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10篇(3)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九):江声浩荡。滚滚而来,滚滚而去。

  罗曼罗兰和傅雷先生真是最完美的结合。如果一个连对音乐最基本的理论基础都没有的人来翻译,这是何等恐怖的一件事情啊。

  克里斯多夫的一生跌宕起伏,坎坷多难,几乎没有过享受到他天资过人的才华带给他的福祉。唯一相知相爱的人,却在貌似要卸下重担时,开启自己的人生时,却先行而去了。

  太过理想化的人,即使过人的才华,而没有入世的意识,也是会被排挤在外,贫困潦倒啊,一生就没有顺遂过。也只有克里斯多夫那么顽强的生命力,对音乐的痴狂,音乐带给他的信仰,使他独立于这个冷酷的世界,最终,在五十年后,世人才承认他的才能。他也得以在音乐史上留下一抹重彩。

  很多人会对像庄子似的舅舅印象深刻,我却独独记住了,那贵族寡妇带着貌美的女儿,回到家乡,第一次让克里斯多夫体味到母性的温柔,品尝初恋的滋味。即使克里斯多夫把心交付给了初恋,恨不得命也给她,最终,不是被现实击败,而是被貌似圣母的寡妇不动声色地划出一道门第鸿沟。啊,再天使般的初恋少女,终究还是变成了市侩的庸常妇女。

  看这本书的时候,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源泉》。这本书也是讲一个天才建筑师对抗全世界的故事。写着本书的安兰德是一位女性。我总觉得有女性视觉写的男人小说,或多或少都带着言情的味道在里面。她们在本质上并不懂得男人。洛克,难道不是所有女作家书里的高富帅吗。格局终究是太小。并且,作为一个孤儿,他哪里来的建筑天赋哪?这实在太令人疑惑了。洛克没有过去,只有20岁开始的人生,并且对此只字不提。我相信有一些人赚钱天赋非常高,即使先辈都是穷苦人,也许正是因为穷怕了, 给了这些白手起家而致富的人勇往无前没有底线地去获得财富。但是,艺术方面的天赋啊,没有先辈的积累,真的有人是天生就有的吗?

  所以在这一方面,克里斯多夫的切实度就高多了。爷爷是没有天赋却热爱音乐的以音乐为生的校长,爸爸是空有天赋性格缺陷致命的酒鬼。到了克里斯多夫,就既有天赋,又有爷爷地教导,爸爸的严厉教学了。这样才可以让一个天才成才,不至于埋没。

  江声浩荡。滚滚而来,滚滚而去。说的就是克里斯多夫吧。

  《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读后感(十):圣者的歌

  这部沉重的巨著,是我有史以来受到情感**最为强烈的一部小说。而在此前读过的村上春树亦或是毛姆的作品,恐怕也要相形见绌。

  为了要表达这种情感,我忍不住借用了村上当年出于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钟爱,在他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写的一段话: “《了不起的盖茨比》对我始终是绝好的作品。兴之所至,我便习惯地从书架中抽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一段,一次都没有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我真想把这其中的妙处告诉别人。但环顾四周,竟无一个人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甚至连想读的人都没有!”。 而我在读《克利斯朵夫》的时候同样也产生了这种共鸣,每一字,每一句都让我倍感身受。

  罗曼·罗兰据说在取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法国人对于他取得的成就不怎么买账。在我看来,这恐怕是在《克利斯朵夫》一书中,将法国人、法国文化批判的体无完肤是有关的。世人总是偏好听好听的话,也乐于别人的赞美。但是这种病态的、带着腐烂气味的贵族喜好,让罗曼·罗兰一眼全都看透,他是不屑于用词藻来附合。但另一方面,他热爱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以及对他的艺术,他要用他的方式来警醒世人,而唯有苦难,痛处与斗争才能做到这一点,并且他完整地做到了这一点。

  上个世纪初期的法国也好,今天的中国也好,一个病态的社会,总是充斥着**、享乐、名声、金钱的臭味,真正的艺术成了一文不值、沉闷、乏味的玩意。那些所谓的艺术家、作家、评论家们也都患了病,唱出来的、写出来的或是评论出来的东西,除了讨好、谄媚以及对物欲享乐的崇拜,看不到血色的,有力的东西。他们甚至有时以出卖人格和道理来换取名誉。他们的眼中就只剩下了这些。而那些与生命意义相关的人和事,在这些人眼中都是可笑的、愚蠢的话题。

上一篇:皮皮鲁送你100条命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布道之道》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