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九):这么近 那么远
买了同一作者的《正面抗日战场》的两部曲,因故一直没看。这个月正好有全民关注的70周年纪念,就把这两本书捡了起来,一下就看了进去。看完后觉得不过瘾,又找来这套《一寸河山一寸血》的5套丛书,又是一口气花了几天读完。
“这么近”:这段历史过去了70多年,虽然已有几代人的时间,但留下了大量的史料,甚至仍然有很多亲历者仍在人间。我们曾经面对的那个对手,似乎也从来没有远离过,仍然在需要的时候以不同的面目出现着。
那么远:
(1)最让我震撼的是,在我们的民族面临那么大考验的一个时候,曾经有一个那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过程里面,竟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人为地选择了另外一种描述,以至于看到这个进程的时候,总是让我发出“原来还有这么一回事”的感慨。
曾经并肩战斗过的两个团体(看完这个系列,我甚至觉得不能用并肩战斗,目前主流的一方在那个时期似乎没有到这个地位)因为后续斗争结果的原因,竟然出现了历史主角错位的一方,真是让人不胜唏嘘。看完之后,让我又一次想起了《1984》里面描述的内容,那看似荒谬的情景在真实的世界中多么反讽地出现啊。也有些理解,为何连战参加本次阅兵仪式,在岛内掀起的轩然**了。
(2)时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民族兴亡的那个关口似乎又慢慢走远了。无论再怎么复习和重演,总是隔着一层。
作者的风格被评论成评书化,推进速度快,强调叙述的起伏和过程的描述,语言有一定的风趣性,很像《明朝那些事》的风格,读起来不累。但站在一种宏大历史观上的综述性阐述少,白描多。而且作者无疑是凯申的粉丝,崇敬之情不断外露。
阅兵前,采访一个老兵,最后一句话“胜利啊,那是用血和肉换来的”。书中可能短短几句描述,里面不知隐藏着多少惊天泣地的血肉搏斗和生死不屈,我们这个民族,太宏大了,历史太悠久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慢慢都淹没在纸堆,史料和幸存者的记忆里。
也许再过个100年,我们离这段历史再远点,再回头看的时候,这段历史能看的更近一些,看的更真切一些,看的更公正一些。
《一寸河山一寸血.5》读后感(十):评衡阳战役
作为豫湘桂战役中唯一的一个亮点——衡阳战役,是以其极端的艰苦卓绝和杀敌众多闻名于世的,这场保卫战被称之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只可惜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以守卫者一方获胜而告终,而衡阳保卫战依旧是以作为守卫者的中方失败而告终。纵观中日战争,基本上中方想守住的城市基本都没有守住,上海、太原、徐州、武汉均一一沦入敌手,就连长沙,打了四次战役后也最终沦陷。从衡阳战役的失败就可以看出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必然的。其实衡阳战役有成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可能性,但是基于以下原因,最终还是打败了。
第一、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没有必胜的决心。其实衡阳和斯大林格勒在地理位置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都是东面靠河,一个是伏尔加河,一个是湘江,也就是说敌人只能从西面,南面发动攻势。两者都是运输枢纽,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了斯大林格勒,德军就可以侵占整个高加索,获得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而占领衡阳,就可以顺势侵入广西、云南,直接威胁西南大后方,实际上日军后来也是这么干的。但是从一开始,中方就没有把衡阳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区区17000人的守卫部队对抗日军两个师团,结果只能是死守,最终成为死地。实际上仗打到1944年,蒋介石已经根本不想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对日战争的胜利,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保存实力,能拖一天是一天。蒋介石表面上好像对衡阳和第十军十分关心,每日为其祈祷,实际上根本就没真正打算去解衡阳之围,更谈不上反攻衡阳之敌了。两场战役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守坚城只是个手段,目的是为了调集主力兵团对德军进行反包围,而衡阳战役守坚城却是个目的,根本没想过要反攻。
第二、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衡阳所在的第九战区长官薛岳和镇守衡阳的第十军方先觉向来不和,方先觉本来是要请辞第十军军长的,直到蒋介石发了火才留了下来。在衡阳战役最后关头,日军调集了五个师团围攻衡阳,第九战区完全可以对衡阳的敌军进行向心攻击,来个反包围,但是由于战区长官对此并不热心,眼睁睁看着英勇的第十军全军覆灭,如果换成共产党的军队,这种事是绝不会发生的。当时第十军派出150的小部队向外求援,但是六十二军并未做全力营救就撤退了。
上一篇:《白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理解媒介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