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学校师德师风调查报告
在一个学校里,良好的师德师风有着很大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学校师德师风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大家采纳!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美文閲读网的栏目!
篇一
目前××教育集团整体教师队伍的主流是优秀的,绝大部分教师为人师表,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为学校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集团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秀、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较高声望的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群体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影响和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师德师风问题,说小了是整个教育集团的教职员工形象,说大了关系到每一个学生与家庭,甚至是关乎到社会稳定的大事。
一、主要成效
(一)坚持走师德师风内涵发展道路,牢牢把握住教育集团整体发展的方向
追求教育公平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学校从教育教学优质高端引领与工作规范底线提升两结合,不断推进学校内部教育的均衡化和优质化发展。
1、落实好《杭州市××教育集团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工作,理顺学校教学、德育、行政后勤、文、体、卫、科技和教师发展以及党政工团等各方面工作,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并积极推动整个教育集团向前发展,积极推动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党员干部成为推动教育集团持续发展中师德师风模范榜样作用。
2、校园安全工作,重中之重。校园安全工作意识*每位教职员工,学校所有工作和学生活动,“安全”一定是首要强调的问题。一是认真细致做好各项硬件技防设施落实、维护工作;二是加强校园值日和值周工作,加强保安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四是积极与辖区共建单位联系和沟通;五是做好每项学生活动的安全预案和实际踩点工作;六是重点做好学校食堂、校门等重要安全部门的管理工作;七是定期进行全校师生的安全系列演练工作;八是组建好不同层次的安全应急队伍;九是做好学校职工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力度。
3、继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过程,把握大局和方向。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师德教育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在“减负”工作中党员同志起到了积极带头与示范作用。学校以主题教研活动为载体,引导全校教师积极探索“学为中心,自主合作学习,高效高质”的学校教育教学课堂改革途径,积极落实浙江省关于减负的精神,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当前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浪潮中,××的教育教学骨干们走在了最前列,并引领着整个学校在这场课堂教学改革中走在最前列。
(二)立德树人,立德为师,尽最大努力当好教师,尽最大努力办好学校
立德树人,立德为师。“尽最大努力当好教师,尽最大努力办好学校。”已经成为全体××教育集团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2017年教育集团将进一步以“团结、和谐、宽容、大气”教育集团文化为引领,以“敬、进、精、洁、捷、杰”六字校训为动力,以培养“正气、灵气、大气”的××教育集团学生形象为目标,以班主任为主体、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致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集团教育教学工作格局,在突出教师的言传身教,处处体现教师高尚的师德为具体要求,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坚持不懈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工作,从合作小组、班级、年级到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年级与校园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更多的平台,给予优秀学生更好的全面发展发展的锻炼与实践机会;给予学业中等学生更多的提升自身的空间;给予相对后进与弱势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帮助;给予有特长的学生更多的展示与发挥的舞台。进一步加强“紧密型小组”建设工作,加大优秀典型的宣传与推广,真正为学生的个体成长与团队成长创设条件,也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全员德育工作创设平台。
(三)把师德具体体现在日常的有效教学工作,不断探索高质轻负道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以践行十八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有效教学、高质轻负”为主线,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继续加强教学管理研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第一,课程始终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品德、人格的养成与提升。以热爱生命为核心,帮助学生在确立健康自我的基础上,处理好与他人、社会、自然、国家的关系,增进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际理解。以道德自律为目标,在生命意识、法制意识、正义意识、自由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求真意识等人文素养方面得到养成教育。第二,注重全面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拓展学习渠道,使学生的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丰富的学习体验。第三,课程充分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化和选择性。第四,课程坚持以社会发展、学生需求、学校特色三者有机统整,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学习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