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3)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手艺中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而这个缩影的每一细微之处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做,同样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不过,在今天,这些手艺大部分都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渐在消失了,成为一种永恒的回忆。现在重读这些照片,不仅在缅怀过去,仿佛在逐步*到历史的肌理当中去,那些过往云烟,却遮挡不住手艺留给我们的思想。有时候,正是这样的思想支撑着一代代人往前走的精神。

  《手艺中国》读后感(五):手指上的中国

  《手艺中国》,直译为《劳作的中国:中国劳苦大众生活的原始工业图志——中国文明记录》,作者是美国学者鲁道夫•霍尔梅(Rudolf P•Hommel)。这是一部上世纪30年代版的关于中国日常手工艺的田野调查的报告,霍尔梅先从1921年—1926年,后在1928年—1930年,于半个中国的足迹所至的文字与图像。

  那时的中国,处于一个战乱悲惨的年代,又是一个朴实素静的年代;还是一个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最后农耕生活的年代,虽说欧美列强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

  反映在霍尔梅的记录里,不仅有着田野调查的严谨科学,还有人文的关怀,更多是流露来是对中华文化的敬意。最值得一提是在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点滴的、始终着审美的意愿与表现。

  “看来我对锻铁的调查要持续到好运来临的一天,在江西南昌一个中国人家里,我意外地看到了铁画(如图50和图51所示),木框嵌着木板,覆盖着淡蓝色丝绸,上面是用锻铁做的线条画。铁能做成如此精致的图画,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而且是用那些不起眼的工具。人家告诉我,这些铁画有几百年了,原先出自安徽芜湖。这些工艺品价值不凡,很受欢迎,仅在某些大户人家才有保存。”

  霍尔梅看来是偏爱这些中国的民间艺术的,以致于在自己这本被后人称“洋人版的《天工开物》”最后一页作为尾花,再次呈现这样的铁画。

  中国的民间艺术,在霍尔梅的专著中一再被进行科学的测定与描述:“在中国北方,通常一日两餐都得喝点儿。吃饭前派个小孩或帮工到店铺打一上壶酒。图213中左边是一个盛酒的酒壶,4英寸高,大约可装5液盎司(约合中国旧制3两)。为了加热酒,在桌子上用一个小酒炉,如图213中右边所示。一个带有宽边的圆形开口钵,上边有3个凸缘,酒壶就放在上面;钵的侧面开有洞,是两个相对的风孔。在钵里固定一个小杯子,杯里倒入少量酒精,点燃它,而后酒壶就放在上边加热。酒炉和酒壶都是用粗陶制的,表面带有光泽的黑釉,中国人叫这种酒炉为“神仙炉”,意思是神仙用的炉子。照片上的样品是在山东省的胶州得到的,当地农民用这种酒炉极为普遍,它确实不是从国外进来的东西。”

  从霍尔梅的记录与描述中,可以体会到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诗曾记叙的诗境:“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证明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中国的农民大众仍旧在日常生活中空隙间追求自家的诗意。

  中国人自古就一个审美的,直觉思维与整体思维异同发达的族群。从夏朝始的古代饰砖,到中国南方沿海所见的船匠的墨斗,无不证明这一点。

  这些关于手艺中国的日常的、科学的记录。曾得到了科技史家李约瑟的称赞:

  “霍尔梅关于当代传统的中国实践的书,是独特和有价值的。”

  至2012年1月在中国第一版时,中国科技史老一代学者华觉明说:“本书是翔实而细致地著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器具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著作,其中还包含着作者的平民意识、人文精神和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尊重。”

  一个上世纪的美国学者何以有这种的精神,或许作者自己在著作扉页所引的吉卜林的诗歌就是答案:

  I keep six honest serving men,

  They taught me all I know;

  Their names are What and Why and When,

  And How and Where and Who.

  我有六个忠实的仆人,

  我的知识都是它们教会的;

  它们的名字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何时”

  “怎么”、“哪里”、“谁”。

上一篇:《中国的宗教》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心理治疗整合》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