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8日在东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袁宝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2014年政府工作,对2015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年来,全市上下在上级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聚力改革攻坚、项目攻坚、效能攻坚,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地推进了市第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年里,我们以多管齐下的积极举措,保障了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面对外部需求不振、国家政策收紧、结构调整阵痛等因素的叠加,出台有力措施扶持实体经济、稳定外贸增长、促进商贸和房地产等产业健康发展,努力推动在平稳发展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预计全市生产总值5881亿元,同比增长7.8%,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5.2亿元,增长11.2%。人民币存款余额突破9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销比重首次超过外销。海博会、加博会、国际科技合作周等重要活动成功举办。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电机能效提升、节能减排等工作得到上级高度肯定。在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中,东莞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全国第12位。福布斯2014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上,东莞居第11位。

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一年里,我们以先行先试的争先意识,实现了关键领域改革的良好开局。200多项改革陆续铺开,在全国率先形成系统化的商事制度后续监管模式,率先发出跨境电商货物通关第一票,率先推行外商投资“多证联办”,率先启动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缩短三分之二。东莞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顺利通过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验收,争取了一批先行先试改革项目,争取了更多的政策红利。重大项目超过七成动工,一批项目建设速度创下新纪录,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14中国地方政府效率排行榜上,我市在全国5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

在深层矛盾接连爆发的一年里,我们以及时果敢的应对处置,倒逼了社会治理水平提升。面对长期积累社会问题的集中凸显,我们痛定思痛,沉着应对,以“扫黄”歼灭战为抓手铲除不健康产业生态,以处置“裕元事件”为契机完善社保、公积金缴存机制,以应对“丐帮”失实报道为切入点加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救助,全方位改进城市管理、权益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不足,努力把问题暴露带来的压力,转化成倒逼整改、长效治理的动力,促进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年里,我们以对“四风”问题的坚决整治,促进了作风改进和民生改善。八项规定、三严三实等要求全面落实,一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集中整改,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日益成为机关新风尚。十件实事圆满完成,扶贫、公交等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金连续提升,普通高考总录取率等四项高考指标实现全省“三连冠”,医保满意度居珠三角首位,村组资产负债率降至历史新低,群众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着力扶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发展。出台50条措施扶持实体经济。开展千干扶千企活动,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比2013年提高2.4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销比重提高到52%。百亿元企业达10家,五百亿元企业实现零突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智能手机年出货量2.3亿部,占全球的17.7%。从事云计算应用的企业超2000家。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年产值680亿元。东莞成为第二个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验区。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29家。新增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企业15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近200家,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实体经济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以超常规力度解决“三率”问题,促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坚持每月会诊督促重大项目建设,落实市领导包干、“五个一”、明白卡、销号制等制度,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市新开工重大项目45个、总投资576亿元。截至2013年底的156个重大项目开工率从年初的42.9%提高至71.8%。一批项目建设投产速度创下新纪录,大朗三星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8个月,松山湖记忆科技总部提前7个月开工。累计24个项目建成投产,一批项目逐渐**产能。组团赴东南亚、南美、日本、以色列、土耳其等地开拓市场、加强招商。新引进一批总投资558亿元的重大项目,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加快重大平台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管委会获省批准成立,挂影洲中心涌等8个示范片区和基础项目开工,水乡大道改造等工程竣工。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上升为省级战略,首个产业项目动工,总投资100亿元的环普工业园项目签约。东莞港区集装箱达288万标箱,增幅连续三年保持全国超百万标箱港口第一位。东莞保税物流中心(B区)进入全国B型保税区四强。松山湖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25%以上,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生态产业园引资106亿元。长安新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松山湖高新区与生态产业园、长安镇与长安新区实行统筹发展。省市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7亿元,增长10%。地铁2号线车站全部封顶,隧道全线贯通。虎门二桥正式动工,东部快速改造完工。东莞篮球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市民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完工。建成110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15项。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以新型研发机构、“机器换人”等为抓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学创新城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增至23家,居全省第三。启动“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亿元对企业进行资助。设立机器人产业基地和创投基金。成立新能源汽车联盟。新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7个,总数22个,在全省均排第三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企业研发机构657家,总数分别达755家和1593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三。350多家企业开展电机能效提升,年节电量超2.6亿千瓦时。散裂中子源首台设备安装成功。预计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2%,占GDP比重2.1%,连续六年提升。

*推进商事制度、项目投资、外商服务管理等改革。积极探索电商集群注册、住所信息申报、加强协同监管等商改新举措,市场主体达63万户。大力推动项目投资审批体制改革,探索直接落地改革试点,社会投资项目落地时间从18个月压减至7个月。推行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多证联办”改革,企业仅用3、4个工作日即可领齐相关证照。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和日常管理事项累计压减幅度分别达68.1%、67.5%。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调整理顺物价、商贸、卫生、计生等职能,政府工作部门压缩调整为32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公交、户籍等民生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成功举办海博会等大型展会,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圆满举办省委省政府交办的首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开辟了广东及东莞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加博会、漫博会、台博会、国际科技合作周等影响力不断扩大。构建开放型经济四大体系,实施加工贸易增效计划,出台稳定外贸增长37条措施。全市进出口总额1625.3亿美元,增长6.2%,增速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第一位。承办中国(广东)——马来西亚经贸合作交流会。推动成立中英低碳产业园。与罗马尼亚布里扎市、捷克奥帕瓦市和德国乌波塔尔市结为友好城市。

扶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市电商主体达5.4万户,电商交易额增长26%,阿里巴巴网络收货量和发货量分别居全国第七和第二。与阿里巴巴牵头成立的菜鸟网络签约,建设中国智能骨干网节点项目和华南区域O2O体验式购物中心项目。四成多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在海关总署支持下,率先启用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建设跨境电商公共监管仓,规划建设一批跨境电商园区,东莞速卖通跨境电商交易额升至全国第七。成立城市共同配送标准联盟,获准设立清溪保税物流中心(B型)。东城万达、长安万科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开业,商业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5亿元,增长8.7%。

加大节能减排与生态建设力度。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启动三年总投资350亿元的示范项目建设计划。启动水乡“两高一低”企业整治与退出。推进土地生态利用,整合盘活土地近5万亩。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超额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环保限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投放4547辆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PM2.5年均值比上年削减6.3%,优良空气天数占全年70.2%。推进8个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设,在石马河、茅洲河等实施河长制。完成18条内河涌整治。东江水库联网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大力创建国家生态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新建改建各类公园33个。

铁腕整治涉黄涉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开展“扫黄”歼灭战,全面清剿涉黄违法行为,坚决铲除保护伞,加强娱乐场所长效管理,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严打涉毒涉众型犯罪,开展“六大专项”及“两抢一盗”打击整治行动,刑事案件破案数上升11.8%。加强劳资纠纷处置,涉及30人以上的劳资突发事件、欠薪逃匿和劳资信访案件分别下降58.7%、73.2%和50%。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化解机制,医闹事件下降38%。狠抓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强化土地监管、财政绩效管理和政府性债务控制。进一步加强依法用地管理,积极配合开展土地审计,着力整改突出问题,规范耕地保护和土地出让管理。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加强财政绩效评价,首次公开市本级“三公”支出决算,全面公开3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三公”支出预算,试点公开64个市直部门“三公”支出决算。加强政府性债务管控,全面统计核查镇街政府性债务。全市村组资产负债率下降1.8个百分点。

切实抓好社会民生建设和十件实事。投入252.3亿元发展民生事业,向社会承诺的十件实事圆满完成。开办东莞外国语学校。调增中职学校工科学位4000个。积分制入学公办学位增加11.6%。向民办学校学生发放补助6.7亿元。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成功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莞产音乐剧影响力不断扩大。入围当当网评比的“非直辖城市图书消费十大城市”,超过13个省成为全国购书记录最多的地级市。亚运会、亚残运会东莞健儿再创夺金新纪录。连续第十年提高基本养老金标准。启动社保跨镇街双定点就医机制。台心医院正式开业。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发放就业补贴3.2亿元。创业贷款增长13倍。加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综合救助保护。向困难群体发放各类补助金10.5亿元。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工程顺利完成。妥善应对“3·30”大暴雨、登革热等疫情灾害。

加强对口帮扶与区域协作工作。推进市内“双到”帮扶,欠发达村年纯收入平均增长26%。携手共建深莞惠“3+2”经济圈。*推进穗莞合作。东莞韶关帮扶合作进入新阶段,“一中心七组团”平台初步形成,引进125个总投资达317亿元项目。东莞揭阳“双到”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援疆援藏、对口帮扶广西河池、重庆巫山等工作扎实开展。国防动员、统计审计、人口计生、外事侨务、工青妇幼、民族宗教、档案方志、科普法普、法制、气象、打私等工作有效推进。

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针对排查出的31个方面问题和收集的1万多条意见建议,全面落实整改,构建长效机制,着力解决政府系统“四风”问题。聘请第三方明查暗访机关服务质量,试点推进社会评议科长活动。撤销56个市级议事协调机构。清理近九成创建达标活动。加强依法行政。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开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加快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新推动1599项事项上网办理,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市上下负重前行,克难奋进,经受了严峻考验,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全市人民、驻莞部队、武警官兵的实干奋进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东莞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核心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还未有效破解,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隐忧:一是部分指标完成不理想。生产总值、消费等与年度增长目标有一定距离,工业投资等增长较慢。二是招商引资势头有所放缓,产能**尚需时日。新引进重大项目还不够多,已投产项目**产能的规模效应还不够强。三是公共安全问题仍较突出。各类治安案件及食品安全、生产消防等方面事故时有发生。四是民生热点问题有待加力解决。入学、入户、公交、医疗等公共服务与群众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五是政府效能还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干部干事创业**减弱,一些部门审批手续仍较繁琐,提升行政效能还需付出更大努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新常态下的新东莞

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论断,并深刻阐述了其内涵和特征。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新航道、新格局的科学阐释,外在表现为增速放缓与质量提升,实质是经济发展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新旧发展路径的替代、新旧竞争优势的演化、新旧空间组织的重构以及新旧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这对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对外开放早、改革起步早、经济发展快,与此相应碰到各种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也比较早。可以说经济新常态的系列特征在东莞表现得更为深刻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趋势性变化上:

从经济增速看,正逐步从高速增长切换为追求更有质量、效益和后劲的中高速新挡位。这个过程与国际金融危机**期、转型升级阵痛期等交叉叠加。近六年来我市有五年“个位数增长”。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已无法再持续,而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速增长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目标。

从市场格局看,正逐步从高度外向依赖转为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重 二号首长。过去东莞以外资为主、以出口为主、以引进来为主,既成就了开放型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也带来了外向依赖过高、经济风险过大的隐患。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外向依存度从最**的433.8%下降到17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销比重首次超过外销,民营企业纳税额超过六成,外资和民营“比翼齐飞”、出口和内销“两分天下”、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轮并驱”的格局已经初步奠定。

从区域协调看,正逐步从镇街小组团向区域大组团一体化发展。随着水乡统筹步伐加快和经济区整合力度加大,随着超3000亿重大项目的平衡布局和市内“双到”扶贫的*推进,东莞以镇街为单元的小组团格局,正演变为以经济区为主导的大组团格局,行政区划限制被逐步打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将会有效破解,欠发达镇村的“造血”功能在持续增强,全市一盘棋和区域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局面正加快形成。

从产业形态看,正逐步从简单的加工贸易向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方向发展转变。作为东莞经济的发家之本和重要主体,加工贸易在企业形态、技术、品牌等方面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服装、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稳步增强。同时,更多生产要素向“四新”经济集聚,大量新技术广泛应用,智能手机、机器人等新产业初具规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生机蓬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经济发展正稳步迈入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从发展路径看,正逐步从“多轮驱动”向市镇统筹转变。伴随着土地统筹和招商统筹力度的加大,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尽管基层仍存在“卖土地、建厂房、收租金”的路径依赖和冲动,但统筹发展的共识不断强化。以往“村村点火”的放养式、多主体、低层次的传统模式,正逐步被“市镇统筹、三级分利”的新模式所替代,镇村集体经济也从以收租为主、存在债务风险的状况,朝着多元投资、增资减债的方向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发展层次持续提升。

从改革红利看,正逐步从改革开放的“首创”红利向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增创”红利转变。过去30多年,东莞能在没有太多优惠政策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凭借的是敢为人先精神和招商“一条龙服务”等首创举措。在以往红利衰减式微的新形势下,东莞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又一次在商事制度、项目投资审批等改革中尝到了甜头。全市正掀起新一轮改革攻坚的热潮,不少莞版改革正在逐步增创和**出新的红利。

从人力资源看,正逐步从“成本洼地”向“人才高地”转变。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减,东莞早期在“孔雀东南飞”背景下形成的劳动力“洼地”效应已全面消退,“求工难”已演变为“招工难”,而且与周边中心城市相比,非但没有人才引进的成本优势,反倒会因为城市配套不完善、人文环境不理想等加重成本。种种新形势倒逼我们必须在政策扶持、工作环境、生活配套等方面下功夫,以待遇引人、以真情待人、以事业留人,努力建设“人才高地”。

从竞争优势看,正逐步从传统的区位和先发优势向激烈竞争下综合新优势转变。随着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市曾经引以为傲的地理区位等优势已逐步淡化甚至被超越。其他城市数倍于东莞的土地资源优势,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和自贸区的“磁吸效应”,制造订单的“去中国化”趋势等,都将是东莞“成长的烦恼”。同时,完善的产业配套成为当前东莞最大的优势,加上良好的经济基础、系统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近年来着力打造政府服务“加一”和综合成本“减一”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东莞正在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综合竞争优势。

以上这些趋势性变化,既是东莞发展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又是内在动因。新常态为东莞创造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如果应对得好,东莞经济将步入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提升的新轨道,一幅令人憧憬的新东莞蓝图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如处理不好就可能掉入“城市发展陷阱”。我们必须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建设新东莞。

适应新常态、建设新东莞,要求我们树立新思维,把握新形势、凝聚新共识。新常态是提质增效的调整,是发展后劲的积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科学判断上来,深刻认识到东莞发展新常态不可逆转、不容回避。要看清并且承认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仍然想着过去铺摊子、卖土地、建厂房的粗放型高速发展模式,那样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持久,相反会使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积累、激发直至总爆发。要树立和强化新思维,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富民强市,努力追求实实在在、质量效益提升的经济发展。尤其要通过锐意改革,破除路径依赖,破解发展难题,增创新的发展红利,同时运用法治手段,巩固和深化改革成效,把创新举措转化成工作常态和长效机制,防止体制复归。

适应新常态、建设新东莞,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摒弃“换挡焦虑”、强化“底线意识”。不是经济增速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经济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要认清增速已经换挡的事实,彻底走出高速纠结,摆脱“经济何时才能恢复到危机前速度”等困惑,充分认识到突破资源瓶颈就是构建产业新格局的机遇,战胜复杂经济形势就是赢得城市竞争的机遇,化解深层矛盾就是提升发展水平的机遇,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发展定力。同时,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看到合理经济增速对于促进就业增收、保持投资信心、强化财力保障等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平稳增长,避免大起大落,努力实现化危为机、逆境突破,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适应新常态、建设新东莞,要求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坚持主动作为、注重踏实干事。新常态意味着固有发展路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伴随着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爆发,面临着项目引进和用地制约、产能扩张和节能减排、民间投资渠道窄与实体经济融资难等两难困境,一些改革难题亟待攻坚突破,一批重大项目亟需加速建设,招商引资、加工贸易转型、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等工作的每一步都必须付出巨大努力。必须提振与新常态相适应的干部作风和精神面貌,进一步增强钉钉子的实干精神,破除“乱作为、不作为”现象,抓好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抓好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通过一件一件的具体工作、一年一年的务实成效,久久为功,稳步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推动东莞在新常态轨道上坚定迈进。

Page: 1 2 3较旧一篇: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5年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