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8年1月4日在苏州市吴江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代区长李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吴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吴江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两聚一高”部署要求,以“555计划”为引领,抓重点、求突破,全区经济稳中有进、社会和谐稳定,较好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主要体现为“五个持续提升”:

(一)经济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0亿元,同比增长7.2%(下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5亿元,增长11.1%;工业总产值4270亿元,增长9.5%,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3350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亿元,增长8.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403元,增长8.6%;外贸进出口总额214.53亿美元,增长1.5%;年末银行业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420亿元、2335亿元,比年初增长9.5%、5.18%。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成效明显,全区金融生态不断优化。

重大项目高效推进。全面启动实施“555计划”,166个“555计划”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41亿元,231个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3亿元。15个省重点和省集中开工项目、26个苏州市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招商引资引智不断拓展,赴硅谷、深圳、上海、北京招商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签约项目163个,成功引进京东方、国科控股、中青旅等重量级项目,“微软-苏州大数据应用孵化基地”、摩拜单车和环球车享绿色共享出行项目等落户运营。金融小镇落户基金数达123家。现代农业建设快速推进,吴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全国第二,同里核心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转型升级量质并举。实现新兴产业产值175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5%,重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0%。修订完善“1+5”产业扶持政策,在省内率先制定出台工业企业综合评价实施意见,以差别化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企业转型。全面完成智能工业“155计划”,年内实现智能工业投资101亿元,新增13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国望高科等2家企业上榜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两化融合步伐加快,创建省级以上示范试点企业21家,通鼎互联入选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达46.4%。吴江丝绸创意设计产业园、东方丝绸市场获评省级生产**业集聚示范区。国家级吴江出口丝绸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高分通过验收。设立规模达50亿元产投母基金。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恒力集团入围“世界500强”榜单。亨通光电再次获评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二)改革创新动力持续提升

创新驱动明显加强。创新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出台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实施意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5亿元,增长8.5%。91家企业首次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达2.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40件,吴江开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超美斯新材料获评中国专利优秀奖,华佳集团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8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获评企业数全省领先。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亨通光电等4家企业获批建设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增3个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启动实施“人才新政15条”,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双创博士”、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加速集聚。苏州市欧美同学会在吴江成立。汾湖科技人员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被工信部评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载体能级不断提升。苏州湾科技城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新型半导体产业园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更趋优化,智能装备产业园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环评通过专家评审,中鲈国际智能物流科技园成功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吴江科创园入选省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启动实施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水秀天地等5个项目入围省级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七都镇获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试点。震泽镇入选省首批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单位。太湖新城旗袍小镇开门迎客。吴江高端纺织面料先进制造业基地获评“十三五”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广“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系统审批、一个窗口回复”的行政审批模式。开展投资建设项目模拟审批,制定出台代办制管理办法,基本实现“3550”改革目标。加快融入省政务服务“一张网”。编制公布区级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等,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国资改革持续深化,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不断完善。盛泽经济发达镇一站式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通过国家级验收。平望镇入选新一轮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名单。同里、盛泽、震泽“三优三保”专项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其余5个镇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并上报,全年累计盘活存量土地8800亩。

(三)城乡发展面貌持续提升

产城融合步伐加快。“1+2+4”城镇格局进一步优化,启动“多规融合”空间统筹规划动态更新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太湖新城地下综合管廊试验段、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苏州湾体育中心、天洋梦东方等一大批文体旅项目开工建设,水秀天地旅游综合体试营业,苏州湾文化中心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新城形象加速崛起。智慧城市“1+3+N”建设框架初步形成,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政务云平台建成投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有线智慧镇建设全省领先。

基础设施功能强化。轨交4号线开通运营,松陵大道综合交通枢纽、沪苏湖城际高铁、通苏嘉城际高铁等交通工程有序推进,吴淞江大桥建成通车打通对接苏州工业园区新通道,与上海市闵行区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同城苏州、接轨上海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积极构建以高铁、高速、轨道交通、高架快速路、隧道等为重点的大交通格局,开工建设苏同黎快速化改造项目,启动实施苏申内港线“四改三”工程。*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建成污水管网37.07公里,完成251个一般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和86个排水达标区建设。扎实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惠及8200余户,老小区燃气管网改造继续推进。

镇村风貌不断改善。全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出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方案,震泽镇众安桥村谢家路列入省首批建设试点,3个村庄列入市首批建设试点。加快推进被撤并镇整治提升,*开展绿化及环境专项整治,全年完成投资12.1亿元。成功创建37个三星级康居乡村、51个一星级康居乡村、1个康居特色村。杨文头村获评全国文明村。横扇办事处成功创建苏州市撤并乡镇美丽城镇建设现场示范点。“江村通”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启用。盛泽镇获评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

(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专项治理成效显著。全面实施“263”专项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实施完成各类污染治理项目任务210个,超额完成减煤16万吨任务,关停化工企业15家。大力开展“三水同治”,累计淘汰**织机4.47万台,禁养区和太湖一级保护区221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关闭,限养区296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全部完成。全面启动“两高一低”综合整治,取缔整治622家“散乱污”企业。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开展雷霆系列等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从重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生态保护纵深推进。落实太湖水环境治理目标责任制,实现太湖安全度夏目标。严格生态红线保护,坚决打好水、气、土三大污染攻坚战,全区PM2.5累计平均浓度41.3微克/立方米,下降7.8个百分点。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现全区2600多条河道、320余个大小湖泊“河(湖)长制”全覆盖。畅流活水工程三年行动全面完成,2017年拆除阻水坝头57座,新建桥(涵、闸)83处,疏浚河道172条。完成14条区级以上黑臭水体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73.1%,在苏州大市范围位居前列。“十三五”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水质、太湖流域断面水质及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绿色发展多点突破。全年实施节能项目82个、减排工程21项,单位GDP能耗下降4.3%,成功创建节水型社会示范区。淘汰落后产能企业62家。实现53个农贸市场有机易腐垃圾就地处置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终端处置,以PPP模式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处置项目。全国首个建筑(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试运行。同里“新能源小镇”完成永久会址概念方案和改造建设方案。亨通光导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

(五)民生事业水平持续提升

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出台“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完善公共交通配套,新、改建城乡公交候车亭103个,新增、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5条次,公交与轨交4号线无缝对接,教育E卡通与苏州公共交通实现互通互刷。实现新增就业1.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82%低位运行。实施社保体系融入苏州工程,居民医保住院和门诊特定项目待遇全面接轨苏州,差距不断缩小。商品住宅去化时间在9个月内。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手拉手·送温暖”扶贫帮困力度,救助比例由30%提高至35%。滨湖乐龄公寓二期建成运营。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取得实效,实现养老补助对象全覆盖。南北挂钩、东西合作帮扶不断深化。

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教育、医疗体制改革*推进,集团化办学、医联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备案制教师招聘。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成个性化签约10.77万人。苏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苏州分院初步建成。区一院获评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22所,校舍面积26万平方米,总投资13亿元。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程开甲小学等投入使用。承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世界杯攀岩赛等10余项国际国内大赛。预计实现文化产业营业收入546.6亿元,盛泽圆明小镇等7个项目入选苏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举办太湖文化节和区域文化联动等系列文化活动。平望、桃源入选省历史文化名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获评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先进市(县、区)。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

社会治理扎实推进。*推进社会矛盾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圆满完成十九大安保维稳工作任务,辖区实有人口万人发案数全市最低。社会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建设列入省、市试点。“一张网格管治理”内容不断充实,全区共划分基层网格899个,按照“4+N”选优配强基层网格管理队伍。“一个号码管服务”质效稳步提升,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建成投运,联动指挥各环节全部线上运行,工单办结率99.2%。“一支队伍管执法”体系加快完善,镇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实施,首批485项行政处罚权划转各区镇。区镇综合执法局全面覆盖,大执法队伍整合到位。区综治中心和“吴江法务”平台投运。叶泽湖花苑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组织开展全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一排二促三提升”专项行动,实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系统红黄牌警示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年食品安全、重点产品、特种设备安全形势平稳。

同时,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开展十九大精神的专题学习,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着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融入式党建”创新工程,开展“四个融入”大走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公”经费进一步压缩,办公用房清理到位。编外用工规范清理和行业协会商会与机关脱钩等专项工作扎实推进。加强法治政府目标责任体系建设,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推动行政执法全要素公开、全过程记录、全案卷审查,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开展政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试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强化审计监督。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参政议政作用,按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31件、政协提案221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区人民克难奋进的不懈努力,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吴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参与、支持和关心吴江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主要是:经济发展质量还不够高;工业投入有待加强;资源要素约束趋紧,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生态治理、城乡环境还存在不少短板,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政府工作效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等。对此,我们将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有效解决。

二、2018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站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要运用系统化思维把握发展机遇、提振发展信心、提升发展质效,努力实践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吴江。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区第十三届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践行“两聚一高”,打造具有吴江特色的“八大标杆”,加速推进“555计划”,推动创新生态、政务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四大系统相辅相成、相融共进,加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苏州勇当“两个标杆”、建设“四个名城”提供吴江样板。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口径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进出口贸易保持稳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7%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GDP能耗明显下降,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目标任务。

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以打造具有吴江特色的“八大标杆”为抓手,重点在落实“五个坚持”、力促“五个高质量”上下功夫:

(一)坚持创新驱动,做强实体经济,力促产业发展高质量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引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保持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2%以上。一是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标杆。充分发挥吴江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数量众多的优势,强化土地、资金、政策等要素资源保障,不断激发民营企业家精神和民间投资活力,积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支持恒力、盛虹、亨通、通鼎、永鼎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继续做大做强、实现争先进位,保持并不断扩大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优势。二是打造智能工业发展标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动能既来自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成长,也来自于传统动能的改造提升,要坚持以智能化改造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实施“五个一”工程,打造智能工业发展“升级版”。实施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确保未来三年每年智能工业投入不低于100亿元,引进工业机器人超过1000台(套),机器人密度超过100台/万人。进一步扩大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和行动企业总量规模。加强与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省机械设计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协同中心建设。三是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213工程”,加快培育一批“新地标”企业。着力推进“3+1+1”模式招商选资引智,加快招引一批符合产业导向和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全力做好签约项目跟踪落实。着力加大对新兴产业、工业技改、生态环保和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全面推进190个“555计划”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年度投资601亿元的322个重点项目。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推动更多资本投向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等领域,加快推进亨通苏州太湖梦幻乐园、天洋梦东方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全年服务业投资同口径增长5%以上。着力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不断扩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年内力争新增上市企业4-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左右。

高起点建设平台载体。一是打造智慧城市标杆。智慧城市建设,数据是基础。要让数据支撑我们的决策,让数据方便百姓生活,让数据引领治理方式新变革。启动吴江智慧大厦建设,加大数据资源整合和部门协同,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拓展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功能运用,推进智慧政务建设,加强城市智慧管理,实施交通畅行工程。加快国测、亨通等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做大做强智慧产业。积极发挥微软大数据孵化基地作用,着力引进和集聚一批与智慧城市领域相关的研发机构和骨干企业,打造智慧产业生态圈。积极打造吴江市民卡升级版,启动建设市民信用评价体系,助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二是推进五大平台建设。要推动各板块、各平台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展所长。推动苏州湾科技城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促进新兴产业孵化和高端人才集聚。支持汾湖新型半导体产业园加快完善新型半导体全产业链条,致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新型半导体产业基地。推进吴江智能装备产业园聚焦3D打印、高端智能装备等,着力形成工业机器人、高端精密机械、智能控制系统和汽车智能装备等四个功能区。推动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建成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国内“样板”。支持苏州中鲈国际物流科技园建成长三角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电商物流集聚区。同时,着力加快金融小镇建设,吸引集聚更多的优质金融机构。启动同里新能源小镇永久会址建设。三是拓宽区域发展空间。实施工业企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办法,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持续推进“两高一低”行业综合整治,严格产业环境准入,腾退低效工业用地5000亩。落实50.78万亩耕地保护任务和48.9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全力推动“三优三保”行动落地见效,确保8个区镇专项规划方案全部获批,全年确保异地盘活存量土地不少于6000亩。全力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科学有序保障燃气供应。

突出推进全面创新。围绕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争取出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持续加大原创性研发投入,继续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规模,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地标企业,年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20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对接,积极支持企业和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大力引进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团队,促进更多知名院校、院系落户吴江。更大力度引进培育人才。*实施人才“生根计划”,全面落实“人才新政15条”,全年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人才项目15项以上,建设人才公寓13.5万平方米。更大力度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汾湖高新区和吴江高新区争先进位,加快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孵化能级和服务水平。着力发展壮大科技服务业。深化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和标准、商标、品牌战略,年内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不少于15件,争创江苏名牌产品25个。

(二)坚持深化改革,强化开放合作,力促区域发展活力高质量

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切实增强全社会发展活力。

打造集成式改革标杆。以系统化思维全面推进改革,按照“七大集成、八大任务”改革方案,围绕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务生态系统目标,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模式,以审批事项标准化推动审批服务规范化,层层压实政务服务“一张网”工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全面实现“3550”目标。紧紧围绕“一枚公章管审批”促进审批集成目标,推进涉及项目审批部门在审批环节和数据共享上互联互通互认。扩大“双随机、一公开”机制运用范围,探索构建全区联动的“大监管”体系。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适时出台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方案。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准确研判应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减税加息对我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创新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开发区利用外资主阵地作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重点加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引资力度,全力稳定提升外资规模,提高外资使用水平,实现利用外资提质增效。推动综保区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贸易服务链,打造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和生态圈,打造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发挥“走出去”带动作用,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带动设备和原料出口。引导吴江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电缆、电梯等传统行业企业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产能合作。

对接周边融合发展。积极利用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找准定位,全面接轨上海、融入苏州,不断提升吴江城市发展能级。深化与闵行的全面合作,主动承接上海各类优质资源溢出,丰富接轨上海内涵,全力打造沪苏全面合作示范区。启动沪苏湖城际高铁建设,做好通苏嘉城际高铁前期准备,推进省际班线对接上海轨交17号线,积极推动吴江轨道交通线网纳入苏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早开展前期规划研究。积极发挥沿浙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实现各方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组织实施年度计划投资21.08亿元的21项交通重点工程,全力推进苏同黎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江陵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和松陵大道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推进230省道、云龙路快速化改造、苏震桃高速、524国道新改建工程前期工作。

(三)坚持城乡融合,推进绿色发展,力促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高质量

*践行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把吴江建设得更加令人向往。

打造环太湖产城旅融合标杆。突出文化、生态、功能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太湖新城城市功能品质,着力打造沿太湖城市建设示范。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推进苏州旅游学院、金融产业园、苏州湾文化中心、体育中心、黄金湖岸等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力争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加强太湖新城与吴江开发区联动协同发展,稳步推进城市核心区向10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双百”迈进。深化“厕所革命”和厕所管理。继续推进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成果全民共享。推进古镇联合申遗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力发展丝绸、音乐、古镇3大特色文化产业,着力形成1-2个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著名丝绸品牌,打造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标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导向,整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推进现代农业与历史经典产业发展、重要文化遗产传承、特色小镇培育、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四个结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强农业。以“互联网+”为引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创意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一核七片”八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做美农村。大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重点在特色和田园上下功夫,既要有田园特色风貌,也要有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精品农家乐、特色农家乐,在首批12个试点村中,围绕各自特色,错位发展,打造一批充分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乡村旅游点。致富农民。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围绕本地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实现村级经营性物业年增长8万平方米。有序实施“政经**”,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集体组织成员,扩大村民股份分红收益。

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263”专项行动。统筹做好水、气、土各项治理工作,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积极打造江南水乡标杆。严格落实苏州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要求,降低区域内空气污染。*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综合推进工业污水处理企业产权制度、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改组改制,大幅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确保稳定达标排放,降低水体污染负荷。加大“散乱污”整治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以环保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推进河(湖)长治河(湖),开展吴江水生态感知网建设,完成2018年度“河(湖)长制”“一事一办”清单治理任务。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续建工程和大运河堤防加固工程。抓好98条黑臭河道整治。继续开展“三水同治”。重点做好**织机行业提升改造,力争中水回用率达40%。全面开展以沿太湖3公里和“河(湖)长制”沿线为重点的池塘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太湖围网清理拆除和畜禽规模养殖场治理任务。加强省界断面水质管控力度,严格落实断面管控措施,确保水质稳定达标。统筹推进危废处置和土壤治理工作。加快危废处置企业建设,做好工业企业一般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工作,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不断提高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严格落实好“土十条”,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重点行业整治为突破口,开展专项执法,铁腕从严监管,保持环保高压态势。完成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创建验收。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公共服务,力促人民生活水平高质量

紧紧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落实“十三五”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进一步提升全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落实惠民利民举措。完善创业就业政策。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开展“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保障机制,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解决好结构性就业,扩大高质量就业,促进稳定性就业。健全城乡社保和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保体系融入苏州工程,全面实施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健全全民参保工作机制。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4.5万人。稳步推进各类保障,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完善救急难工作机制,提高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慈善事业发展,实现残疾人居民社保全覆盖。持续推进精准扶贫、阳光扶贫各项工作。*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构建多形式、全方位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棚改、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实施乐居工程,推进城中村、城乡危旧房改造等棚改项目,年内新开工建设安置房10847套,完成总投资144亿元。狠抓沿沪沿浙交通主干道环境整治提升,完善被撤并镇功能。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启动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3座,新增城镇生活污水管网83公里,完成老旧小区及企事业单位雨污分流改造209个,同步推进老小区供水管网改造,启动二次供水设施改造50个。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大力度打造“教育名区”,实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年行动计划,优化集团化办学运作机制,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完善教师和校长引进、培养、管理机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所,增加学位8000个。更大力度支持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苏州分院高水平投入运营,启动区中医医院异地新建。*推进医联体建设,完善区域消毒供应、影像、心电会诊、检验检测、病理诊断等五大中心建设,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更大力度完善优化城乡一体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推进区级苏州湾体育中心和各区镇文体活动中心、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打造东太湖百里健身休闲带。办好环太湖国际自行车赛等高水平精品赛事。更大力度推动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扩大社区服务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加大公交覆盖强度,新增、调整公交线路16条次,新建、改建城乡公交候车亭100个,新增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公交车80辆。全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65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享共治善治标杆。抓社会综合治理。完善网格化治理模式,推进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建设,引导区镇合理整合、配置网格管理资源,提升前端治理效率,切实推动网格做实、安全做稳,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突出抓好历史信访积案的化解,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抓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着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将债务率控制在合理水平。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在合理区间。着力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抓安全生产。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聚焦隐患排查治理,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建设安全生产在线监控监测平台,以最严格的要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化“食品放心行动”。

(五)坚持干事担当,注重廉洁高效,力促政务服务高质量

坚持围绕区委的决策部署,扎实工作,全力在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展示新作为。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纲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监督。突出区镇基层政府法治建设,更加注重各级法制机构履职能力建设。*推进“七五”普法规划。坚持信访事项首办负责制,推动信访积案攻坚化解。探索相关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提升基层综合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

弘扬勇于担当作风。坚持正向激励和负向惩戒并重,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对“庸懒散”现象的惩治力度,营造勇于担当、开拓实干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毫不松懈地反对“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更好回应市民百姓期盼诉求。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根本准则,把纪律规定作为底线红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一岗双责”,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各项规定,从严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廉政谈话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行为监督管理机制,严查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树立为民务实良好形象。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推进政务公开,畅通政府与群众互通渠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控“三公”经费支出,集中财力改善民生。*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持续**对违纪违法问题“零容忍”的强烈信号,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作为。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共吴江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创新实干、合力攻坚,为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强富美高”新吴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较旧一篇:2018年随州市曾都区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8年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