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那个记忆是属于夏夜的空气潮湿的海边城市,但却与《纸镇》中的公路旅行带来的绵延风景和干热的风有着微妙的通感。
是带着年少气息的记忆。
看着这本小说,仿佛听到朋友的、我的、无数人曾经的生活在时光的缝隙中潺潺流过。
这本书包含了太多的东西。
窗,镜子,船,缝隙,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想象别人,同时也在不断地被错误想象。
“远远地喜欢谁都很容易。但当她不再遥不可及,开始变成一个对待食物态度奇怪、经常发脾气、有点专横的普通女孩——然后我必须重头开始喜欢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以及究竟自己想做什么,那些**索,磕碰,伤害与信任,友谊与爱情,内在和外在某些东西的转变……
一切尚无定论,一切皆有可能;
一切都在路上。
纸人走向三维,我们终是看见彼此。
故事的最后也不是最后,或许昆汀仍会回去继续他的日子,读大学,上班,结婚,生子。做父母的好孩子,然后是个好丈夫,好父亲。
也或许他会在某一年某一月再去找玛戈。
但无论如何,这一次冒险、寻找与旅行,于他,肯定是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感谢作者将它写的如此之好,感谢译者将它译的如此之美,所以仅将这部作品——这部花费了我比计划的更多时间去编辑、然后又花了比预计的更多时间去思索的作品,献给你。
献给所有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同样日子的人们。
献给所有年少的时光。
《纸镇》读后感(八):你就要到达纸镇,并且即将归来--关于概念的塑造和隔阂的思考(没打草稿,即兴写的,有些粗糙)
我们相似但是终究不同于彼此,那才是我们之所以相爱,互相信任的原因,并且是杀死法西斯的真正武器。这或许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老实说看到伍迪和比利这俩为工党唱歌和献身的民谣歌手会作为喻体出现时我还是挺惊讶的,里面出现的歌手基本上都听过。
书用一种美式文学相当流行的笔触接触奥兰多青年人生活,它利用“纸镇”这个大概念来表现青年人精神空虚的主题的主题,并在最后揭露“纸镇”本不存在,就像本格罗这个地标陷阱一样,它只存在于“纸人”内心,那些自认为接近事物本质的人--他们在近距离接触丑恶后拒绝接受远距离时的美。文中反复围绕这个主题讨论,主人公Q在寻找玛戈的过程里对玛戈的印象不断发生改变,他在不断接近玛戈藏身之地(纸镇)的过程中也不断改变了对人认识的态度-“他们看到的不是窗户,而是镜子”,在最终找到玛戈后他明白并阐述了人拥有的本质性的隔阂与联系的哲学性思考(也是点名主题关键之处),并且和玛戈相爱。
正如文中所说“比喻是具有暗示性的,每个人都必须慎重选择喻体”,小说利用一个循序渐进的故事发展来不断深化并且最终引爆核心的三个概念:弦,船,草。这三个概念是包含在纸镇之中的三个元素来聚合全文的“纸”概念性,期间也存在气球等多个喻体的附加元素使情节与主题更加深刻。不得不说小说在运用多个概念经行交替和结合的手法让人叹为观止,作者的想象力非同凡响并且构造的情节扣人心弦,感知力极强,是“小概念+大概念”同类小说的经典--作为一本青春读物,能使主题深刻至此实属难得。
由于小说情节的整体逻辑体系相对有点庞大,涉及到多个喻体和元素也同时涉及到情节发展,我在这只分析核心的三个概念也是小说的三个部分:弦,草,船。
弦,是开头玛戈对那个自杀男人的一个比喻:全身弦都断了,Q最后也提到了这个东西。作为小说第一部分的名称它为了呼应玛戈和Q的关系(因为玛戈和Q是一起发现那个自杀的男人,这是联系两人的关键线索,而第一部分描写了玛戈突然找Q进行了一场报复行动)也是为了反映情节的紧张与刺激,就如同紧绷的弦,而玛戈发表的“纸镇”言论也反映了她内心紧绷的弦,毕竟弦是属于玛戈的比喻。在小说最后弦最后出现,Q再次提到关于那名死者的比喻--那个自杀男人是因为承受能力不佳而自杀的,而玛戈正是无法承受这个真正紧绷的弦--社会与学校,她即使“心弦”断了也必须要“弹奏”他在社会的乐章,这使他无法接受的,也是她离开的原因,然而她与那名自杀者不同--她还有选择,就是逃离,不再回头。
上一篇:《变成昆虫的日子》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烟雨凤凰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