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级台阶》读后感(三):感受一种精神
多年以前看过一部以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不过那时候年少我只模糊地记得很恐怖很惊险很热闹,其他的不要说它具备了怎样的内涵或教义,就连基本的内容我都没有怎么看懂,以至于拿到这本经典之作的时候,我依然无法真正地忆起它来。
《39级台阶》,是一部短小精悍的推理小说,全书只有100多页,虽说中规中矩了一些,但是把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把情节编织得丝丝入扣慑人心弦,是作家赋予作品灵与肉的真实艺术,于是现在的阅读时空就成为了1914年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危情时刻,现在的主人公“我”也就可以成为如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度日的汉内一样的任何人,为了都市所特有的机械式喧嚣中弥足珍贵的一点新奇、一点刺激,当然还有一个人根本无法摆脱与摒弃的社会责任以及民族大义,他们都可以临危受命,然后开始无可选择的奔赴……那么是什么让他抑或接下来的他们临危受命的呢?一个死去的人一定没有那份神力,况且此间奔赴的代价令人瞠目,有流血牺牲、有亡命天涯,可是对于血管里始终奔涌着热忱的鲜血的人,对于那些精神世界中始终葆有了某种精神的人来讲,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在《39级台阶》中,我看见的是在一种精神的缘引之下,一个普通人生活在过度富足之中的慵懒以及世俗的嘴脸,也看见了做为一个国家的普通公民,国家大义危急时刻可贵的揭竿而起的慷慨,恰似一张扑克的正反两面,一面写在脸上,千人一面毫无差别,另一面则揣在他们的心里,有着绝对属于自己的主张以及取舍。
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把约翰•巴肯这部获得了“希区柯克同名电影经典原著,四次改编同名电影,英国文学史上经典悬疑间谍小说”殊荣的小说《39级台阶》读完了,我记住了斯卡德、汉内的名字,记住了他们身上隐含的民族特点,记住了他们在国家危亡时刻所做出的选择,记住了那些为了自己的祖国而挺身而出的人们……记住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是一个个有着猎奇趣味极强的人,也不是他们的各自不同的人性魅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约而同的渴望光明和忠于信仰的灵魂的无限虔诚、无限热忱,因而他以及他们必将在光明之中得到永生,即使他或他们随时随刻都会很凄惨地死去。本书准确地把握了这许多。
《三十九级台阶》读后感(四):这就是一部电影
本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为背景,描写了开战之前英德两国间谍之间的斗争与较量。主人公汉内并非是专业的间谍,而是一名采矿工程师。他刚刚从非洲回到伦敦,正为无聊的城市生活所困扰不已,就在他准备要离开的前一天,事情发生了逆转,从此开始了惊险诡异的间谍历程。
读这本小说的感觉很像是在观看一场电影,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人物之间的心理战,间谍与间谍之间的较量实际上就是一场心理较量。而电影细致入微的动感画面,正好适合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所以很容易让人产生读书如观影的感觉,这也是本书的最大成功之处。希区柯克说这本小说一定能被拍成一部伟大的电影,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吧。与现在的悬疑小说相比,《39级台阶》或许显得有点简单,然而往往简单的东西才能成为经典。相对简单的情节,倒是为影视作品的再创作留下了空间。1935年,希区柯克真的把个故事搬上电影荧幕,塑造了一个经典。这个故事此后还被多次改编翻拍。
只是在豆瓣搜了一下,这本小说的版本不下于十四五个,其经典程度可见一斑。所谓经典,且不管它是什么东东,它一定是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最起码,它在它所产生的时代是个“佼佼者”。然而,既然是现在来读这本小说,就不仅要看到它作为经典的光辉之处,也完全可以用时下的眼光来审视它的不足。要说不足嘛,有两处让人觉得不是太合情合理:其一,汉内太壮了;其二,巧合太巧了。在汉内的逃亡过程中,很多的时候真的是在逃、在跑,在树林里跑,在小山丘上跑,在河谷里跑……总之,汉内给人的感觉是他很壮很能跑。再有,虽说无巧不成书,但是汉内同学所遭遇的巧真是巧她妈妈打巧——巧急了。想来点刺激,便碰上了间谍;想要逃跑,正好有炸药;想要拯救世界,便轻松进入了间谍的核心……或许是我们多疑了,但是像间谍头目瓦尔特爵士那样“轻松愉快”地就信任了汉内,总让人感觉有点突兀。汉内这个人或许还一点小小的英雄主义情结吧,在大战即将爆发的前夕,一展力挽狂澜的身手……那样的热血情怀,或许是我们完全不能体会的。
上一篇: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演讲的艺术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政法笔记》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