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准扶贫任务调查报告
(一)、着力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
1、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对象,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和就业帮助力度,通过发展生产和务工实现2.7948万人稳定脱贫。在产业项目选择上,充分利用现有林地和耕地,发展劳务成本、原料成本都较低而比较效益较高的林下养殖和种草养畜。因地制宜引导和指导贫困户发展生猪、山羊、小家禽养殖和蔬菜种植等“短、平、快”项目。引导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尽量切入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肉牛、生姜、川明参等大产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乡村旅游,支持贫困户从事餐饮、服务等旅游产业,发挥旅游对农户就近就业、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
2、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难的贫困户,通过移民搬迁安置帮扶1.7444万人脱贫。对接国、省、南充市移民搬迁规划,结合新型城镇化、易地扶贫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项目,整合用好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等政策,合理确定搬迁地点、搬迁资金和搬迁进度,到2018年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抓好易地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户口转移、金融服务、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尽量给予支持。
3、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2.3866万人,逐步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线标准。对残疾人、五保户扶贫对象实行生活费补贴,核定其年收入与国定贫困线标准差额,据实发放差额补助,使其年收入达到国定贫困线标准,确保残疾人扶贫对象精准脱贫占全市扶贫解困贫困人口任务数25%以上。对因病、因残、因灾、因学致贫家庭,整合工会、残联、教育、卫生等部门救助资源,进行特困群众集中救助。加快乡镇互助养老中心建设,在供养对象自愿的前提下,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的特困农村老人实行集中供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到2018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险。
4、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大力实施医疗就诊减负行动,对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筹资标准以及医疗补助、门诊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标准。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重点将区域内住院疾病排名、费用占比前十位的病种纳入支付方式改革范围。建立与医保(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农村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对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75%给予救助。组建医疗卫生精准扶贫专家医疗队,定期*贫困村集中开展免费诊治。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降低2.4814万贫困人口就医费用支出,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5、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实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帮扶地震、洪涝、滑坡等受灾贫困人口脱贫,解决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推进房屋倒塌、受损贫困户住房重建,对个别建不起房的特困户通过建设农村廉租房等方式兜底解决。积极争取灾后重建和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政策,帮助受灾群众迅速恢复生产、促进增收。
(二)、合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建设
1、推进产业扶贫工程
一是强化自主经营。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贫困农户的实际,在本乡、村明确1-2个最适宜的种、养业发展项目,包括种植类的高附加值鲜果和干果,药材类的金银花、川明参、葛根、银杏等,养殖业的猪、牛、羊、兔及小家畜等。让贫困户在可实施的短、平、快项目中增收致富;二是扶持龙头企业。支持张飞牛肉、杨氏果业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引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推并鼓励以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业主大户)+农户等方式扶持到户产业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珍稀树木以及畜禽养殖产业。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成熟产业返还农户经营等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帮带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四是建设产业园区。加快江北、江天、江东三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扩大园区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效益产业发展规模,引导周边乡镇积极开展产业对接,鼓励农户发展关联产业,主动融入到园区产业大盘子。辐射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五是发展乡村旅游。依托**风水文化旅游区、**故居保护区、**水库风景区、**风景区、**河国家湿地公园、老观古镇等旅游目的地和休闲观光区,鼓励支持群众兴建农家乐(渔家乐),打造特色手工业产品,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推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