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在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7年,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务实拼搏进取、全力攻坚克难,较好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调结构促转型,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0.9亿元,增长7.2%,增速排名郑州县(市)第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39亿元,增长10.7%,其中,税收46.1亿元,增长13.6%,总量蝉联全省县(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589亿元,增长4.1%,总量、增速分别排名郑州县(市)第一、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3亿元,增长16.3%,增速排名郑州县(市)第一。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801元和20020元,增长8.5%、9%,均高于同期经济增速。三次产业比由3.1:51.5:45.4优化为2.7:51.8:45.5。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分别升至第41位、37位,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连年位居全省首位。龙湖镇连续三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预计完成主要工业增加值290亿元,增长8%,增速排名郑州县(市)第一;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名升至第21位,跃居全省第一。*实施“5115”工程,开工产业项目109个、建成投产11个,完成投资438亿元。狠抓企业培优扶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6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优质中小企业库,4家企业挂牌上市。*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新郑农商行荣获郑州市市长质量奖,新注册商标941件,商标拥有量居全省县(市)首位,好想你成为全省唯一荣获中国商标金奖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壮大,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5.4亿元,占主要工业增加值26%,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食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预计完成销售收入392亿元,增长20%。
农业效益持续提升。大力推行绿色高效农业,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万亩、设施农业4000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85%。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家、家庭农场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经营规模100亩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490家。积极拓展农业新功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创建全国星级休闲农业园区7个,创收6.1亿元。加快农业品牌化建设,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君源有机农场被批准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第三产业势头强劲。现代商贸物流业不断壮大,华南城、华商汇营业面积突破230万平方米,2万商户入驻经营;传化物流小镇项目全面启动,入选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新认证省级电商示范企业3家,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市),华南城被认定为省级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入选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文旅产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和枣乡风情游活动,郑韩故城全省唯一跻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行列,宋城集团中部地区首个演艺项目宋城·黄帝千古情成功签约;全年接待游客4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亿元,增长4.6%。严格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健,房屋交易面积437万平方米,位居全省县(市)首位,交易额315亿元。第三产业预计完成增加值332.6亿元,增长8.4%。
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加速建设。新港产业集聚区顺利通过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评审,完成增加值92亿元,新开工郑州粮油食品智慧化园区等项目8个、建成4个;持续提升承载能力,新港污水处理厂及河西、吴庄变电站建成投用,永康路、红专路建成通车,新村大道东延等6条道路加紧建设,铺设各类管网15公里。辛店镇中原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基础功能日益完善,孟庄镇农民创业园被评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孵化)基地。
(二)强基础提品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坚持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开建城市提质项目300个、建成99个,完成投资422亿元,《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修编通过省级评审。高起点建设重点片区,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企业总部、中央公园及4条道路开工建设,铺设各类管网14公里;新区东片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及城市地标五星级酒店、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龙湖西部片区功能布局规划到位,启动王口等5个村庄拆迁,双湖大道西延、新老G107连接线西延工程快速实施,三大片区建成后将拓展城市空间1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功能更加完善,实施迎宾街等8条道路升级改造,人民路等6条道路实现雨污分流;加快黄帝故里景区扩建,完成拆迁35万平方米,接旨胡同历史文化商业街主体完工。新郑新区更具魅力,城市中轴线南公园、华信体育馆建成开放,华祥喜度大厦等4个总部大楼建成招商,招引企业总部和综合商业30家。龙湖新城更加宜居,泰山森林公园建成开园,十七里河湿地公园基本完工,南水北调取水工程、鸿鹄路南延等一批基础设施加紧建设。
城乡融合步伐加快。持续完善城乡路网体系,加快对接郑州主城区和航空港区,快速推进G107、郑新快速通道龙湖段综合整治,完成S323、S103提升工程,中华北路接通郑州,商登高速新村站建成投用,学院路东延、S102改建等8条融郑融港道路加速推进。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新建改造城乡电网174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铺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试运营,第二生活垃圾处理场、曹庄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稳步实施。积极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造垃圾中转站10座,建成公厕27座,建成存贮式环保深埋桶375处。辛店镇人和寨、观音寺镇潩水寨美丽乡村初具规模,辛店镇入选省级生态乡镇。
城市管理精细规范。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城市管理局、城市综合执法局挂牌成立,规定领域行政处罚权实现集中行使。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建成投用,高效办理城市管理问题3.3万件。探索推行城市管理“路长制”、环卫作业“街长制”,常态化开展城市清洗清扫行动,城区环卫保洁覆盖率达100%。大力实施“畅通新郑”工程,建成平面停车场9座,新增停车泊位1088个,子产路北延至学院路建成通车,新汽车站建成投运,交通标志标线覆盖率达90%以上。
(三)抓改革促开放创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深化“五单一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权责清单998项,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44项,梳理繁文缛节和不必要证明108项。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三十五证合一”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营商环境更加宽松。狠抓土地利用管理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盘活处置空闲土地1017亩、不实耕地2774亩,处置违法用地3418亩。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新渠道,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有序开展,处置僵尸企业3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全年受理业务590宗,成交金额166亿元,为财政增收节支64亿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荣获全国十佳最具公信力机构。城乡居民及机关事业单位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党政机关公车改革、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
创新创业成果突出。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建成“1+3”创新创业综合体、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17家,入驻各类企业团队483家、孵化项目297个,其中,电商综合体建成10万平方米,签约中机六院等企业83家;航美科技园建成2.1万平方米,签约甲骨文科技等企业26家。强化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成功举办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新转化科技成果12项、申请专利1932件,培育郑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家、专利申请超50件企业4家。
开放招商成绩斐然。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新签约乾德电子、仟吉食品等项目21个,签约金额526亿元,到位资金215亿元。不断扩大外经外贸,引进域外资金1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6200万美元,建成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郑粮雏鹰查验场。
(四)抓防治促生态修复,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空气质量稳定好转。狠抓扬尘污染治理,所有工地按照“七个100%”标准整治达标,全市渣土车实现动态实时监控,快速路、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96%以上。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775家。加强燃煤散烧管控,取缔散煤销售点62个,建成洁净型煤生产仓储中心2家、型煤配送网点10个,完成电代煤、气代煤8869户、厨炊电气化2979户,拆改燃煤锅炉146台。全面提高秸秆禁烧技防水平,181个蓝天卫士高清摄像头投入使用,基本实现火情监控全覆盖。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3天,同比增加20天,超目标值14天;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2.86%、8.33%。
造林绿化扩面提质。瞄准建设南部生态绿城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廊道、特色经济林等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全年完成生态造林2.1万亩,新建提升新辛快速通道、西南绕城高速等生态廊道12条8100亩,绿化乡村道路5100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乡村道路绿化率分别达30.4%、35%。加大城区绿化力度,建成街头游园6个,新增城市绿地3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孟庄镇被评为省绿化模范乡镇。
水生态治理成效明显。高标准打造全域生态水系,启动市域河流综合整治;双洎河南关桥至西关桥1.2公里示范段综合治理高效推进,完成投资1.3亿元,清理污泥50万立方米,拆迁5万平方米、绿化8万平方米;完成黄水河郑风苑彩虹桥至任庄坝生态治污、郑风苑景区二期景观提升。全面推行“河长制”,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封堵排污口49处;科学调整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范围,投入5200多万元拆迁关停养殖场279家,双洎河国控黄甫寨出境断面COD、氨氮、总磷3项指标实现几十年来同时下降并达标。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关污水处理厂等3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全市污水处理厂达到9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30万吨。
(五)惠民生促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全年投入民生资金72.9亿元,增长15.9%,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举办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6870人、政府公益性岗位1215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45万元。关心关注特殊群体生活,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600元、380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900元、570元,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160元,全年发放各类保障救助金4500万元,解决372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坚持真扶贫、扶真贫,落实“转、扶、搬、保、救”五大举措,谋划产业扶贫项目38个,总投资5.5亿元;发放低保救助金3060万元、小额扶贫贷款3500万元,帮助1000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具茨山郭老庄、山陈和驮窑3个行政村269户群众易地搬迁入住新居。妥善安置拆迁群众,建成安置房6120套77.6万平方米,网签安置房6177套,3.6万名群众喜迁新居。全市新型城镇化率达65%。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8所,高考一本上线率达31.2%,较上年大幅提高6.4个百分点,较过去五年平均水平提高8.1个百分点,高考成绩连续26年位居郑州县(市)首位,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成功举办第四届运动会,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市公立人民医院试运营,市公立中医院启动建设,被列入省级健康城市试点、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作为全省唯一参评县(市)全面启动全国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和庄镇卫生院被评为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薛店镇、梨河镇获批郑州市级健康村镇试点。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建成3个乡镇(街道、管委会)综合文化站、12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个村史馆和6个街区图书馆,组织各类文化演出440场。不断丰富地方志修编成果,中国影像方志新郑篇正式开拍。妇女儿童、青少年权益保护、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统计、粮食、供销、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文物保护利用、市场建设、物价、移民、民兵预备役、人防、民族宗教、气象、黄帝文化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国地税、邮政、铁路、烟草、盐业等部门和各高等院校,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规范提升网格化管理,排查各类矛盾问题8.15万起、调处8万起,调处率98.1%。积极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办理市长热线、民生110、网民留言1.5万件,被评为全国人民网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先进单位。深化信访制度改革,着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越级上访量同比下降25.7%。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政府债务保持合理范围。*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连续两年被评为省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单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管控手段不断提升,立体防控网络更加完善,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成功夺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依法行政规范高效。始终坚持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3件、政协委员提案159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年政纪处分25人,涉及科级干部12人;审计项目179个,管理不规范资金12.3亿元,为财政增收节支5亿元。狠抓督促检查和考核问责,督查约谈13个单位、20名责任人。持续推进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政府网站连续7年荣获中国政务网领先奖。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全社会学法用法守法氛围日益浓厚。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市各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驻新郑各单位、新郑驻军和广大客商的鼎力支持,凝聚着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及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饱含着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辛勤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支持、参与新郑建设,为新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有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城市建设管理标准不高,教育、医疗等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创新基础薄弱,创新人才较为缺乏;一些领域、少数干部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意识还不强。对于这些问题,市政府将高度重视,直面挑战,采取更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郑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奋发有为总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为统揽,以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建设为载体,坚持“四重点一稳定一保证”工作总格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优势、增实力、补短板、能抓住”的工作方针,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着力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全面加快新郑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建设步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
2018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主要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和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围绕年度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城乡统筹,在提升功能内涵中建设一流城市
按照“以建为主、提升品质、扩大成效”的要求,*推进城市提质,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新型城镇体系,加速城乡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一流中小城市。
以更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统筹宜居与宜业、地上与地下、硬件与软件、新区与老区“四个关系”,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加快完善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引领,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成《新郑市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0)》和城市基础设施、地下空间开发等33项专项规划审查报批,深化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新区东部、龙湖西部等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加大规划刚性管控力度,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快速推进新区建设。建成万福路、暖泉河大桥等18项道路桥梁亮化工程,加快推进姬水路等11条道路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建中华路小学、鸿福路中小学和城市中轴线北公园等3项生态景观工程;完成郑新快速通道新区段东侧区域拆迁整治,启动新村大道北侧片区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稳步推进老城有机更新。坚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完成中华路、溱水路、解放路、烟厂大街、新华路西段等5条道路雨污分流及升级改造工程,打造人民路、迎宾街、中华路等精品街道。积极改善城区交通环境,打通褚庄路南延至人民路、陶文路西延至文化路、金城路西延至新建路等3条断头路,完成迎宾街南延至南环路征迁、郑韩路东延至文化路铁路立交桥规划设计审批;建成1座立体停车场;科学设置交通标志,加强重要时段、重点路段交通管控疏导。加快旧城改造,完成白庙范村、双龙寨村、第七期旧城棚户区拆迁,竣工运营接旨胡同历史文化商业街、嫘祖城商业综合体,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0条、老旧小区10个。在具备条件的社区启动建设邻里服务中心,打造10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官场小说高标准打造重点片区。紧盯中原产业中枢·国际效率城市建设定位,完成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建成产业新城总部大楼、中央公园一期、中华路北段景观绿化带和汇丰路等4条道路,开建乾德电子等5个产业项目、市民中心等3个公共服务项目、滨河东路等6个基础设施项目和暖泉路景观提升等5个生态项目,着力打造“产业高度集聚、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一流产业新城。按照不低于航空港区核心区标准,完成新区东部片区规划设计和核心区土地整理,开建高端商业综合体、五星级酒店、城市公园等项目,致力打造城市建设新标杆。加快完善教育园区功能。按照不低于郑州市主城区标准,稳步推进龙湖中东部提质、西部片区开发,完善龙湖西部片区规划设计;大力实施地铁二号线站点及周边环境提质,竣工通车华南城大道等7条道路,建成祥和路等6条道路雨污管网、220千伏变电站,快速推进双湖大道等3条道路西延工程;开建华南城客运枢纽工程,新建改建龙湖镇三初中等7所中小学,稳步推进龙湖西部村庄拆迁,积极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以更准定位培育特色镇村。坚持城乡一体、产城互动、镇村联动,统筹推进4个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建设,加快全域城镇化进程。借助郑州都市区、航空港实验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北部乡镇协同发展,以建设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中原创客小镇、传化物流小镇、红枣小镇为抓手,高标准推进薛店、孟庄、郭店镇域开发,努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发挥中心城区带动作用,促进新村、城关老工业园区“退二进三”,加速和庄产城融合步伐,推动近郊乡镇融城发展。以中原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为带动,加速功能提升,加快项目建设,促进辛店由传统工业乡镇向现代工业强镇转变。依托梨河、观音寺丰富的现代农业资源和具茨山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持续加大生态旅游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探索“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提升辛店人和寨、观音寺潩水寨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着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以更大力度建设交通路网。*实施“畅通新郑”工程,统筹推进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域快速路等路网建设,着力打造与郑州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互补、高效衔接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加快融郑路网建设,建成求实路南延至S102,加快推进G107、郑新快速通道龙湖段综合整治,启动中华北路辅道建设,配合做好郑州轨道交通16号线新郑支线工程前期工作,加速融入郑州主城区。加快融港通道建设,建成S321上跨G107立交改建工程,商登高速中华路出入口、跨万邓路立交桥建设工程,竣工新村大道东延至新港大道、新老G107连接线附属工程,加快推进学院路东延等涉铁道路建设,启动与郑港四路、郑港六路对接道路建设,进一步畅通与航空港区紧密衔接的东西路网。加快市域路网建设,完成S323新郑境苇河桥至大高庄段改建工程,建成西环路铁路桥、沂水河桥,启动建设铁西路、郑韩路西延至大学路、茨山路南移、S103改扩建工程,带动西南部传统农业乡镇快速发展。
以更实举措推进城市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以治乱、治脏、治污、治差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市容环境卫生、“六小”行业、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领域治理,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完成曹庄垃圾填埋场封场,投用餐厨垃圾处理厂,修建公厕33座、新概念公共卫生间3座,不断完善城乡环卫设施。探索推行环卫作业社会化运作新模式,加速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提升城乡环卫工作水平。拓展数字化城管平台功能,严格落实“路长制”、“街长制”,大力整治城区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等城市顽疾。集中整治城市积水易涝点,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二)坚持产业强市,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增强产业竞争力
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做强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努力建设现代临空产业新城。
着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千亿级现代食品制造、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健康食品、功能食品产业,建成佳龙食品、雪花啤酒二期等项目,开建达利食品二期、好想你FD食品等项目,持续扩大食品产业市场份额,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具重要影响力的食品产业制造基地。建成遂成药业药剂生产项目,加快建设润弘制药项目,积极招引知名药企落地发展,力争在现代生物医药、健康生命产业取得新突破。积极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开建莱茵奔驰专用车等项目,推动航美科技、龙翔电气等骨干企业壮大规模,迅速集聚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引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大中小微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大对“30强”“30优”企业帮扶力度,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30家。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做好“市长质量奖”评选,鼓励企业用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力争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
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围绕打造一流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开建传化物流小镇核心区,支持郑州华南城跨境电商产业园快速发展,力争年内现代商贸物流业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充分发挥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优势,鼓励好想你、雏鹰农牧等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冷链物流,推动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快递运送融合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以新郑新区、新郑教育园区为主体,促进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态集聚,规划建设4座五星级酒店和高端商业综合体,持续提升城市服务业水平。
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打配机井80眼,新增恢复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新建改造城乡电网325公里,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成郑州市第三批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3个以上休闲农业园区,积极打造都市农业主题公园和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家、家庭农场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重点支持优质小麦、花生、红枣等农产品生产,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抢抓入选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机遇,依托镇村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农村电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成运行211个益农信息社站点,完成农业信息入户工程。在新村镇、城关乡试点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有机食品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可追溯体系,防范动植物疫病灾害,保障农产品安全。
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提档升级。按照高点定位、主业突出、差异化发展思路,强化规划引领和配套服务,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建设管理水平。对标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新港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环评报批,中兴路至南水北调干渠间区域、集聚区北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热冷电联产项目规划编制,建成园林大道等6条道路,新建改造莲河西路等3条道路,实施人民东路神州路至航空港区段提升工程,持续增强集聚区产业承载力。抢抓省政府支持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完善辛店中原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道路、水电气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大项目招商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全省一流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加快华南城特色商业区会展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高端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实现由园区向城区转变。
(三)坚持创新引领,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激发新动能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增动力,以开放合作添活力,努力破解瓶颈制约,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力引擎。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按照“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原则,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切实降低制度**易成本。严格落实“三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全面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智慧政务服务模式,着力营造最佳政务环境。*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集中行使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构建权责一致、集约高效的“大城管”格局。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25个试点村(居委会)改革任务。强化发展要素保障。严格土地管理,加大土地违法打击处理力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积极推进“三块地”开发利用改革;加大土地指标申请报批力度,加快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盘活,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力争全年批回土地9000亩,盘活闲置低效土地1000亩。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灵活采取发行政府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进行融资,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完善政府预算和投资基金体系,规范政府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对接航空港实验区空中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郑州)等载体平台,加快郑州粮油食品智慧化园区建设,拓宽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郑粮雏鹰查验场功能,打造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抢抓“一带一路”建设和河南自贸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大机遇,认真筹办戊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经贸洽谈活动。紧盯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着力谋划引进一批“四力”型产业项目,力争全年招引项目30个、到位资金2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鼓励本土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构建高水平双向开放格局。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力争全年外贸进出口6400万美元。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加快电子商务等“1+3”创新创业综合体、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提升创新创业载体内涵,全年新入驻各类创业团队100家、孵化项目50个以上。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创新政策、资源向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集聚,努力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科技创新龙头企业2家、郑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2家。坚持引资与引技、引智相结合,积极落实“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大力实施“五彩”人才计划,力争新引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4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个,实现招引一名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落地一批产业项目。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新转化科技成果15项、申请专利2000件。
(四)坚持绿色发展,在强化标本兼治中优化生态环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围绕“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总体要求,协调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郑州南部生态绿城。
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强力推进企业、工地、散煤、渣土车、餐饮油烟等综合治理,坚决防止“散乱污”企业反弹,确保空气优良天数和PM2.5、PM10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达到省定目标。加大环保督查问责力度,严厉打击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提高科学精准治污能力,建立空气质量综合调度指挥平台,布设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和高空监控设备。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落实应急管控措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大力实施碧水工程。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利用。全面推行“河长制”,坚持“一河一策”,系统推进“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项工作。坚持“河湖贯通、循环水系”理念,实施生态水系治理工程,加快潮河、暖泉河、十七里河等河流综合治理,不断扩大生态水域面积;建成十七里河湿地公园、公主湖湖滨公园,打造贯穿全域的滨河景观带。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加快潮河、莲河、双洎河云湾段等河流湿地建设,持续增加生态湿地面积,提高河流水系生态自净能力。全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开建龙湖西部污水处理厂,迁建第二污水处理厂,实现市域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快推进排污口封堵、纳污管网铺设、河道养殖清理、临河垃圾清运,确保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大力实施绿地工程。*开展生态造林绿化,新建提升地铁二号线新郑段等生态廊道4条,快速推进商登高速、万邓路西延生态廊道建设,全年新增生态造林7500亩,打造覆盖全市的“绿道”“绿网”。科学布局城镇内部及周边绿地,开建大吴楼、后端湾生态文化公园,完成郑风苑景区三期景观提升、黄帝故里拆迁区域绿化,加快建设国家古枣林公园、具茨山森林公园、长青路绿化带,着力构建城乡绿地生态系统。
大力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全面落实“土十条”,完成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全面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壤污染源管控,统筹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监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等工作,有效防控土壤环境污染风险。加强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落实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切实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措施,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持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效低耗绿色环保的生态产业。
各位代表,环境保护关系人民的福祉、关乎新郑的未来,我们深知,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欠账多、基础仍薄弱,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构建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美好家园!
(五)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黄帝文化中建设文明城市
坚持以黄帝文化为统领,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统筹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着力打造黄帝文化历史名城和中原文化高地。
繁荣文化旅游产业。大力传承弘扬黄帝文化,高标准推进黄帝故里园区规划建设,精心策划举办戊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十二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和枣乡风情游活动,持续提升黄帝文化影响力。全面开建宋城·黄帝千古情,加快推进金鹭鸵鸟园旅游综合体建设,加紧对接文旅产业项目,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具茨山岩画、名人故居(墓地)修缮保护,持续推进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市级博物馆新馆和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加快修复考院、文庙、县衙、凤台寺等古城遗址,提升古城文化**。*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干渠沿线生态旅游观光带、西南部具茨山休闲度假区、西北部生态休闲养生区和东北部红枣产业生态旅游体验区“一带三区”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第五届群众文化节,扎实开展“双百场演出”“百姓大舞台”等特色文化活动,鼓励原创文艺精品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全民学习浓厚氛围。认真做好乡镇(街道)志、村志编纂工作,不断加强地域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继续实施无线数字机顶盒进村入户,免费为1.6万贫困户安装机顶盒,逐步实现全市无线数字电视全覆盖、全免费。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提升公共文明素养为目标,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开展文明提升行动,促进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坚持举办道德讲堂、市民文化大讲堂、典型人物评选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建成郑州市级健康村10个,加快建设薛店镇、梨河镇郑州市级健康镇试点,争创全国健康促进县(市)、国家健康城市。
(六)坚持人民至上,在推进共建共享中增进民生福祉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优先地位,着力安排民生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富民步伐。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全面落实扶持政策,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资金扶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一手抓脱贫攻坚扫尾,一手抓脱贫成效巩固提升”,以“N+2”脱贫计划为主线,突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完成具茨山10个行政村群众易地搬迁,确保2018年底实现除政策托底外的存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保障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引进培育更多名师和名校,力争教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逐步缓解“大班额”问题。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支持西亚斯国际学院申报独立办学。加快拆迁群众回迁安置,新建龙湖西张寨等13个社区,加快推进薛店解放路社区等17个续建社区,建设安置房13936套167.6万平方米,网签安置房11584套,力争2016年前拆迁群众全部实现回迁。探索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切实解决低收入困难家庭住房问题。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落实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筑牢困难群体民生底线。健全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加快养老产业发展,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做好供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气象、粮食、档案等工作,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平安建设成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方位提高执法满意度和群众安全感。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规范完善网格化管理,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加强源头治理和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合理合法利益诉求。*推进“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不断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成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夯实消防安全责任,建成投用1个小型消防站和140个市政消火栓,全面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处置能力。
各位代表,满足新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不竭动力和奋斗目标。今年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努力办好为民实事。(1)大力实施教育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30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3万个;完成新郑二中迁建招生,扩建实验高级中学;投资3200万,为全市公办中小学校配备50个录播教室,为高中配备400台班班通;落实公办寄宿制普通高中教师超课时补助,按照每班每月7680元标准发放9个月补助;公办高中班主任生活补助由每人每月500元提高至800元;公办中小学代课教师工资由每人每月1800元提高至2200元。(2)帮扶群众就业再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6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3)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市公立中医院建设;为1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自助体检中心、配备中医康复医疗设备;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配备一辆体检车和一套体检设备;配置一台疫情处置专用体检车。(4)强化群众住房保障,新开工棚改住房2000套,新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不少于800套。(5)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为城区8个小区改造自来水管网。(6)关心老年人生活,建成2所社区托老站,为每所运营的托老站每年解决2万元运营经费,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购买意外保险。(7)改善公共交通条件,全面推行城乡公交一卡通,为全市客运公交车辆安装刷卡机,持卡群众和学生享受优惠票价。(8)加快水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河湖水系贯通工程;完成双洎河综合治理示范段园林景观打造及胡垌至贾梁段河道生态治理,开建暖泉河、潮河生态景观公园,启动十七里河湿地公园尾水生态净化工程。(9)投入运营城乡环卫一体化,新建改造垃圾中转站17座,新增环卫机械化车辆118台、垃圾收集车2687辆、标准垃圾桶15581个、存贮式环保深埋桶163处,建成54个行政村农村污水处理站(厂)。(10)拓宽群众文化服务平台,建成开放城市展览馆,开建图书档案方志馆、科技馆、文化活动中心。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党的十九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做到依法行政、高效务政、为民施政、廉洁从政,努力打造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重法治严监督,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坚决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遵守重大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切实做到依法民主科学决策。拓宽政务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兴媒体受众面,扎实开展行风评议、政民互动等活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及时高效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强责任敢担当,确保高效务政。始终坚持高标站位、勇争一流,压实各级责任,不折不扣落实上级部署、市委决策事项、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尚空谈、不慕虚名,脚踏实地干好工作、服务好群众。主动担负新郑发展的历史重任,敢于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时刻保持危机感、责任感,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着眼未来、着眼长远,努力创造无愧于新时代要求的一流业绩。加强督查考核跟踪问效,积极创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让有能力、能担当的干部有服务群众、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平台。
察民情解民忧,恪守为民施政。把人民当亲人,时刻关注群众安危冷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集中精力解决一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办成一批惠民利民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继续发扬夙夜在公、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干事创业上,切实以实际行动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群众信任。认真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公开接访等制度,畅通市长热线、市长信箱、民生110等社情民意沟通的桥梁纽带,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规范市政务服务中心,乡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运行,不断健全完善为民服务体系功能。
扬正气重品行,坚持廉洁从政。打铁还需自身硬。模范遵守党章党规党纪,认真践行“三严三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廉洁自律准则,着力打造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廉政监察、审计监督,加强对工程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从源头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持续开展作风纪律整顿,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切实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将更多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位代表,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更加**的**、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举措,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早日建成黄帝文化历史名城、现代临空产业新城、郑州南部生态绿城而努力奋斗!
较旧一篇:2018年黄山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8年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