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3、留守女童问题?
第一,情感依存缺失与道德滑坡。?
长期见不着父母,或“寄人篱下”,造成留守女童情感依存缺位,性格柔弱内向、自卑,逆反心理强,甚至怨恨父母;对社会失望、恐惧,变得孤僻,甚至情感转移,从而出现情感错位导致行为出轨。道德监管的家庭缺位使有的女童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对不良习气接受力强。留守女童多数成绩不理想;有很多早早结束学业。这些提早结束学业的女童,她们有的在家帮做农活;有的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从事一些服务行业的工作;有的甚至成为色情业从业者,当**女和卖**,成为法制社会的一个赘瘤。这些未来的母亲由于不能受到应有的素质教育,造成社会人才培养中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第二,易成性侵犯对象。?
性监护缺位以及性安全防范教育的滞后导致女童自我防护意识缺乏;思想、文化、法制、教育落后等因素造成农村的治安局势尚不稳定,具有安全隐患;再加上农村地域宽阔、人烟稀少的地理环境和偏僻的居住环境,犯罪分子会轻易利用这些因素,使得农村留守女童极易受到性侵害。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格局隐患?
长期的城乡隔阂,使处于同一个班的城乡两地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冷嘲热讽;由于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大,他们也经常跟着流动,导致他们经常缺课,成绩不理想。所以农民工子女普遍自卑、自我评价偏低,产生自闭、强迫症、心理不平衡、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对立感、仇恨感。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不良的心理问题极易诱发心理危机,到了一定程度,还会出现反社会行为,破坏社会的稳定。那些经常随父母流动的农民工子女,多数最终还是会失学,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因为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无法在走上社会之前获得谋生的基本技能,这些人就很难有效地参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建设。对整个社会来说,在市场经条件下,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教育不公平的发展会使收入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埋下城乡、地区、阶层之间人际关系紧张的隐患,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背道而驰。?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部分流入地政府的指导思想里仍然被边缘
化,尚未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
一些地方认为流入地政府不应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调查期间,有的说,公共服务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问题是谁来买单。比如义务教育,目前还是以地方财政负担为主。广东基本是给了民工没有门槛的打工权,这已经不错了。与打工权连带的权利也要给,比如不能拖欠工资,改善住宿条件等。但其他与打工没关系的权利,该不该给?不能仅从人权、人性的角度看问题。流入地政府以前只是享受农民工带来的利益,没有为其发展、子女教育进行考虑。现在国家要求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有的地方不是从加大投入的角度去补偿这方面的缺陷,而是消极应对。?
一些地方认为借读费是应该收的,因为城市化进度快,成本太大。有的地方提出让农民工流出地把义务教育经费转到城市来,才允许农民工子女入学。?有的认为,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会使流动人口留在城市,并吸引更多农民到城市来,不利于城市稳定。只想利用农村劳力,不愿让农民进城定居。有的说,民工子女进来,肯定有一种移民倾向,将来会增加当地的人口压力。以前设了门槛,现在中央要求对民工子女一视同仁,门槛要取消。目前考虑重新设个门槛,除了限制“读书专业户”,还要对农民工子女界定,是直系,还是包括亲朋好友,是否容许内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子女来读书等等。这些观念归纳起来,一是不愿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二是怕搞好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导致农民留城,为限制农民进城,把流动儿童作牺牲品。应该说,改变以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教育制度,观念转变有先后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观念迟迟不改变,成为一些政府和部门的指导思想,就阻碍了政策落实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2、一些地方违背国家政策对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继续实行歧视性收费,民办学校得不到承认,造成适龄儿童就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