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法规

)

2014年8月29日,税总发布《关于特别纳税调整监控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54号,以下简称“54号公告”),一份仅仅500多字的文件,对征纳双方近年来一直争议的企业自行调整补税是否应该加收5%利息、税务机关特别纳税调整监控管理的工作程序问题如在监控管理过程中是否应该下达《税务事项通知书》给纳税人以及企业的权利义务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税总又一次“不动声色”地发文,而发文的目的则相当的明确,就是为了增收!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54号公告,Tpguider将为您带来独家深度解析。

一、背景
在2014年年中前后,税总连续发布了几个与反避税有关的重磅文件,目标直指增收。这些文件包括:
1、2014年6月20日,税总发布了《关于做好组织税收收入工作的通知》(税总发[2014]78号)要求加强征管堵漏增收,其中特别强调要推进反避税工作来增收。

2、2014年6月30日,税总发布了《非居民企业从事国际运输业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7号),从税收管理、对外支付及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等方面对非居民企业从事国际运输业务进行了规范。尽管37号公告并不尽如人意,但对于非居民企业反避税来说还是提供了法律依据。

3、2014年6月30日,税总发布了《关于居民企业报告境外投资和所得信息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8号),明确规定9月1日起中国居民企业境外投资达到或超过10%的或改变为不足10%的应在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时履行相关信息报告义务。38号公告通过监控居民企业股权变动情况,分析判断居民企业的投资抵免是否有问题,并从受控外国企业的角度上看居民企业股息红利是否按规定分回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税务机关将对企业进行立案调查,从而达到加强征管堵漏增收的目的。

4、2014年7月8日,税总在税务系统内部发布了《关于开展股息、红利非居民税收专题检查工作通知》(税总函[2014]317号),要求各地税务机关开展股息、红利非居民税收专题检查,分析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我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税款缴纳情况,查找潜在的税收流失风险,包括企业作出利润分配是否履行代扣代缴义务、非居民企业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是否具备受益所有人资格、企业是否采用隐性的或变相的股息分配方式(比如采取股东借款方式)向非居民企业分配股息、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或用于直接再投资等。这是2008年1月1日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来税总首次开展股息、红利非居民税收专项检查,目前各地税务机关都已经积极采取行动,开展专项检查,随着专项检查的*开展,股息红利反避税将带来丰厚的增收效果。

5、2014年7月30日,税总办公厅在税务系统内部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对外支付大额费用反避税调查的通知》(税总办发[2014]146号),文件特别强调:为进一步加大反避税调查力度,促进堵漏增收,防止企业通过对外支付费用转移利润,税总决定针对企业向境外关联方支付大额服务费和特许权使用费的情况开展一次**底排查。其实针对于“服务费和特许权使用费的反避税”调查,税总在税收任务紧张的关键时刻总是会让“服务费和特许权使用费的反避税”担当完成任务的重任的。曾记得税总在2009年2月26日对外公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9]16号)一文中特别强调要深化转让定价调查,加大调整补税力度,重点调查企业对外大额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和劳务费,以及“走出去”企业从国外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等关联交易。在服务费反避税方面,2013年11月29日,厦门市国税局查结某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避税案件,对该公司支付的大额跨境服务费实施了纳税调整,累计查补税款和利息将超过8亿元;在特许权使用费反避税方面,成都市国税局通过商标价值分析,成功完成对某外资经销商支付商标使用费的特别纳税调整工作,企业补缴企业所得税2300余万元。以上两个案例是新近税务机关针对服务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反避税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这些典型性案例的成功查结将给其他地方税务机关开展服务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反避税调查起到榜样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