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说过要与士人共治天下,虽然解决了外戚,太监,武将(他自己就是武力登基)夺权的问题。但也造成了文人阶层重文抑武的极端现象。同时采取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让武将凋敝的北宋军事力量更加不堪。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不得不的说,王安石变法影响过后几乎明清500年的历史走向。宋神宗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上的积弱进行了这次改革。结果是导致了两党相争,国力衰弱。而后新旧两党反复执政及文人集团行政效率低下和品德的颓败,在军事上则体现为战不彻底,和不死心,随时在战与不战之间摇摆,这是北宋真正的致命伤。
拿钱买来的百年和平让历史中原王朝最重视的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对北军事防线形同虚设。军事力量不强,一夜暴毙。
关于王安石,一个主张变法的文人,当然是改革经济和军事,为了明白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我特意看了吴晓波的历代经济的是之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早年在基层当实干家,为变法进行临床试验,效果很好。然后便向宋神宗建议脱光到全国,但王安石没有考虑到社会和道德因素,导致变法失败。其本人有些固执,自律性很强,他认为别人都和他一样有着高尚的品德和自律能力,变法会成功。结果可想而知。
关于宋徽宗赵佶,一个文艺青年,倘若当文化部长,或许会成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带来更多的繁荣,可惜当了皇帝。命太好。
关于宋江:呼保义宋江在《水浒传》中占了梁山树起“替天行道”大旗,可惜在历史上仅仅是一个小毛贼,流窜于梁山泊。征方腊时有没有他都是个问题。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十):《水浒》?正史?
自从一位伟人将《水浒传》定性为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之后,《水浒传》便被戴上一顶又一顶诸如“官逼民反”、“忠肝义胆”、“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等高帽子。而此书作者则是从历史角度出发,每一章节找出若干个《水浒》人物作为引子,进而以这位人物做典型,分析北宋在军事、财政、政策等各方面形势。而北宋帝国的命运最终随着引子中梁山好汉的末路,亦步亦趋地宣告终结。在写到东京(今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俘之后,全书也落下尾声。
此书引子中的高俅、鲁智深、武松、晁盖、阮小五、戴宗、柴进、公孙胜等人,实际上也就是宋史中吏治、重文抑武政策、新旧党争、保甲法、青苗法、保马法、赵宋王朝统治合法性、佛道之争等史实的缩影。可以说,上述的高俅等人,不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和自己类似的一批人,一个圈子,一个利益集团。而上述的吏治等问题,既是问题本身,也是北宋王朝内在缺陷的一个外表上的体现。
然而问题在于,虽然将水浒人物作为引子,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阅读引子之后的宋史,但是引子本身与后文的关联性比较有限,更何况《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书中的人物所反映的世事究竟指的是宋代还是明代也存有争议。尽管在后记中作者明确指出《一个帝国的生与死》旨在“以读者所熟悉的《水浒》人物为引子展开叙述,让读者对北宋末年的历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但作者直到最后才在后记提出,难免有推脱责任的嫌疑。
此书作者身为新浪论坛版主,在语言风格上自然也偏向网络化。和同时期的《明朝那些事》、《史上最强日本史》在语言风格上有类似之处,但相比前两者,《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虽然语言虽颇有网络论坛的文风色彩,偏向口语化,书面化的倾向较弱,但也没有为了搞笑而故意矫揉造作。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此书在语言方面也算差强人意,无可厚非。
作为历史读物,务必要做到对史料广泛搜集、严谨对待,即便是通俗历史也不例外。在这一点上,《一个帝国的生与死》存在着巨大缺陷。笔者翻遍全书,除了正文中偶有提及的《宋史》等书外,未找到一个书下注释,结尾也丝毫不提参考书目。可以说,全书鲜少摘引原始资料,也基本没有资料出处,更多的是以故事和网络语言为主要卖点。就若干观点而言,此书的观点大多是传统史学研究的成果和认识,但对于没有经过学术阅读的读者而言,极易产生事实上的剽窃目的。这不得不说是此书的一大败笔。
当然,《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在全书编排上,此书采用的是引子加史实叙述的格式。从横向角度看,此书用十七章的长度,分析了北宋王朝的十余个问题;而从纵向来看,此书虽没有明确、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往下写,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确隐含着年代的顺序。
上一篇:《花之链》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未来30年,用钱赚钱》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