,毫无留恋。在离开的前一天与后羿谈话,也毫无反常,简直就是早有预谋。 人们为后羿所不值,惋惜,气愤。其实不必。后羿是个乐天派,得知嫦娥飞升后,愤怒地连射三箭,射月无果后,竟然心心念着吃辣子鸡,还安慰自己再找道士要颗金丹。 再者,后羿也算自作自受。后羿对嫦娥无条件地宠爱,忍让。每每源于看到嫦娥美丽的脸蛋,让她吃乌鸦杂酱面,确实委屈了的想法。不用说了,男人果然是大猪蹄子,长得好看吃乌鸦杂酱面就委屈,长得不好看的人有什么错! 后羿的本性就是好色的,他愿意为色吃苦,又何必在承担后果时愤愤不平呢! 《理水》 如果没猜错,是根据“大禹治水”延伸的故事。而作为“主角大禹”几乎作为台词出现,后期出场打了个酱油。相反只是在“水患”这么一个背景下,将视线下移。尸位素餐的官员,泛泛而谈,不切实际的专家,深受其害却麻木不仁的百姓。三种处于社会不同阶级的人形象谱写了一场闹剧。 以上三种无一不是今天的真实写照,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就是处于水深火热的民众,他们本能的奴性,在得知官员来后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举动。 读完理水,让我想到了每次因为领导要来检查而一夜修成的马路,学校一瞬之间整齐的绿化,还有擦得锃亮的玻璃。 其实不管是官员,专家,还是身为民众的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不知缘从何起,一旦身居其位,便不得避免这种情况,难道这的确是“中国之人民”遗传的通病。 《采薇》 伯夷,叔齐一开始就是以一个特别滑稽讽刺的形象出场。两人满嘴仁义礼智信,沉浸在刻意营造矫揉造作的兄友弟恭的世界中。可笑的是,周围的大多数人也被这样的氛围感染感动。 直到对“周商”的讨论撕裂了当下“美感”,到底是谴责“商”的暴,还是同情受苦的民众。这就是“仁”与“礼”的矛盾了。 二人选择了礼,逃离已经沦为周的商地。来到了首阳山。 先是吃松针,不堪食苦,看来精神高度也不过如此。之后想起了薇菜,还吃得乐此不彼。 吃饱喝足了,总要做些闲事。人们都被迷惑了。只有小丙君和阿金看得通透。 二人不知因为什么死后,小丙君这样评价他们:“跑到养老堂里来,倒也罢了,可又不肯超然;跑到首阳山里来,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做诗;做诗倒也罢了,可是还要发感慨,不肯安分守己,‘为艺术而艺术’” 阿金的吐槽则更简单粗暴:“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那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铸剑》 “眉间尺”,黑衣人,以剑复仇……一个个江湖的快意恩仇,英雄的意气风发的元素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武侠气息。 然而具体过程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去复仇前的优柔矛盾,不冷不热。去复仇过程中遇到的形形**的看客,遭遇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以及复仇成功后,依旧如故的社会和民众。 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还是一如既往的鲁迅冷峻的风格,近代文学式的描写。其实我并不想总是将作品过度解读,与那个时代联系起来。但是在看到这三幕呈现出来的画面,简直与近代的人物,民众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契合。 复仇的那一段,从与黑衣人口头交易到黑衣人到皇宫履行约定复仇一整个过程,我看到了文言小说式的叙事,遣词造句和场景人物描写都有所体现。 虽然如此,但并不突兀奇怪。尤其是三头追逐战那里,简直精彩绝伦,让人拍案叫绝,武侠小说也不过如此。 至于“铸剑”想表达的深意则见仁见智了。 《出关》 一文两事,老子与孔子,老子与“追求学问的人”。 在文中,频繁出现的“一段呆木头”。尤其是在讨论学术的时候。 孔子两次拜访老子,像舞台剧一般同样的场景,人物动作,话题。不过结果截然不同,孔子学成出师,老子却落寞离场。 老子来到函谷关,却被官员拦住求讲座,求出书。然而却是一群附庸风雅,不知所谓的人。又或者说老子的当代哲学并不适用于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 老子仍然选择离场,落不落寞就不知道了。不过以一观众,老子只能处于不断地离开,出走的状态。 《非攻》 感觉多数是翻译的成分。古人的故事总是这样动不动就讲大道理,还好鲁迅添了些墨子的接地气的描写。否则动都不动就和公输班这个貌合神离的朋友谈“行义”,那真真是不可爱的。 非攻放在当时也是有意义的,就正如墨子对公输班和楚王说的类比。给钱给公输班去杀人,公输班认为不义。而帮助楚王攻打别国会杀害更多的性命,他却不察。仅仅因为杀人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吗?仁义也不过说说。虚伪的人啊! 而对于楚王,明明自己的国家国泰民安,人民丰衣足食,却不知满足,觊觎别人的土地。这究竟是为了满足执政者的私欲还是。贪得无厌的人啊! 但是就是那么简单的道理,至今又有多少人明白呢!依然有国家不断挑起战争! 《起死》 一个肚子没饱找闲事做,认真不像认真,玩笑不像玩笑的庄周救醒了一个一丝不挂的汉汉子。 庄周初衷是让汉子能回家团聚,而汉子则一直因为衣物和庄周百般纠缠。 一个不懂哲学的野蛮和一个不懂野蛮的哲学的两个人牛头不对马嘴的和平的辩驳。是物质和精神的拉锯,而巡警则作为一个调和的中间人。

上一篇:从法棍到米粉的越南行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我的抗战2》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