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住房短板。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突出规模、留白、产业、管理、配套五大要素,积极稳妥推进集中居住项目建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五统筹”“六统一”不动摇,让更多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显著改善。规范建设程序,坚持“统规代建”“统规自建”相结合,严格执行“十必须”“六要件”,确保项目建设特色和质量。按照“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标准,完善社区生产生活功能配套。稳步推进土地增减挂钩,力争复垦土地1万亩以上。彻底清理“大棚房”,全面规范乡村建设行为。
冲刺脱贫攻坚。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确保年内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力推进深度贫困群体尤其是困境儿童兜底扶贫,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保障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支持低收入农户从事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确保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目标。探索经济薄弱村竞争性资金分配机制,加快9个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确保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推动帮扶力量、资源要素、扶持政策向片区倾斜,完成片区帮扶项目60个以上,尽快改善扶贫片区发展面貌。
五、狠抓生态治理,在协调发展上谋求新突破。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保护环境成为广大干群自觉行动,让天蓝水清土净成为沭阳高质量发展的最好底色。
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经济。启动经开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3家。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关口,坚持项目排放不达标一律不引、环评未通过一律不建、影响和破坏生态一律不要。实施低碳化、循环化、生态化改造,推动“散乱污”企业关停并转,完成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单位GDP能耗下降2%。支持生物质能源企业发展,提升农作物秸秆、畜禽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水平。依托花木片区等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观光经济、体验经济和林下经济,*挖掘生态经济增收潜力。
全力以赴开展专项整治。按照“巩固成果、全面排查、彻底整治、长效管理”要求,强力推进“水气土”污染整治行动。健全“河长制”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城区雨污分流二期、三期工程,扎实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攻坚战,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大力开展工业废气、工地扬尘、秸秆禁烧综合治理,启动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高。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扎实开展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争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系统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努力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动真碰硬加大监管力度。以“压倒性”思维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持环境执法嵌入式监督检查机制,实行分级顶格处罚,强化信用联合惩戒,持续加大问题曝光、跟踪督办和问责问效力度。严格执行环境执法双随机抽查制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行常态化巡查和暗访抽查相结合,始终保持环境监管执法高压态势。
六、狠抓民生改善,在共建共享上谋求新突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办好十大类民生实事,努力实现群众获得感最大化。
多渠道推进富民增收。*落实各项富民政策,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确保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新增私营企业7000户、个体工商户15000户。推进振兴乡土人才“百千万”培养计划,开展多层次农民技能培训,努力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实施“一村一品一店”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三来一加”等“家门口”创业就业项目。积极推进农村产权要素交易和融资,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全方位优化公共服务。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推进“全面改薄”和校舍维修改造,加快城区学校建设步伐,确保西关初中等4所学校年内建成投入使用。探索建立县乡“134”公立医疗体系,加快第一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尽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实施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双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供水服务水平。*实施文化惠民行动,办好“紫藤文艺奖”“花乡歌会”“淮海戏大擂台”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围绕国庆70周年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做好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加强苏北琴书、童子戏、淮海戏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