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2)

  曾如卡斯比特所述,今天“最为严重的莫过于艺术信念的缺失。”康定斯基相信,色彩可传达情感,心灵的生活必能通过物化媒质传达,所以艺术家看似信手几笔,实应饱含胸臆。这种信念,今日已遭遗弃。今日的艺术,追求的是不懈的物质化和媒体化;今日的作品,已经沦为商品。

  但这说得还不够严重,很多今日的作品连商品都算不上。商品必须有其价值,并在交换中实现。而这些作品,只是“艺术家”哗众取宠的噱头。

  在艺术泛大众化的今天,并不是要阻止人人成为艺术家这股趋势,这也是阻止不了的。也没有必要将艺术阶级化,圈子化。但在这场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这个革命契机中,坚持必要的艺术信念,必要的艺术理念的思考却是不可或缺的。

  《艺术中的精神》读后感(四):《艺术中的精神》——所谓艺术……

  作  者:【俄】康定斯基 【美】卡斯比特 序

  译  者:余敏玲 译 邓扬舟 审校

  出 版 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6

  推  荐:★★★

  我并不懂得绘画,却在08年的时候阴差阳错地采访了一些现代画家。在M50、大拇指广场、田子坊都艺术场域里见识了不少现代的“先锋”绘画和装置艺术。

  回溯当时的问答,实在有些忍俊不禁。

  好在艺术多少是相通的,谈谈上海和北京城市气质的迥异和艺术风格的不同,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规制也让我在东拉西扯当中不至于太过尴尬。多少有几分忽悠的成分,好在通行的摄影记者,也一起被忽悠进去,免了当场的漏怯。

  想来想去,至今依旧能依稀回忆起来的作品依旧是传统的水彩、水墨,和西方的一些装置艺术,或深受其影响的画作。实在有些令人惋惜。

  就当代艺术而言,见多了所谓的“先锋”。多是张牙舞爪,多是对于政治的讽喻,对于环境和人世的**(仅**)。

  面对各处几乎如出一辙的雷同,常常是避之犹恐不及的。

  所谓“先锋”,是对于原有概念和规制的打破。而如今,这种打破,也成了某种已有的规制了。好像非得打破些什么,扫除些什么。然而在这之后,在一片狼藉之中,作品本身还能够还原些什么,呈现些什么,似乎没有人愿意去涉及,或者无须涉及,反正市场狂热地对于艺术作品的追捧,让这些人所过的日子尚过得去,甚至是相当富裕的。

  几年前艺术品市场有一些过火,乃至于这样的泡沫如今依旧积重难返。

  我无法对于单一的某一件艺术作品进行太详尽的评述,因为自知过于得贫乏。但满目同质的作品,总让人生厌。总也能从这当中看出一些端倪来。这是大概至少不算太笨的我,所能直觉到的。

  艺术作品必得表达内在的渴望与诉求,仅此我是可以明了的。而外部的呈现和内在的深邃,无论在哪一个艺术领域里,都是反复争论没有定论的一个母题。

  西方绘画在照相术被发明之前,更多是以对现实环境或人物的逼真还原为前提(也许),而在照相术被发明之后,这种真实还原越来越没有必要。因为只要一次快门的闪动,所有的物象都能够被立即记录下来,并且能够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还原”。于是以绘画为还原的方式多少有些多此一举。

  犹如柯达自己发明的数码照相技术,最终将柯达的胶卷无可奈何地拖入到破产的境地。多少有些荒诞,其实也是理所当然。我们所无法释怀的是因为长时间使用而形成的某种习惯,某种情感的寄托,而并非一个品牌的本身。好似在我的抽屉的角落里,依旧有一卷陈年未曾使用的胶卷。想来可能已经无法使用,也用不上了。

  其实在戏剧当中,更能直接地遇到关于内在的表达,和外在呈现上的问题。创作者本身往往并不在意外界能够了解到几分,如同人们的表达往往是难以被人完全理解的。这里头同样有着“内外”之争,好像表现派和体验派这两大学派之争。

  然而可想而知,大凡达到了其最高的境界之时,这两者又有多少的区别。所未有的,也许只是两位创派之人的表述的不同,和后人的解释的差异。仅此。

  艺术如此,宗教亦同。举凡宗教所给予人类的引导,哪一个不是神圣的对于自我的提升,对于灵性的回归。只是因为后人给了太多的解释,有些出于善意,有些出于权柄和阴谋。

上一篇:The Song of Achilles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盛世危局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