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一、“十二五”平稳向好发展,海西经济社会迈上新台阶

2015年,是海西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面对“三期叠加”、工业品价格和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州委的决策部署,精准施策,奋力作为,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抓生态、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发展。核算统计指标体系调整后,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9.8亿元,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8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97亿元、增长2%,第三产业增加值116亿元、增长7.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4.4亿元,增长3%。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0.7亿元,增长2.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19元,增长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82元,增长7.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5亿元,增长9.5%。民生支出99.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改革开放、生态文明、社会事业、统筹城乡发展、和谐海西及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总结2015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降幅逐月收窄,工业增速和财政收入由负转正、止跌回升,有效扭转了各项经济指标大幅下滑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难中有为、逆势有进的积极态势。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最多、压力最大、形势最严峻的五年。我们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州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集中体现在跃上了“四个新台阶”,取得了“四个新突破”。侯卫东官场笔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发展指标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达13720美元,较“十一五”末增加2172美元,年均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十一五”末的1.6倍,年均增长9.4%。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十一五”末的1.3倍,年均增长6.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十一五”末的1.5倍,年均增长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0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十一五”末的1.9倍,年均增长13.5%。

——循环经济跃上新台阶。试验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9.7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496.6亿元、基础设施投资133.1亿元;招商引资落地建设项目99个,建成项目55个,实际到位资金398.7亿元。广东明阳、中国华电、上海恒通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入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24户。科技支撑平台建设明显加强,建立7个国家级科技平台、1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攻克了一批关键节点技术难题。资源综合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固体废物利用率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明显提升。以盐湖化工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新材料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生态建设跃上新台阶。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持续实施荒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柏树山生态保护等一批生态工程,重点生态功能区得到恢复,主要湖泊和湿地面积明显扩大,荒漠化趋势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3.5%,比“十一五”提高0.5个百分点。以坚定决心推进木里矿区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认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大检查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减排改造工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不断下降。持续加大城乡绿化美化力度,综合整治国省道沿线和重点景区、城镇农村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州上下的行动自觉。

——民生事业跃上新台阶。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43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以上,较“十一五”增加299.4亿元,年均增加59.9亿元。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2.3%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6.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6.2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9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1缩小为2.4:1。实现城乡十二年免费教育,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完成藏区农村义务教育“双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成立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海西州高级中学。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实施,公共文化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实现常态化,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2%、98.1%;大力推进德令哈德都蒙古文化等四个文化产业园建设,本土原创文化蓬勃发展,一批优秀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孤儿、残疾人和困难群众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公共基本卫生服务标准由人均15元增加到45元,一批民生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累计落实各类扶贫资金13.4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275个,5.1万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2.8:79.1:18.1调整为6.1:67.5:26.4,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农牧特色产业长足发展,农作物种植面积达75.5万亩,其中枸杞42.2万亩,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全省出口创汇排名首位的特色农产品。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农畜产品加工转换率由“十一五”末的40%提高到50.2%,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由“十一五”末的63%提高到75.3%。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建成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一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促进了传统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钾肥、纯碱、天然气产量在全国占比分别为79%、14%、5.6%,海西作为全国最大钾肥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纯碱生产基地、中国陆上第四大主力气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装机规模达3260兆瓦、占全省的57.8%,其中光伏装机容量达2933兆瓦、占全国的9.2%,成为全国重要光伏发电基地。着力打造全国最大金属镁及其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化学合成材料基地,青元泛镁高强高韧镁合金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建成投运。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形成环柴达木旅游圈,实现旅游收入103.1亿元,是“十一五”的6.3倍。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组建柴达木、格尔木农商行。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建成中国·青海柴达木电商绿洲平台、柴达木云数据中心暨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宽带海西、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基础支撑取得新突破。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关角隧道全面通车,格敦铁路省内段基本建成,格库铁路加快建设,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铁路建成运营,境内铁路通车里程达1454公里,运力达4472万吨;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6116公里,乡村通公路率达100%,新增高等级公路761公里、总里程达888公里,新增公路里程8364公里、总里程达15300公里,等级公路州内形成环网;德令哈、花土沟机场建成通航,立体化交通体系基本构建。建成青藏、青新电网联网工程,新增750千伏输变电线路720公里、330千伏输变电线路1098公里、110千伏输变电线路1884公里,实现了大电网全覆盖,彻底解决了无电农牧区用电问题。石油管输能力达325万吨,天然气管输能力达110亿立方。开工建设蓄集峡水利枢纽、哇沿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基础支撑条件明显改善。静州往事

——城乡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打造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目标要求,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工业园区与城乡联动建设,全面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率达75%。格尔木、德令哈两市新区建设有序推进,累计拆迁棚户区102.9万平方米,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4.4万套,建设农牧区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2.4万套,城镇居民住房建筑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0.4平方米和28平方米,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4.3%和24%。一批农牧区灌区改造与节水工程投入运行,解决改善了12.6万人、196.2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成效显著,4个高原美丽城镇、27个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建设水平整体跃升。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简政放权与职能转变稳步推进,承接省政府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30项,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62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州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64%。户籍制度改革、农牧区综合改革等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营改增”全面推开,司法体制改革等试点改革*推进。对外开放向多层次、多领域纵深推进,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经贸活动,累计签约项目357个,到位资金836.4亿元。成功举办**穿越柴达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等各类赛事节会活动,柴达木的知名度、开放度进一步提升。深化与国家部委、央企及浙江省对口支援工作,落实援建资金7.7亿元、援建项目139个,其中浙江援建资金6.8亿元、援建项目109个。圆满完成了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州新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政府行政效能有效提升。自觉接受州人大工作监督和州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州人大代表建议324件,州政协委员提案203件,办复率100%。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同时*开展双拥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红十字、残疾人、档案史志、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砥砺奋进、风雨前行,在逆势和挑战中实现了新发展。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海西仍是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经济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发展层次低,新兴产业体量小,新旧动力转换任务艰巨,市场活力不强;改革动力还不足,企业改革推进不快,行政体制改革还不到位;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创新型人才短缺,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干部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作风不严不实问题依然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突出,存在庸政懒政怠政现象;一些领导干部适应新常态的能力不强,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不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经济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还需创新完善。我们一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不懈努力,扎实有效工作,积极解决问题。

各位代表,五年来,全州各族人民为海西发展贡献了聪明才智,倾注了辛勤汗水,各项事业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阔步前进,成绩难能可贵。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坚强领导、州人大和州政协监督支持、全州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各援青省市、国家部委和各方面真情帮扶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向给予我们监督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州军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以及关心支持海西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科学规划“十三五”,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海西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艰难发展期,是海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仍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但海西作为国家重大能源储备开发的重点地区,作为稳藏固疆的战略高地和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引擎,作为全省工业主战场和第二大经济体,支撑全省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变,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没有变,在全省主体功能区中作为重点开发区的定位没有变,“十三五”将是海西逆境蝶变、重振雄风的关键机遇期。

“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省委省政府海西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和州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和省委“131”、州委“2456”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循环经济为主线,以民生福祉为根本,以民族团结为保障,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全面小康的新海西。二号首长

综合分析“十三五”发展形势,按照省委、省政府在海西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海西要勇当全省改革发展排头兵,主要经济指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十三五”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其中一产年均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三产年均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确保完成4000亿元、力争完成7000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打造中国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强州。《纲要(草案)》围绕“十三五”海西振兴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明确了重点任务。

(一)以提质增效转型为引领,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基础工业升级版。做大做强盐湖化工产业,围绕盐湖资源综合梯级开发利用,构建以钾、钠、锂、硼、镁、溴等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千亿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和钾碱基地。巩固提升油气化工产业,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加大油气能源本地综合加工利用,延伸发展天然气下游产业链,推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延伸至格尔木,谋划建设千万吨级炼油及配套百万吨级PX、油页岩及页岩气开发等重点项目,形成千亿元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巩固青藏高原油气化工基地战略地位。做实做特煤化工产业,以煤炭清洁生产、高效利用和支撑盐湖化工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建设焦炉气制LNG、煤制烯烃等重点项目,谋划实施煤制乙二醇、环氧氯丙烷等一批延伸产业链的补链项目,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电一体化产业,开发煤化工能源下游产品。做优金属冶金产业,整合重组钢铁一体化,加快传统冶金产业改造升级和下游配套产业延伸,建设黄金产业园和镍钴矿、钼矿开发等项目,打造形成百亿元黄金产业和中国新镍都。同时,加强企业间的对接、资源间的循环、产业间的融合,构建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产业之间的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的发展格局。

(二)以锻造发展增长极为目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产业方面,规划建设新能源电站及配套装备制造项目,推动能源与耗电产业整装布局发展,到“十三五”末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13500兆瓦,融合大数据平台建设,抓紧新能源产业发展标准、示范体系建设,构建光伏、光热、风能利用“装备制造-并网发电-负荷消纳-向外输出”产业体系,把海西建设成国家级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西电东送”示范基地、工业企业高效利用太阳能供热供电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方面,形成锂系电池材料、铝基合金材料、镍钴材料、烯烃下游高端化工材料、镁基合金材料及镁系耐火材料五个板块为主的千亿元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最大金属镁及其合金材料产业基地、碳酸锂及其材料产业基地。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海西制造”、“海西定制”,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整装引进非标设备制造、化工装备、军工材料等重大项目,打造青海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做大做强矿泉水产业、玉石产业、黄金加工产业3个百亿元轻工产业。特色生物产业方面,大力推进枸杞、藜麦、沙生植物和生态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到“十三五”末枸杞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形成年25万吨干果产量;推动特色生物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枸杞、生态畜牧业两个百亿元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方面,围绕建设青藏高原旅游名州,高水平建设重点景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扩大柴达木特色旅游品牌影响力,打造千万人次、百亿元收入旅游产业。提升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等物流集散枢纽能力,打造青藏高原物流基地。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建成地方综合金融平台,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建设全省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区。新业态方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打造“柴达木—华夏之心”数据备份中心基地。建设钾肥、纯碱、PVC、枸杞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壮大电商经济规模,加快物联网推广应用,倾力打造科技服务、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9大新兴业态。

(三)以深度推进改革创新为突破,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再造海西新优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承接国家和省上各项改革措施,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文化体制、户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牵引作用的政策举措,力争走在全省前列。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州市县统筹10亿元供给侧改革专项资金,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制定供给侧改革目录和相关政策措施,对重点骨干企业一对一施策,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抓好水电气价格、承兑汇票结算改革,推动全州重点企业股权、债权改革,研究成立海西州股权交易中心,服务企业上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加强创新成果与产业应用对接,推动先进成熟技术快速转化成生产力。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开展盐湖提锂、红枸杞提取黄酮、黑枸杞提取花青素等重点技术攻关。组建柴达木特色生物研究院,建设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技术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柴达木枸杞2个研究中心及镁基合金产品质量、光热发电装备等6个检测中心,支持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依托省内外24所大学和37家科研单位的重点实验室、13家科技型企业近300名科研人员,倾力打造柴达木“科创走廊”,助推海西三次产业提速发展,到“十三五”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以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领军人才50人计划”、“柔性人才百人计划”、“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高技能人才万人计划”及省外柴达木人才汇集中心、省外人才智力储用库等重大引才引智工程。

(四)以健全政策优化环境为保障,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优化市场主体环境,综合采取减负松绑、降低门槛、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加强财税金融扶持等措施,大力实施“百亿元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和“千户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按照现代企业成长规律培育海西的核心企业、明星企业家,到“十三五”末培育形成5家100亿元、5家50亿元、25家10亿元企业。激发市场发展活力,设立10亿元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基金和10亿元重点企业扶持资金等专项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六个一批”计划,提升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壮大非公经济,出台“助非帮民”政策,通过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引导集聚集群发展、提升政策支持效能等措施,鼓励民营企业进驻探矿、油气资源开发等领域,充分参与产品精深加工及产业配套服务;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在产权、股权改造和补链项目建设中,对国有部分股权、产业由政府招商引资引进民间资本。制定本土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千名本地民营企业家”培养计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动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风险投资相结合,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模式,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五)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发展支撑能力。水利方面,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柴达木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快建设蓄集峡、那棱格勒水利枢纽及哇沿、老虎口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启动“引楚济柴”工程,建设智能水利。电力方面,建成重点资源区企业的双回路,加快750千伏花土沟至鱼卡至德令哈至西宁北输变电工程及格尔木至玉树至昌都、新疆若羌至格尔木至塔拉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和智能电网、微电网建设,改造提升750千伏串补乌兰至日月山的输变电工程,研究建设格尔木至福州特高压输送通道,力争海西成为全国电力改革的试验区。交通方面,建成格敦、格库铁路,推进格成铁路、德茫铁路及一里坪至老茫崖、天峻木里至德令哈支线铁路前期工作;建成茶卡至格尔木高速公路,改扩建德令哈至都兰段二级公路,建设德令哈至肃北旅游公路;规划建设都兰、天峻等通用机场。

(六)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提前两年整体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坚持“一年全面脱贫、一年巩固提升”,层层落实责任,抓好精准扶贫。对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加强跟踪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继续享受扶贫政策,确保扶真贫、真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在城乡产业、交通、社保、就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缩小差距,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打造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十三五”末,全州所有城镇建成高原美丽城镇,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推进西部城市群建设,构建“一轴带动、双核引领、两翼齐飞、多点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提升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城市功能,成为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实施三行委行政区划改革,推动都兰设市,加快青海西部城市群建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整合要素资源,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强化区域联动协作,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七)以扩大交流合作为主线,深度融入新丝路,打造向西开放桥头堡。对外开放上,融入“一带一路”新格局,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研究建设格尔木西部自由贸易区和欧亚高原大商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海西段。积极承接中东部地区面向丝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型产业转移,加快形成辐射西藏、新疆,连接中亚、西亚、南亚的商贸物流集聚区,创建面向南亚、中亚的国际物流出口基地,打造西部地区开放新高地,建成青海向西向南开放桥头堡、旱码头。对内开放上,加大与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方面的结对力度,承接和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高端制造等产业和补链企业,建成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与西藏、新疆、甘肃等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与日喀则、库尔勒、张掖等城市结为友好地区,重点强化在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等方面的联动合作。招商引资上,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友好合作、对外联络服务机构、人才服务基地作用,立足主导产业招优商选强商,鼓励外商投资基础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对口支援上,认真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丰富对口支援内涵,突出智力和产业帮扶,构建统筹协调、讲求实效、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实现对口支援效果最大化。

(八)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统领,维护生态战略地位,筑牢环境安全屏障。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三江源二期、三北防护林等系列生态工程,重点推进柴达木水源涵养地、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实现木里煤田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实现重大生态治理全区域覆盖,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4.1%。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建立完善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实施再生水利用工程。完善荒漠化土地有偿出让机制,提高荒漠化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快重点企业和园区环境治理步伐,实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坚决整治环保突出问题,*开展家园美化行动。健全新型生态文明机制,建立完善水资源、草原、林地等生态补偿政策和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及产品价格评估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到2020年形成较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九)以改善保障民生为根本,全面共享发展成果,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众创”基地,发挥中小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打造就业容纳基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实施文化教育工程,繁荣文化事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普及15年免费教育,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实施全民保障工程,完善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低保标准和各项救助补贴标准,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40%。实施收入提升工程,全面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推进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实现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到2020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施健康海西工程,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切实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三、全力抓好2016年工作,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海西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快海西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的意见》,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稳增长调结构,突出培育发展新动能,突出惠民生促和谐,全力推动“十三五”规划实施,实现“十三五”发展开门红。今年的主要预期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其中一产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7%、力争达到8%,三产增长12%;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节能减排均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强发展动能。一是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完善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对“僵尸”企业慎重甄别和清理;采取保障原材料供应、开拓市场等措施,激活已开工、已建成但长期未形成效益的“呆滞”项目。将“扶优”与“帮困”、“扩老”与“建新”、“改造提升”与“兼并重组”有效结合,实现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二是提高产品供给效率。通过建立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企业生产销售协调机制等多种手段,解决钾肥、纯碱、煤炭、水泥等行业销售市场恶性竞争问题,稳定产品价格。抓实上下游产业对接,力争年内对接金额突破200亿元。三是想方设法降低企业成本。开展企业减负降成本增效益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结构性减税清费等政策措施,停征原生矿产品生态补偿费和价格调节基金,全部取消州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落实好工业用气市场化改革政策,协调金融机构扩大循环贷款、重组并购贷款、内保外贷业务范围,设立企业周转应急基金,打好降低企业成本“组合拳”。积极化解融资担保平台债务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四是抓好投资项目工作。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全力推进632个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以上。上半年至少引导100亿元社会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在3月下旬举行200个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争取所有新建、续建项目6月1日前全部开复工。围绕国家拟安排的五大领域专项资金项目,抓好前期工作。五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从今年起每年设立1000万元创新重奖资金,开展项目集成和产业化示范,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中控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验证平台等企业自建研发平台,密切关注石墨烯等国内外高新技术进展情况。安排“企业改造提升工程”37项、投资165亿元,全面提升基础产业的产品技术、工艺装备等水平。启动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尽快建成北京、天津、四川、深圳人才科技交流中心,加快培养一批创新团队和领军高端人才。

(二)戮力同心爬坡过坎,着力稳定经济增长。一是抓好重点企业产能**。抓紧盯牢油气、钾肥、纯碱等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开拓市场,力争完成原油227万吨、天然气66亿立方、氯化钾和硫酸钾960万吨、纯碱400万吨、煤炭600万吨、水泥223万吨。二是深度做实工业经济运行调控服务。发挥州“五重”工作统筹协调服务委员会作用,整合现有25个重点工作推进组职能,实行现场运行、一线运行、电子运行,形成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紧密协作的保运行机制,跟踪把握重点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产销等情况,加强运行监测、预警、帮扶。三是深化要素保障。重点做好技术改造,实施铁路运输“一揽子价格”、公铁分流等政策措施,保障大宗产品运输,推动发电企业和用电企业直接交易,解决好光伏企业发电并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培育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实施百户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年内至少培育1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新增30户规上工业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园、创业园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五是抓好收入征管。加强税务稽查和纳税评估,做到应收尽收,同时坚决防止收过头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减结余结转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鼎力推进园区建设,着力加快循环发展。一是做实园区经济。衔接落实省级10亿元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园区企业集群发展,重点抓好格尔木、德令哈两个园区建设,推进大柴旦、乌兰工业园和都兰产业聚集区建设,辐射天峻、冷湖、茫崖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实行“一个项目、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机制,确保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各新开工10个项目,大柴旦、乌兰工业园各新开工3个项目。二是着力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加快盐湖钾肥挖潜扩能改造、五矿一里坪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推动金属镁一体化、恒信融2万吨碳酸锂等17个已建成或基本建成项目投试,加快藏格钾肥氯化钾、爱能森储热熔盐等续建项目建设,力促玺金煤制乙二醇、神华燃煤电站等重点项目尽快开工。三是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能产出优势。设立10亿元战略新兴产业引导扶持资金。新能源产业,编制完成柴达木新能源基地发展规划,加快中广核50兆瓦光热项目建设,推动三峡、瑞启达、协力等风电项目建成并网,推进万庄光伏大棚、聚阳屋顶等分布式项目建设,力争新能源完成投资200亿元。新材料产业,推动结构板材、电池级碳酸锂、高纯氯化锂等产业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推进新材料开发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化扩张。装备制造业,着眼于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依托青海明阳德令哈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引进一批配套制造产业项目,形成以光伏、光热、风电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四是持续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完成木里矿区综合整治任务,强化各工业园区及藏青工业园环境整治工作,对环保部西北督查中心列出的42个问题确保4月底完成整改。

(四)高调打造农牧产业,着力提升竞争优势。一是加快枸杞产业发展。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年产干果10万吨。加大知名商标培育,制定柴达木枸杞种植标准、药肥施用规范,实行严格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完善枸杞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筹备成立枸杞研究中心,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延伸枸杞精深加工产业链;支持鼓励企业构建“电商+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的产品宣传、展示、销售平台。二是壮大特色生物产业。制定柴达木特色生物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加快白刺、沙棘、青稞、中藏药材等特色生物产业发展,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推介福牛、天峻牦牛、茶卡羊、昆仑山矿泉水等特色产品。加快现代生态设施农业建设,高标准新建万亩设施果蔬基地,积极推广节水、节肥、节地综合配套技术,提高机械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三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依托“连三州、靠两区、服务两市”优势,打造畜产品加工中心。加快海西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和德令哈绿色、诺木洪枸杞、格尔木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天峻现代高效草地生态畜牧业、乌兰绿色有机农业、克鲁克湖冷水养殖6大省级农牧业产业园建设。四是加强农牧业经营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多种类型的农业服务主体,加大推广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五是促进城乡结合部和企地耦合部农牧业经济带建设。围绕格尔木、德令哈及重点城镇和产业,实施城郊性、田园式、小微型农牧业,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种植和农畜产品标准化养殖。

(五)突出全新发展理念,着力壮大新兴业态。一是提速旅游业大发展。树立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新理念,打造体现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格尔木着力打造“昆仑圣殿”品牌,成为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重要旅游城市;德令哈依托“两湖一址”,着力打造“外星人城堡”品牌;都兰依托千年大墓和吐谷浑吐蕃、白兰古国、和硕特可汗国的历史,打造“三个神秘王国消失的遗址”品牌;乌兰依托茶卡盐湖、哈里哈图等旅游资源,打造“柴达木星空之旅”;天峻依托青海湖源头和生态畜牧业资源,打造“西王母和周穆王的牧场”品牌;西部三行委重点打造“柴达木雅丹地貌”、“魔鬼城探险旅”品牌。加快察尔汗盐湖工业旅游、大柴旦温泉旅游等投资达27亿元的6个旅游项目建设。加大外宣力度,在中央电视台、国内主要城市和旅游景区开展宣传推介。二是加大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推进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综合物流园区和木里、察尔汗等集散物流中心建设,布局公铁节点物流中心和大型铁路货场。三是拓展信息产业。落实宽带海西、数字海西战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主要行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促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实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工程,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城市配送物流、互联网金融、数字会展等新兴业态。四是扩大州内消费。高度重视需求和消费领域的增长点,倡导干部职工扩大本地消费。积极培育大众消费热点,引导扩大房地产、文化旅游、健身娱乐、健康养老等消费需求,拓展“老幼”两端消费。

(六)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着力促进城乡建设。一是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进市、县、行委规划体制改革,做到一个市县、行委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抓好格尔木市“多规合一”和都兰县“三规合一”试点。二是推进城市建设工作。加快城市和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全面启动茫崖、冷湖合并设市及德令哈、大柴旦合并扩市工作,抓好都兰撤县建市前期工作。三是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坚持城镇建设与特色产业有效融合,培育有资源支撑、市场前景广阔、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壮大城镇发展经济基础。协调引导青海油田、庆华集团等国有和民营企业围绕服务支撑城市发展打造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力争一批大中型企业在德令哈和格尔木建立办公、生活基地。四是全面放开城镇户籍。制定宽松的落户条件,积极推动外来经商、务工人员落户海西,抢夺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建立农牧民进城购房和租房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农牧民进城落户和购房。五是提升高原美丽城镇和乡村建设水平。抓好2个高原美丽城镇和10个以上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海绵城市建设。依托新能源开发、旅游景点建设、新兴产业培育、扶贫开发,在交通沿线、重点景区打造明阳昆仑小镇、巨人零碳绿色小镇等15个以上特色小镇。

(七)有效提纯发展红利,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持续抓好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认真办好十项民生工程。一是贫困人口年内实现清零。按照“2016年集中攻坚,2017年巩固提升”的总体思路,全面启动“八个一批”行动计划,精准施策,分类帮扶,确保6588名贫困人口年内全部清零。同时,承接好省内异地扶贫工程。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三是大力促创业带就业。实施新型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大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力度,完善对农民工、失业人员、退役士兵、新成长劳动力、生活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机制。四是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实做细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工作。五是有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落实国家收入分配、工资增长、支农补贴等政策;对农村牧区贫困户开设农家乐和网店给予补助;增加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提高群众收入。六是切实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突出抓好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做好德令哈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大柴旦镇国家卫生镇申报工作。积极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机构公办民营试点。七是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项目县建设,解决和改善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乌斯、布哈河主变扩建等农网升级改造工程。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进城转户农牧民家庭住房问题。八是全力确保物价稳定。扎实推进“菜篮子”和“放心粮油”工程,建成投运冷藏保鲜库3座,改建3个农畜产品市场。实施安全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工程,加大流通体系建设,强化市场监管,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九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启动建设大昆仑博物馆,完成三县、三行委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实施基层综合文化馆中心、卫星数字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做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十是全面加强平安海西建设。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创新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依法加强民族宗教管理,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八)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着力提升开放水平。一是抓好改革举措落实。全面落实国家和全省“五大改革”任务,抓好创新改革,年内实施好16个领域86项改革任务。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产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和绩效考核,规范国企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薪酬收入分配等。财税体制改革,建立透明的预决算制度,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建立格尔木市和西部三行委向东部一市三县财政平行转移支付机制。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企业融资担保联盟,组建柴达木金融服务中心,对柴达木农商行进行增资扩股转型改革,成立柴达木银行,新引进5到7家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做大州发投、柴建投和格尔木、德令哈投资发展公司,壮大投融资规模,力争年内资金池做到1000亿元规模。推动2家企业主板上市,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待遇调整、配套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等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州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推行具有海西特色的试点改革,衔接做好商事制度、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农村三权制度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公车改革。二是多维度扩大开放。研究建设格尔木西部自贸区,做好与浙江等对口支援省区和国家部委、央企的互联互通,突出智力和产业帮扶,推动援建工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巩固和深化与友好地区间的合作关系,加大与甘肃、新疆、西藏三省区的交流力度。做好参加白俄罗斯世界斯拉夫文化节、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组织好世界钾盐钾肥大会、国际光伏产业博览会、柴达木枸杞博览会等67项节会工作。三是*开展大招商活动。全面构建州、管委会、市县行委融合一体的大招商机制,转变派驻机构职能,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设立联络服务工作站。赴南亚、中亚、西亚开展招商引资,继续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进行招商。开展“百强民营企业家柴达木行”等活动,*开展亲商、暖商行动,营造良好政商关系,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行政效能。一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向中央看齐、向省委看齐、向州委看齐,坚决落实省委、州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对政府工作的新要求,提高各级政府服务企业的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和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持续改进作风。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开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海西怎么办、我要怎么干”大讨论和思想大解放活动,深化“慵懒散”专项整治,全面强化基层、窗口单位、服务行业行风建设。严肃追究“三不为”行为,持续正风肃纪。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强化法治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四是推进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相关规定措施,严守工作纪律,扎紧制度围栏,打掉寻租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五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海西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学深吃透会议精神,强化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海西发展促进经济转型的意见》,细化任务,明确分工,层层签订责任书,主动加强与省有关厅局的汇报对接,积极跑项目、争支持、抓落实,并加强督查督办,切实问效追责,确保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目标蓝图催人奋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再创“十三五”新辉煌,是时代赋予我们柴达木人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州委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创新实干、砥砺前行,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全面小康的新海西而努力奋斗!

较旧一篇:2016年湘西州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6年怒江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