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读后感(七):透过**看传统
西方文明的本质是性,东方文明的本质是吃。这是经常会看到的调侃之语,却也鲜活地描绘了两种文明不同的枢轴。
重视性,则需要不断地表白与装饰,所以西方文明充满竞争性,内容直白炽烈。重视吃,则更为主观,需要内敛与体会,所以东方文明充满了对自我的开掘,曲径通幽。
用吃的心理来看**,或者就是本书的趣味所在了。本书杂采了古人笔记小说中的**故事,以展示古人们平时很难看到的另一面。明清城市繁荣,市井文学日趋发达,**也精致了起来,全不像前代那样粗犷、质朴。
然而,即令发达了,农耕文明的性心理却总也摆脱不了那份局促与忐忑。古人谈性,大体是猎奇的,夸张的,不真实的,他们的审美视野大多要经过畸变,恰如一味食材,几番蒸煮,反复调味,终于到你莫辨原本如何的境界。
并不是农耕文明天生要搞怪,而是生活太单调,在不断的重复中,人们在心中不断摹写自己的梦想,总以越远离现实为好,在反复的修改与整容后,最终变态到莫名奇妙的地步。
中国文化中的情与色,大体缺乏本应有的健康,有着过度揣摩与臆测之后的那份烂熟,细细品味这份变迁,不失为一种趣味,只是与当下已相隔万里。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读后感(八):正不正经由您
正好多看阅读的书币到期,我在特价书中挑挑拣拣,正好也就这本有趣,那就将字体偷偷调小,窝在地铁车厢里猎奇。
我曾经感慨过可能只有处于中西交界的台湾香港人,才能以相对中立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文化,可能是从建筑、或者这里讲的**角度。也因为这股子疏离和对比,让**的描述多了些正襟危坐,但不至于板正严厉,我觉得这分寸刚刚好。
**从古至今是最暧昧的词语,说者暧昧,听者暧昧,动作暧昧,甚至想象都暧昧。但是几千年的本能在历史浩瀚的岁月里,经由权利、等级、文化的**,它变得更加光怪陆离,更加莫测。这时,这本略微正经的**文化简析,也许比略微不正经的《不文集》可能给人的感受更多。
本书开篇立意颇深,“人世间的诸般性事尽管复杂多样,但归根究底,其实都是由男人、女人、生殖、快乐、竞争、利益、道德、法律、权力、健康、艺术等十一种原色依不同的比例演配而成的。”接下来,由一系列的历史小故事引出**文化中的不同视角,再对比国外历史现状,简洁生动,层次分明。
书中一些结论确实有令人思考的意义,而结尾处,我们以为的革新可能是历史的复古而已,文化在人类的一次次向上发展中循环前进。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读后感(九):这本书还算凑合,就是题目有点起大了。
这本书还算凑合,就是题目有点起大了。
书中列举了一些明清人笔记中关于性的笔记、野史之类的东西。由这些东西阐发作者的观点。
可以看的出作者还有几分功底,可以稍微旁征一下,对中国文化中的这些东西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往往再和西方的文化中类似的现象做下对比,再和别的文化现象对比一番。
个人感觉没豆瓣上评价的如此之低(前天我买来看时只有4.3分,今天发现上升到6.3分了----我说的是截止到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时为止。)
不过这本书我想也不应该给它太高的分数,因为题目为“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虽然书中也对中国历史上别的朝代的一些相关的事情有所列举,而且也列举了一些文化典籍中相关的事,但是通关全书,绝大多数例证都明清人士的笔记小说中所写的东西。
正所谓“孤证单行,难以置信”,虽然称不上是孤证,但是与“中国文化”这个宏大的题目不相符合,给人以一种考证不够全面的感觉。
所以,姑且就给这本书打三颗星吧。
在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有人这么评价王溢嘉:他比医生懂更多的心理学,比心理学者懂更多的生命科学,比生命科学学者懂更多的精神分析。”
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确实感觉这几句话写的很好。
它让我想起了那个“我是足球队里篮球打的最好的,篮球队里足球踢的最棒的。”
因此这几句话我不知道是作者的朋友是在褒扬他还是在表面上褒扬他,暗暗里骂他。
上一篇:《同级生》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