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02月20日

在温州市瓯海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温州市瓯海区区长彭立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和2015年主要工作侯卫东官场笔记

过去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资源要素紧缺的发展现实,区政府在区委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力打好转型发展“组合拳”,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创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省级生态区、省级卫生强区、省级“清三河”达标区、省级文化先进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全省“三改一拆”先进区、全省法治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好,全力推进以有效投资和温商回归为重点的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了综合实力进等升位。全区生产总值从274.8亿元增加到450.3亿元,年均增长8.1%;财政总收入从31.6亿元增加到49.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4.1亿元增加到28.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5%、15%,总量和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四区”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4.5亿元增加到230.5亿元,年均增长17.1%;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6.3亿美元增加到21.9亿美元,年均增长6.1%。累计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1298.8亿元,是“十一五”的4倍,年均增长32.5%,连续四年考核排名全市第一;近4年省外回归项目累计到位资金213.6亿元,年均增长70.4%,招商引资连续四年居全市前列。有效投资、财政收入等指标跃居“四区”第一。

五年来,我们坚持转型升级,全力推进以“四换三名”和“三转一市”为重点的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167.2亿元,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34家、主板上市企业2家、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企业62家,各类金融机构由16家增加到33家。建筑业施工产值从124.2亿元增加到200.6亿元,年均增长10.2%。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8.4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成功引进华润万象城、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一批重大商贸业项目。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9︰63︰35.1调整为1.3︰55.2︰43.5。

五年来,我们坚持克难攻坚,全力推进以瓯海新城和道路设施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实现了从有区无城到有城可依的历史突破。中心区核心区块建成投用,牛山片区、南湖新城、站前商贸区等重点板块展现雄姿,瓯海新城跻身第二届“浙江省最具发展潜力十大新城”行列,彻底结束了“有区无城”历史。区行政中心到达各镇街驻地“15分钟交通圈”基本形成,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通车,累计新增道路里程92公里。温州南片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新建一二级地下管网68公里。220千伏丽岙变等重大配套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变电容量1440兆伏安。

五年来,我们坚持建管并举,全力推进以“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实现了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六城联创”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公园19个、城区绿道98公里、森林绿道126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6.9平方米提高至15.7平方米。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407万平方米,3个“无违建街道”、34个“无违建村”通过验收。西向排洪等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投用,近三年完成治水投资72.2亿元、生态河道建设37.5公里。造纸、电镀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完成整治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5.9%、15.6%、16.1%、11.6%。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改善,实现了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公共财政累计安排民生支出86.6亿元,是“十一五”的2.2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新增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员24.5万人次,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707元、25929元,年均分别增长9.8%、11.1%,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4︰1缩小为1.76︰1,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全面消除。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110户,建成拆迁安置房93万平方米。温医大附一医新院、瓯海一高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投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7.7%,门诊均次费用下降30%,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在全省排名前移45位,四年三次获得“平安区”称号。“五张清单一张网”建设、集中审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削减25.1%。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奋力冲刺“十二五”目标,积极谋划“十三五”思路,较好地完成了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强区建设力度加大,完成工业供地557亩,建成标准厂房54.6万平方米,郭溪包装产业园等3个市级示范小微企业园开工建设,完成工业性投资50亿元,增长18.9%。“四换三名”“三转一市”扎实推进,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启动实施,完成“机器换人”项目112个、“个转企”613家、“企转股”19家、“小升规”89家、“限下转限上”76家,伟明环保在主板上市,森马集团入选全省“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名单。特色小镇申报走在全市前列,时尚智造小镇、生命健康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助企解困力度加大,区股权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创新推出“泽雅指数”、金融诉调衔接等举措,落实涉企优惠政策资金10.9亿元,处置帮扶风险企业59家,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实现“双降”。重大服务业项目加速实施,华润万象城、大西洋银泰城基本建成,大象城商贸中心、港龙商业广场等项目实现结顶,传化公路港成功落地。旅游发展“四大提升行动”*推进,梦多多小镇建成开业,泽雅创建4**旅游景区通过景观质量评审,实现旅游总收入68亿元,增长15.2%。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全市首个跨境电商园区和电子商务虚拟产业园建成投用,网络经济服务中心一期成功落地。种子种业、农产品深加工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家。

(二)全力扩大有效投资。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清零”行动强势推进,率全市之先完成“清零”任务,省“411”项目和省市重点工程全部超额完成投资任务,实现限上固定资产投资352.4亿元,增长14.4%。招商引资“双月攻坚”*推进,新落地项目26个,省外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77.6亿元、市外房地产项目到位资金86.8亿元。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南湖路、104国道拓宽改造一期、仙岩景区入口道路等项目建成通车,广化南路景山隧道、新双南线隧道实现贯通,瓯海大道西延、吹台山隧道及接线、天长岭隧道复线、绕城高速西南线、市域铁路S1线等项目加快推进。重点区块建设全面提速,中心区、牛山等板块功能进一步健全,西山路沿线城市有机更新启动实施,城市中央绿轴区块政策处理基本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西向水厂、瞿溪垃圾转运站等项目建成投用,110千伏蟠凤变、南湖变完成主体工程。要素保障不断强化,成功发行全国首批停车场建设专项债券17亿元、城投公司企业债券16亿元,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3952亩,清理“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3423亩。

(三)全力优化城区环境。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启动实施,沙河、丹东、净水等6个村完成签约1426户,完成年度任务的143%。“三改一拆”有力推进,改造“三旧”348.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55.5万平方米,新桥、丽岙基本达到“无违建街道”创建标准。“四边三化”“两无三化”*开展,新增城区绿地90.6公顷,整改提升“两路两侧”乱点46处。“五水共治”保持攻坚态势,“水岸同治”核心区建设有序推进,郭溪片、梧田片等4个片区中小河流治理顺利完成,丽岙中心片等16个片区截污纳管项目建成投用,整治黑臭河34条、沿河排污口350个,成功消除仙门省控站位劣V类水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城市精细化管理力度加大,娄桥、丽岙规范机动车停放试点扎实推进,22个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铁路温州南站周边区域和瓯海大道沿线环境整治启动实施。交通治堵取得积极成效,打通断头路6条,新增专用停车泊位5779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20个。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锅炉247台,淘汰黄标车1952辆,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2条、精品村5个。

(四)全力推进改革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率全国之先试行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颁发全国首张社会组织“一证一码”登记证书,率全省之先推行市场准入“六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券、幼儿园混合制办学、医养融合和民宿认证发牌等改革探索走在省市前列。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9个,新入选“国千”“省千”人才6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7家,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53.1%。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创建*开展,新增专利示范企业17家,发明专利授权量302件,居“四区”第一。

(五)全力改善民生质量。2015年度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全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2.2亿元。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温州森马协和国际学校、茶山三小开工建设,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对外招生,瓯海职专创成国家中职改革示范学校。卫生计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中医院、三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文体事业加快发展,区塘河民办博物馆群启动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对外开放,新建城市书房3个、“拆后利用”全民健身项目2个,仙岩创成省级文化强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增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员4.03万人次、城镇就业人员1.21万人,建成民办养老机构2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住房保障得到加强,建成拆迁安置房38万平方米、交钥匙1741套,归集住房公积金4.35亿元。“平安瓯海”建设扎实推进,“百日维稳攻坚大会战”*开展,重点区域安全事故防控体系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各类事故起数下降6.3%,化解区级历史遗留问题32个、重点信访积案25件,减员增效1.1万人,刑事、两抢和入室盗窃案件发案数分别下降6.1%、22.4%、12%,全年没有发生重特大刑事案件。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六五”普法全面完成,国防、人防、人民武装、双拥优抚和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统计、移民、档案、地方志、红十字、慈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六)全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各项决议决定,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81件、政协提案145件。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阳光执法E平台建成运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等机制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镇街权力清单完成编制,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逐步实施,政务服务网率全市之先延伸到镇街,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区外事侨务办组建运行。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强化整改落实,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三公”经费下降9.2%。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中共瓯海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和广大企业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瓯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瓯海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受宏观形势变化影响,以及我们工作方法和工作力度的原因,“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指标有8项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其中生产总值离年均增长10%的预期目标差1.9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离年均增长10%的预期目标差4.2个百分点。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全区人民深表歉意。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城市转型看,项目布局不合理,城市建设档次不高,交通、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半城市化”现象突出,城市环境和品质难以吸引高端要素。从经济转型看,“两链三险”影响持续,经济下行压力大,产业大项目偏少,生产成本高、产品层次低、企业经营难等问题依然突出。从社会转型看,社会事业基础仍较薄弱,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养老事业与群众需求尚有差距,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明显,消防和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仍然面临很大压力,社会治理体系还不适应。从政府转型看,政府履行职能还存在越位缺位问题,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不公正问题依然存在,法治意识、大局意识仍有欠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找准对策,认真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二号首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区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瓯海区委《关于制定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区政府制定了《瓯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区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联动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努力打造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标杆城区。

“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650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70000元和40000元,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累计完成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300亿元,使瓯海综合实力更雄厚、城乡统筹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治理体系更完善、人民生活更幸福。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追求高水平、推进均衡化、增创新优势,集中力量抓好既该干又能干成的大事。

(一)突出布局优化与功能完善,着力提升城区首位度。坚持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区核心引领作用,突出东翼“都市客厅”、西翼“都市花园”功能,抓好瓯海大道、市域铁路、温瑞塘河沿线综合规划,加快形成“一核引领、两翼并进、三带联动”空间格局。深度开发重点区块,完善南湖、牛山等板块配套设施,着力打造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综合谋划铁路温州南站周边开发,加快站前商贸区建设,做大做优高铁商圈,着力打造“高铁经济”强区。发挥湿地生态溢出效应,统筹谋划梧田、南白象、三垟、茶山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环三垟湿地公园特色经济圈。深化瓯海大道沿线空间布局研究,强化沿线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沿瓯海大道经济走廊。谋划推进市域铁路沿线及其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着力打造沿S1线现代城市连廊。发挥主塘河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主塘河沿线景观和教育、医疗、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沿塘河生态文化长廊。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建成绕城高速西南线、广化南路、104国道西过境等一批重大项目,构建对外互通互联、对内畅通有序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完成8个片区25个城中村改造,实施停车场建设、市政架空线路“上改下”等一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城区品质。

(二)突出产业培育与平台拓展,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顺应产业跨界发展和融合发展新趋势,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服装、鞋革、眼镜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推动“互联网+”“时尚+”“文化+”等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加快泽雅、仙岩等景区开发,鼓励发展民宿等旅游新业态,强化农旅融合、体旅融合、文旅融合,打造温州城郊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以休闲精致和绿色循环为导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边规划、边研究、边建设、边探索,全力推进时尚智造、生命健康和财富、智创、肯恩等特色小镇建设。实施领军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深化“三转一市”,推进质量强区、标准强区和品牌强区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和高成长型小微企业。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开展境外并购、跨国经营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实施“温商回归”工程,强化投资环境建设,促进资金回流、项目回投、总部回迁。

(三)突出创新驱动与学城联动,着力增强发展动力。继续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社会力量办学办医等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社会治理、行政体制等领域改革,着力形成一批可借鉴的改革样本。全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非禁即入、亩产效益”导向,完善宽进严管的审批监管制度、集聚集约的要素配置制度、扶优助强的服务保障制度。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大力发展众创、众扶空间,支持大学科技园创建新型孵化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创业创新平台。加强瓯海科技大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完善高等院校周边区域规划,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人才、知识外溢,打造温州大学城文化创意社区。积极营造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良好环境,推进创新型团队和技术型智力集聚,培育一支能支撑发展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

(四)突出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着力打造绿色美丽瓯海。完善城乡环境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加大治堵治乱力度,加强铁路温州南站等重点部位管理,切实改善城区形象。深化“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全面消除劣Ⅴ类水,基本实现“无违建”,重现江南水乡风貌,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坚守生态红线,强化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大重污染高耗能企业整治力度,加快建立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强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开发,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五)突出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着力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努力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社会公众诚信教育和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普遍持续增收。加快补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产品供给“短板”,下大力气解决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等问题,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注重对特殊人群、特殊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加强对儿童和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统筹做好慈善、福利、残疾人事业发展,让全体瓯海人民共享更多发展成果。深化“平安瓯海”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安全防范、治安防控、矛盾化解综合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Page: 1 2较旧一篇:2016年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温州市洞头区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