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22日在江阴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沈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在中共江阴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总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主基调,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团结拼搏,砥砺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力落实稳增长各项举措,着力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定增长。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90亿元,增长9.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亿元,增长9%。工业经济稳健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6615亿元,增长2.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141亿元,增长2.5%;新兴产业产值2493亿元,增长2.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8家,新增上市公司1家,入选中国企业500强10家。新增国际标准化工作组1个、全国标准化工作组5个,主导起草国际标准5项。兴澄特钢获无锡市首个省长质量奖。积极防控经济金融风险,组织400余家企业参加产品协作配套活动,设立中小企业互助资金镇级平台3个,全年新增授信额度超过250亿元。服务业稳步增长。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态,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亿元,增长12.5%。成交额超百亿元市场达6家,新培育总部企业5家,入选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12家。实施主辅分离新三年计划,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30家。新增银行机构4家。建成万吨级码头2个,新增对外开放泊位3个,电子口岸一期上线试运行,江阴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5亿吨、集装箱运量120万标箱。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现代农业持续攀升。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4.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56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5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粮食生产连续10年增收。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50个、绿色食品30个。新增省级以上“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占比达90.7%。累计组建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159家。创建无锡市幸福镇3个、幸福村46个。

二、转型发展步伐坚实。突出重点产业,主攻重大项目,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开放水平,发展活力得到新的增强。项目建设推进有力。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8.8亿元,增长20%;其中工业投资462.5亿元、增长18.2%,服务业投资473.3亿元、增长22.2%。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9%;完成技改投入361亿元,其中设备投入297亿元;服务业投资增幅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2个百分点。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健全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现场观摩等机制,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全年新开工超亿元项目65个,80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入196亿元。科技创新成效明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实施重点产学研项目70个,新增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96家、省民营科技企业217家。全年授权专利超7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62件。新认定省著名商标17件,“江阴化纤”成为无锡市首个江苏区域名牌,成功获批特钢及制品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快实施人才强企“330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470名,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新增省“双创计划”专家7名、省创新团队6个,2名诺贝尔奖得主分别在江阴设立研究院。对外开放克难奋进。完成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11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8亿美元。新批超千万美元项目28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13个。完成进出口总额198.4亿美元、增长3%,其中出口108亿美元、增长3%。新增无锡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出口品牌25个。“法尔胜”牌输送带用钢丝绳成为全国线材制品行业首个“出口免验”产品。积极发挥政府融资基金作用,为中小进出口企业提供贸易融资3.6亿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5个,完成中方协议投资4.2亿美元,分别增长19.1%、17.9%。完成服务外包业务合同金额9.01亿美元、增长26.1%,其中离岸业务合同金额5.2亿美元、增长34.3%。园区发展实现突破。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特钢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点,全面启动青阳园区建设。临港经济开发区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临港机械装备、港口物流、新能源等产业加快集聚,经济实力位列全省省级开放园区首位。靖江园区加速优势产业集聚,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环形路网基本形成。全市工业集中度提高到88.5%。

三、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坚持优规划、腾空间、拉骨架、强管理,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片区开发强势推开。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各片区、各镇总体规划和全市域控规、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全覆盖修编。沿江标志区船厂公园建成开放,林荫大道一期、江堤路一期工程竣工。南门地区应天河风光带启动建设,虹桥南路、中山南路延伸段等有序推进,平冠桥等顺利竣工。敔山新城基础配套进一步完善,一批商业设施启动建设。全市完成拆迁335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101万平方米,遗留项目拆迁基本结束。应天河、锡澄运河沿线等77家企业签订退城协议,沿江企业退城搬迁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工程齐头并进。江阴大道、海港大道建设达到时序进度要求;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顺利推进,芙蓉大道桥主体基本建成,青桐大桥、五星路桥等开工建设。澄江西路隧道、锡澄高速公路璜塘互通连接线、长新大道一期等相继建成,申港河西新渡口、锡澄高速公路花山互通、暨南大道西延段等工程有序推进。新沟河延伸拓浚、青祝河治理等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全市新开工安置房274万平方米,其中城区69.8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260万平方米,其中城区135万平方米。基础配套不断完善。新华公交首末站二期、公交乘客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投入运行,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8%。澄西水厂一期、地下水应急备用水源地工程竣工,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06万立方米。天然气居民用户新增3万户,实现主城区主管网全覆盖。城区热网整合工程启动建设。景阳、世纪等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达1120个,自然村100%通光纤。新桥、长泾圩区防洪排涝工程顺利推进,城区防汛设施改造三期工程完工。城市管理创新提升。组建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全市环卫、供水、污水处理、燃气热力和路灯照明基本实现一体化管理。城区“一个部门管到底、一把扫帚扫到边”环卫体制调整到位。探索建立物业属地管理新模式,澄江街道物业管理中心、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站相继成立。健全城乡一体防违、控违、治违工作体系,全市拆除违法建设11万平方米。主城区户外广告减量30%以上,一批市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

四、宜居环境持续改善。扎实开展综合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修复,一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节能减排措施扎实。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三高两低”企业86家,其中小化工企业45家。完成脱硫脱硝及除尘改造热电企业6家,主城区周边热电企业整合顺利推进。划定主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淘汰燃煤锅炉106台。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新增压缩天然气加气站4个。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92家,创建节水型载体13个,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42个,年节能10万吨标煤。预计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累计分别下降28%、27%、26%和2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累计下降12.5%。民生环保*开展。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村庄环境整治全部到位,京沪高铁、高速公路及主干道沿线环境治理全面完成。加强大气重污染预警应急工作,启动主城区预拌混凝土企业等搬迁。开展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河道清淤100条,新建污水管网50公里。累计建成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17套,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达标率84.4%。推广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生活垃圾中转设施、收运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京沪高铁沿线鹤山、秦望山采矿宕口整治复绿,新增造林绿化面积8180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3%。锡澄高速公路南北道口互通景观提升、城区重要道路绿化等工程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2平方米。启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高新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成省级生态村5个,创建“两型社会”示范镇4个。

五、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建设,落实各项民生工作,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就业创业服务,新增就业岗位5.79万个,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2.47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创业培训3700人,扶持自主创业2186人。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1%。完善社会保障,城保扩面新增参保5.82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80元,被征地农民第四年龄段人员保养金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月人均530元。第三期经济适用房772套住房顺利分配,住房公积金扩面新增缴存职工2.97万人。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家,新增养老床位800张、“幸福一点通”用户1000户。募集慈善基金8919万元。持证残疾人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不断增强。敔山湾实验学校、城西小学、江阴高中新校区二期建成投用,成功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范市督导评估。广电大厦基本建成,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705平方米,送戏送评弹送电影下乡3280场。市医疗中心、120急救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行。率先在全国建成基本医保、大病救助、补充保险“三位一体”新农合保障体系,政策性住院医疗费用补偿率达80%以上。建立城镇职工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对弱势群体、大病患者医疗救助全覆盖。成功举办市六运会,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成功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我市体育健儿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获金牌8枚,参赛成绩在全省同类城市名列前茅。推进出生人口素质提升工程,建成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8个。《江阴市志(1988-2007)》获评全国精品志书。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社会管理不断深化。“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工作机制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全面深化社区警务建设,初步形成立体化、现代化防控体系,始终对严重犯罪行为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建立劳动关系防控预警机制,劳资关系保持和谐稳定。健全市镇村三级安全生产监管网络,标准化创建、全员培训、安全生产大检查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依法查处一批食品、药品制假售假案件,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

一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的加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部门审批职能归并,明确中介机构服务时限,对44类审批项目进行再提速。*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全市域覆盖。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乡镇限额以下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得到规范。完成全市75家行政背景社会团体清理规范工作。严格落实办公用房标准规定,完成公车清理规范工作。政府专项资金实现全过程绩效管理,公务接待等“三公”经费保持零增长。全年清理规范性文件1304件,行政复议办结率达90.6%。高度重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办理落实人大代表建议172件、政协委员提案275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分别达到97.7%、99.3%。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及时利用官方微博、论坛等新型载体公开动态信息。“掌上12345”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手机客户端正式投运,协调解决公共服务呼叫热线等平台反映的问题8.43万件。接待、外事、审计、统计、物价、人武、民防、民族、宗教、机关事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对台、拥军优属、侨务、妇女、儿童、青少年、红十字、对口援建等各项事业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全市人民同舟共济、克难奋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驻澄单位,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江阴建设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矛盾和困难: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依然较多,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任重道远;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仍需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主要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决策部署,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总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攻坚突破城市建设,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奋力开创江阴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完成无锡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结构调整,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扎实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的可持续发展。

在转型升级中发展工业经济。工业是江阴稳增长、促转型的基础和优势。积极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推动金属新材料及制品、装备制造及车船等支柱产业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支持冶金、纺织、化纤等传统产业实施产品创新、设备更新,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增链补链、嫁接改造。坚持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切实推进产能过剩化解工作。组织实施一批物联网、节能环保等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60家,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1%以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争创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10家、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

在量质并举中壮大现代服务业。实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服务业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优化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促进主城区、高新区和临港经济开发区服务业集聚发展,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3%。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施主辅分离新三年计划,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30家。推进专业市场、重点物流园区健康发展,拓展和培育文化、旅游、养老、医疗健康等消费市场,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消费业态。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开工建设申夏港区6号码头二期等工程,新增对外开放万吨级泊位2个,完成货物吞吐量1.4亿吨、集装箱运量120万标箱。

在集约集聚中提升高效农业。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努力夺取粮食丰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85%以上。加快建设10个万亩园区和20个千亩产业基地,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2.5%。推进1万亩城郊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建立地产农产品销售中心,全年新增农业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品”40个。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健全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提质增效中促进企业发展。鼓励规模骨干企业创新合作,着力打造更多行业龙头、“单打冠军”,培育一批本土千亿级、百亿级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快产业更新,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力争新增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组织协调好煤电油气运等要素资源,稳定企业生产经营。推动政银企合作,新增银行贷款200亿元。完善金融风险联动应对机制,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恶意逃废债等不法行为,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大力实施“稳增长、快转型、增后劲”双百工程,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二、深化开发开放,着力构筑持续发展优势

大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充分**创新潜力和活力,增强开放园区综合功能,扩大对内对外经济合作,着力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实力。

突破重大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加快招引一批爆发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重大产业项目,确保新增超亿美元项目5个、超10亿元项目7个。抓好三房巷新材料、长电科技高脚位集成电路等80个重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兴澄特钢钢板深加工、世茂旅游综合体等项目落地开工,确保完成工业投资、服务业投资目标。*开展“百企引领、千企技改”活动,加快推进100个重点技改项目建设,确保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达75%以上。完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对批而未供、闲置和低效用地整治盘活力度,腾拓项目承载空间。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力量,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95%。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个以上。加快建立企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5家。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创新载体5个,建成国家船舶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申报发明专利4000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0件,新增省名牌6个、江苏区域名牌2个。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省“双创计划”专家10名。

提高园区开发水平。坚持项目招引、产业更新与功能开发同步推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建设水平。高新区突出重特大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推进沿江特钢新材料等主题产业园区和青阳园区开发建设,积极创建“上市公司总部金融示范区”,打造全省国家高新区的示范园区。临港经济开发区突出招引新材料、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机械装备、现代物流等临港特色产业园,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围绕“千亿园区”目标,着力推进现代化园区建设,推动造船、重钢结构等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临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各镇街工业集中区按照集约化、特色化要求,加快园区功能提升,积极推进“腾笼换鸟”,促进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拓展对外开放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主动对接世界500强企业,吸引更多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城市服务业,完成到位注册外资8亿美元。优化外贸政策,着力巩固传统市场,奋力开拓新兴市场。提升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强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设,确保进出口总额增长2%,其中出口增长2%。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推动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完成外经合作中方协议投资4.5亿美元。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研发等外包产业,完成服务外包业务合同金额11亿美元。抢抓上海自贸区发展机遇,创新区域合作、产业承接机制,增强对外开放活力。

三、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突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扎实做好审批权限的承接、下放和取消工作,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建立健全中介机构进入和退出机制,筹建“中介机构超市”。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建设预选承包商库,继续完善电子化招投标,政府投资项目电子化招投标覆盖率达80%以上。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努力实现机构编制零增长,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完善编外用工管理办法,实现编外用工管理规范化、全覆盖。

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调整市与镇街、园区的财政体制。扎实推进财政专项资金零基预算,实施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试点,确保“三公”经费在去年的基础上压降5%。加强国资公司融资平台管理,落实政府性债务长效管理机制,控制和防范政府债务风险。逐步规范清理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取消上级明文规定以外的各项补贴奖励。推进金融生态市创建,稳定经济金融秩序。完善多元化的科技金融合作创新机制,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探索建立全市中小学校办学共同体发展模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整合全市医疗资源,组建人民医院、中医院两大医疗联合体;启动中医院搬迁规划。推进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建设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推广属地为主、部门联动、行业指导的小区物管机制,切实提高基层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初步建成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新增信用贯标管理企业100家。推进110、“12345”等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完善社会治安联动服务机制。

四、集聚优势资源,着力加快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

注重规划引导,全力推进重点重大工程建设,着力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增强城市产业支撑和综合服务功能。

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完善重点片区规划设计,科学把握城市开发强度,强化规划管控和刚性执行。坚持腾拓空间和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加快沿江地区拆迁安置,推进林荫大道、江堤路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改造山前路、公园路,建成开放鲥鱼港公园,启动滨江商务大厦等一批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打造应天河风光带、南门历史风貌街,推进虹桥南路两侧、应天河周边商业开发,启动建设征存路、青果路南延伸段,确保虹桥南路、中山南路等全线贯通。加快开发敔山新城,着力推进重大商业项目、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拆迁机制,落实拆迁责任,突出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开发用地、安置房地块等重点,年内完成拆迁200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45万平方米。统筹推进安置房工程建设,建成安置房200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50万平方米。

突出城市基础配套。以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全力推进江阴大道、海港大道建设,确保年内建成通车。加快锡澄运河航道整治,推进滨江路桥、镇澄路桥建设,建成投用五星路桥。启动建设顾桐路青阳段、紫金路等干线公路,实施世纪大道改造,有序推进锡澄高速公路花山互通、锡北运河南氵国大桥等工程,建成暨南大道西延段,完善市域干线路网体系。加快推进城区渡口外迁,建成申港河西新渡口。加快新沟河延伸拓浚、青祝河治理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重点水系连通、功能提升。

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坚持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并重,突出管理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坚决制止违法建设,着力解决流动摊贩等突出问题。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努力缓解行车拥堵和停车难题。规范户外广告市场运营,促进户外广告减量化、规范化。实施红卫三村等9个老小区改造,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加快餐厨废弃物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项目建设。推进城市管理向社区延伸,强化数字城管平台协调功能,努力构建网格化、长效化、智能化城市管理格局。

五、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加快提高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水平,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配置、合理布局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新增公交车20辆,更新出租车230辆、新增50辆,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8.5%,自然村公交通达率达到92%。实施小湾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启动农村一户一表、农村老管网、高层住宅二次加压供水改造。推进污水处理厂网资源整合,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增污水主管网50公里。加快农村中低压输电配网建设,推进陆桥、黄石等输变电新建扩建工程。加快液化天然气应急调峰储配工程建设,新增天然气入户3万户。推进城区热网整合工程,扩大城乡集中供热范围。加快镇村河道综合整治,推进易淹易涝片区改造,提升城乡防汛防洪能力。

镇村建设向人本转变。统筹镇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规划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切实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快新桥、璜土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生态小镇、旅游名镇。加强被撤并乡镇集镇区的建设管理,加快提升集镇环境和管理水平。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继续实施农村危桥、危房改造,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深化落实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注重历史文化延续,保护好城乡自然山水和传统风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镇村建设,建成无锡市幸福镇4个、幸福村31个。

村级管理向规范提升。加强和创新农村管理,推动农村发展、增强农村活力、促进农村和谐。加快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推进村级非农建设用地整合,提高村级集体资产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促进村级经济持续增长。继续开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平台,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村级资产处置、资金投入等监管,进一步规范”三资”管理。*开展第八轮薄弱村结对帮扶工作,因地制宜落实帮扶措施,推动薄弱村可持续发展。

六、提升生态文明,着力优化宜居生活环境

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突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推动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控制能耗排放。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措施,从源头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完善污染物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试点。整合关停热电企业3家以上,按新的排放标准完成热电企业脱硫脱硝及除尘改造。组织实施3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实现年节约标煤10万吨以上。开展化工园区和印染企业专项整治,关停“三高两低”企业80家,其中化工企业20家。继续推进“蓝天工程”,淘汰燃煤锅炉100台。

深化环境整治。*开展民生环保行动,着力提高大气、水和噪声等环境污染整治成效。落实粉尘污染防治措施,加快主城区预拌混凝土企业退城搬迁,细颗粒物浓度下降5%。淘汰老旧机动车2300辆,推进秸秆多元化综合循环利用,空气质量优良率按新标准达到65%以上。启动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强固体废弃物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张家港河、锡澄运河等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疏浚河道100条,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到60%。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推动畜禽养殖的限养、禁养和退出。规范娱乐场所、建筑工地施工等管理,着力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强化环保联动执法,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加强生态建设。落实生态建设举措,鼓励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临港经济开发区建成省循环改造示范园区。实施废弃矿山宕口复垦复绿,加强农业湿地保护,完成成片造林5000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3.5%。建成开放芙蓉湖公园,实施江阴大道、海港大道等道路绿化工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93平方米。深化绿色创建活动,建设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推动环保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建成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2个。

七、持续改善民生,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以办好民生实事为抓手,更加突出提高就业质量和推动创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

促进群众增收。突出重点群体,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实施再就业政策城乡并轨,实行城乡一体人力资源实名制管理,全年提供就业岗位5.5万个,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2.2万人。加大对被征地农民、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扶持就业困难人员1000人,确保江阴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2%以上。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拓宽创业就业渠道。继续落实“六补一贷”创业政策,全年扶持自主创业2000人以上。

健全社会保障。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构建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进居保转接城保,城保扩面新增参保5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月人均600元,农村“五保”、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标准提高到月人均88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660元,政策性住院费用补偿率稳定在80%以上。推进省内异地安置人员医保异地结报,实现无锡市内医保“一卡通”联网实时结算。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家,新增机构养老床位600张。推进第四期保障房建设,年内新开工12万平方米。

完善公共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增加优质资源供给,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实验小学北校区、新澄江中心小学、立新中学等项目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市医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人民医院内科新大楼,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覆盖,开展“欢乐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活动,全年组织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500场次以上。启动新一轮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提升“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水平,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依法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八、加强社会治理,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活力,促进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不断强化社区建设。加强新型社区建设,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提高基层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一委一居一站一办”建设,推动社区扁平化管理、网格化服务。促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联动”,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社区自治的社区管理服务格局。试点开展“政社互动”,逐步推广社区服务指导,增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新增公益类社会组织40家以上。推广居住证制度,完善新市民管理服务机制。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深化平安江阴建设,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快推进“技防城”三期工程和技防村(社区)建设,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开展危化品、建筑施工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应急救援演练,提升突发事件预警、处置和保障能力。规范粮油市场秩序,探索建立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推进零售药店连锁化、规模化经营,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扎实推进综合治理。*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年”活动,健全大排查、大调解长效机制,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覆盖。加强网络等舆论引导和规范,发挥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等积极作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活动,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及时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推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实施“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推进“平安法治及无诉访社区(村)”建设,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九、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回应社会关切,倾听群众呼声,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增强服务理念。提高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协作意识,千方百计为群众、企业和基层办实事、解难题。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三解三促”、“企业服务月”等活动,全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12345”民生热线等平台作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强化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健全作风效能建设长效机制。科学设置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标体系的导向激励作用。强化目标管理,加强对实事工程、重点重大项目等的效能监察、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认真组织政风行风“空中热线”、“面对面”等活动,确保群众关注的问题得到积极稳妥解决。

坚持依法行政。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形成机制,严格执行各项法定程序,不断提高依法决策水平。加快“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健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准确发布政府信息。继续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定期清理和实施后评估。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断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扩大内控机制覆盖面,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突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全过程监管,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要求,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着力打造一支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府工作队伍。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公务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做好全年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中共江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干事业,为把江阴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较旧一篇:2014年南京市溧水区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4年江阴宜兴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