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典读后感10篇(2)

  我是一个和先生在性情上十分之相像的人。在性情上,因为对于我的过去和未来倾向的了解,也更加欣赏《心》在一开始所描写的先生与后来所描写的年轻时代的先生之间的同与异。

  先讲在求学时的先生。

  彼时他虽然对社会不够了解,却是十足十的感性之人,很能体察别人的内心。正是如此,在拒绝叔叔替其女儿的求婚之后,叔叔一家的情感态度便立即使他生疑。就此随着疑问被一步步证实,他也就越发心灰意冷。他绝不是任人宰割,相反的,相当**且具备一定行动力。与家乡的一切拒绝联系,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定然从长远利益上来看,不再有太过瓜葛也是好的。这人的性格就是如此,狠心起来,未免不留余地,情感上的波澜高低起伏。到**家居住时,面对心仪的**未敢下定决心表白,害怕**家再对他有所企图,这确是一朝被蛇咬了,同时,到底也是害怕摔和先前同样的跟头。然而,最后这企图究竟有和没有在K的到来时也就无所谓了。为了帮助K,他将K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好心照料,渐渐地他的**让他一次次怀疑K和**之间的感情。明明早已考虑到K如果怀有这份感情必定使他不如意,在没有确凿的证据面前,为了朋友情谊,本是一句话说出口的事情竟然变得畏缩起来。一拖再拖,最后反倒是光明磊落的K先坦白了感情。而先生的爱情素来内敛,甚至可以说晦暗。这下子,爱极了,心切之下选择了先下手为强,求婚去了。K是从朋友变成了敌人,**的先生内心早就被爱情搅得天魂地暗,对K的感情变得混杂不清,哪里能够体察K的绝望。

  我先前说过,他狠心起来,未免有些不留余地。先生并不是仅用犹豫和畏缩就可以来形容的,相反的,他擅于思考和谋划。在对待叔叔的事情上,他及时卖掉家里地产,带走字画,而后一再伺机对K坦白是因为他的预感,即便没说成,但他很早就考虑了,最后一不做二不休装病了和夫人求**,这些都一再说明这点,甚至说,有时候他相当冷静。正是如此,才能在K死去的时候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于房中不停地焦灼走动,最后去叫醒夫人。

  **、谨慎、擅于思考。其实是先生最大的性格特点。此外,先生情绪上容易波动也可见一斑。这与他后来的沉默寡言也很切合。大沉默是**澜,越是安静则越是深邃。

  再讲后来的先生。

  (未完待续)

  《心》读后感(五):道义之心,利己之心,你动摇了吗?

  一

  我拿到《心》这部小说时,稍微惊讶了一下。这是一本手掌大的小册子,字数不过13万而已。

  小说的节奏很慢,很慢。我读完一半时还不太能搞懂作者想表达什么。

  这样慢节奏的小说大概不适合这个浮躁的年代,很多人读到这里已经想关闭退出了吧。争夺家产、三角恋、宫心计、自杀……这样的元素是不是更博人眼球呢?

  这些元素,《心》里面全部都有。但是,这可不是一本狗血女频小说哟,绝对不是。

  《心》可是日本鲁迅级作家夏目漱石的名作啊,从1914年诞生至今一直深受欢迎。

  这些网文必备元素在大师笔下会展现出怎样的魅力呢?

  二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够让人头疼的,封底的这一段话剧透了个彻底,这个位置我想不看到也很难啊喂。

  “先生”是这本书最重要的角色。

  上图中的内容是先生三个主要人生经历的后两个:与好友争夺爱人致使好友自杀,不堪良心谴责最终自杀身亡。

  先生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不幸年少丧父丧母,被想要争夺他财产的叔叔欺骗导致他丧失了对人的信任。这便是先生的第一个主要人生经历。

  都是一些自私的人呀,是吧?

  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正是《心》的主要内容。想必这也是书名的由来吧。

  被利欲熏心的叔叔欺骗,先生成为了利己之心的受害者。

  将好友逼至自杀,先生成为了利己之心的施害者。

  在良心谴责中自杀,先生再次成为了利己之心的受害者。

  先生在信中说:

  “当时被叔父欺骗,我无疑深切感受到人的不可信赖。但那只是觉得别人不好,至于自己还是地道的,心里边有这样一个信念:世人如何且不论,反正自己是正人君子。而这一信念由于K而土崩瓦解,自己也同叔父同流合污了。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陡然动摇起来。对他人厌了的我对自己也厌了,于是动弹不得。”

上一篇:《罪与罚》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无用学》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