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8日在兰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兰州市市长 <**r /> <**r />袁占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重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上“做快新区、做大产业、做美城市、做实民生”的要求,着力实施“3341”项目工程,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较快、难点突破、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首位度和综合实力逐步提高。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76.83亿元,增长13.4%,在全省的首位度为28.2%,比上年提高0.5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623.71亿元,增长3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87亿元,增长14.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4.52亿元,增长20.0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2.32亿元,增长19.61%。进出口总额40.6亿美元,增长19.63%。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6%。“3341”项目工程入库项目1984个,计划总投资8734亿元,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872个。市列100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32.4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达到85.42%,创历史新高,新增存款和贷款分别占到全省的46.81%和44.66%。兰州银行存贷款业务大幅增长,成为区域内同业存贷款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市财政安排专项引导资金3000万元,支持中川机场业务扩展,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60万人次,增幅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成为国内大型运输机场和国际航空口岸。兰渝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兰客运专线、西客站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兰州的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加速提升。认真研究国家差别化区域经济政策,向上争取各类资金93.89亿元,获批了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智慧城市试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中国百合之都、兰州新区科技创新城、东部科技新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等国家级和省级政策平台。
(二)产业结构在调整中趋于优化。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49.67亿元,增长6.7%;二产增加值820.42亿元,增长13.5%;三产增加值906.74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8∶46.17∶51.03,整体上呈现布局调整、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良好趋势。积极贯彻省上“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了农村富民多元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设施农业、肉羊产业、土地流转“三个1000万”扶持办法,新增设施农业1.35万亩、肉羊16.2万只、土地流转13.9万亩,中药材、玫瑰、百合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16.84万亩,高原夏菜产量达到251万吨。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两手抓,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69.21亿元,增长35.28%,实现工业增加值614.45亿元,增长14.1%,扭转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局面,遏制了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的态势。启动“出城入园”项目93个。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50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通过工信部验收。完善商贸物流规划,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大众消费,商贸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51亿元,占三产的比重达到38.7%。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1.06亿元,增长38.74%,占到生产总值的2.31%。接待国内外游客2606万人次,增长28%,完成旅游总收入206.5亿元,增长35%。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实施“三个20万”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初创微型企业1383户,带动就业8988人。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753亿元,增长2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
(三)兰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实现较大突破。坚持把全市工作重心向新区转移,市委市政府机关及部分市直部门和单位移至新区办公,集聚了人气商气,强化了“三区”融合,全年共有1800批次、12500名客商前来考察投资,新签招商引资项目162个,总投资1826亿元,到位资金600亿元。新区城市骨架初步形成,核心区80平方公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中川至马家坪铁路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兰秦快速路水阜至忠和段完成路基工程。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新引进绿地集团、正威集团等500强企业,中国铁建、敬业农业等17个项目建成投产,四联光电、海默科技等92个项目加快建设,兰石集团、青岛啤酒等30个向新区拓展项目进展良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配套完善。天然气管网和配套设施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新区内部和新区至市区10条公交线路开通运营。完成造林绿化5万亩,2号生态湖等园林景观建成开放。工商、建设、交通、浦发等10家银行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一个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在快速崛起。
(四)城市功能形象显著提升。编制各类控详规划、专业规划和城市设计30多项,完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建设前期工作。实施未利用地试点开发,编制《未利用地专项规划》和《试验区总体规划》,完成土地开发6.05平方公里,积累了坪台地区开发建设的经验。全面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和实施工作,完成试验段建设任务和1号线一期工程征地征收,全线开工准备就绪。南山路南出口以东建成通车,北环路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北绕城高速和南绕城高速开工建设,整治改造老旧道路44条。深安黄河大桥完成主体,雁白黄河大桥启动建设。小西湖立交改造工程建成通车,新建人行过街天桥14座。实施热电联产配套管网工程和东城区供热管网工程,敷设管线两条30公里。建成天然气北高压干线20.6公里,南次高压管线11公里,敷设中心城区管线19公里。新增、改造城区公共绿地1367亩。大力整治环境卫生、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难题,拆除各类违法建设50多万平方米。完善“五城联创”工作方案,细化冲刺的目标、步骤和重点,“凡人善举、和你一起”活动作为创新案例入选中宣部培训教材。
(五)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在国家环保部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治污,标本兼治、狠抓落实,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投入各类资金26亿元,完成城区767台4347蒸吨燃煤锅炉改造,实现了主城区燃煤锅炉及污染“双清零”。有效加强煤炭市场监管,整合建成2个煤炭专营市场和80个二级营销网点。实施33个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8户。采取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出入车辆冲洗、现场地面硬化、拆迁工地湿法作业“五个100%”抑尘法,对城区所有施工工地实行了抑尘管控。全面禁止高排放车辆进入主城区,实施特殊条件下机动车限行政策,全面停售低标号汽油,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实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人工精细保洁和吸尘、清洗、洒水“五位一体”作业模式。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将近郊四区划为1482个网格,构建了覆盖主城区的城市管理网络。全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达到82%,比上年增加29天。兰州退出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这是自2001年有监测数据以来优良天数最多的一年,《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先后以《兰州治污重现蓝天》、《兰州掀掉雾霾“锅盖”》为题作了专题报道。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明显促进了居民健康,“冬防”以来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分别下降了三成左右。
(六)扶贫攻坚带动了农村整体发展。积极落实省上“1236”扶贫攻坚行动,制定了我市三年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确定了全面消除贫困村的建设目标,出台了贫困村脱贫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有效整合“双联”工作力量,强化“五级包抓”责任制,最大限度集中联扶单位的优势和资源,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537个,农村发展在收入水平、富民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培训贫困农户2.66万人、“两后生”8200人。协调发放惠农贷款3.4亿元,惠及5333户,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1.17亿元,惠及1674户。实现了城关、西固、红古三区整区脱贫和皋兰县一半贫困人口脱贫,完成101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4元,增长14.29%,净增890元,是多年来净增额较高的一年。
(七)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协调并进。完成为民兴办的实事29件,承办省上实事项目23件,累计投入资金4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67元,增长12.6%。新增城镇就业12.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1%。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化应用平台上线运行。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和29%,惠及19.22万人。新建城市日间照料中心62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73个,虚拟养老院服务人数达到22万人。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扶持残疾人稳定就业1129人,培训2439人。分配入住保障性住房10000套,新开工建设1400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769万元。改造城市老旧住宅小区165个。改造农村危房6090户。完善住房公积金运营机制,当年归集资金32.5亿元,发放贷款30亿元。在全省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辅资料免费发放,实施校车安全全覆盖工程,开展了教师培训“千进八百互动计划”,新建城乡公办幼儿园73所、寄宿制学校127所、标准化学校88所,引进北京实验二小在兰州合作办学。启动百名医师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程,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5个,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290元。继续实施五泉山、白塔山公园历史文化恢复工程。免费开放了水车博览园、文化体验馆和黄河桥梁博物馆。新建200个城乡全民健身场地、105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储备冬春蔬菜1万吨,积极开展平价肉菜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供应平价肉菜8000多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致伤人数分别下降0.35%、6.92%和0.27%。完成30个标准化宗教活动场所创建任务,七里河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强化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机制,拓宽了信访渠道,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化解矛盾纠纷,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
(八)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推出“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城市形象新标志。继续强化城市营销,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获得中国田协“金牌赛事”和国际田联“铜牌赛事”称号。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重中之重,全面构建大招商、招大商的工作格局,组建160个招商小组,确定39个重点招商区域,全年赴外招商6000多人次,拜访企业2000多家。成功举办“兰洽会”和“民企陇上行”活动,组织参加了全国区域性重大节会活动,在兄弟城市开展招商推介活动42场。强化产业招商、点对点招商和精准招商,新引进项目925个,签约金额3528亿元,到位资金1350亿元,增长70.77%。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围绕“五通”,制定了打造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实施方案,着力推动10项重点工作,在北京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向西开放高层论坛”,与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塞尔维亚进行了多层次交流合作,营造了向西开放的浓厚氛围。
(九)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办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和建议331件,向市人大提交法规议案6件,制定政府规章10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71项,保留208项,兰州成为全国行政审批数量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促进政务服务“两集中、两到位”,42个部门的304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市政务服务中心。整合成立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全市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公共资源交易等事项的全方位监控。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成运行,“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办理群众各类诉求11.5万件,成为全国信息化民生服务品牌。“民情流水线”工程被列为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省委“双十条”和市委“十四条”规定,清理机关办公用房,全面禁止了楼堂馆所建设,“三公”经费下降23.71%,各类会议精简40%。*开展“效能风暴”行动,加大督查和跟踪问责力度,各级干部积极投入治污治堵、招商引资、扶贫攻坚、征地拆迁、维稳信访和社会管理等工作一线,工作作风和行政效能有了明显转变。军民融合、双拥共建活动*开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等事业扎实推进,司法、审计、统计、人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求真务实、少说多干,坚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通过统筹兼顾引领发展理念和方式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民生保障水平,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合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兰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兰州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一些不符合老城区功能定位的企业“出城入园”缓慢,园区、县区同质化发展现象突出。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仍然薄弱。整体承载力与公共需求还不相适应,市区交通拥堵仍比较严重,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铁路沿线、河洪道环境治理滞后,违法建设、户外广告、“黑车”等痼疾顽症久治不愈。三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完善,老龄事业发展滞后,各类住房供给总量不足。四是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不宽,新型城镇化和扶贫攻坚任务繁重。五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单位和干部有厌战情绪,持续攻坚还要付出巨大努力。六是政府性债务管控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部分融资平台、园区和县区融资成本较高,债务规模和偿债压力较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七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严重,一些部门和干部职工工作不扎实、效率不高,整治“四风”、加强廉政建设还要狠下功夫。对此,我们将坚持强烈的问题导向,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让人民群众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推动我市转型跨越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明地位、强责任、作表率、出大力”的新要求,按照市委十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实施“3341”项目工程,以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为努力方向,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作风建设、提高效能为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解决问题不懈怠,努力打造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版,当好全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30%、12%和15.5%。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把多元支柱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根本支撑,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人才、区位等综合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和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富民产业。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增高原夏菜3.5万亩、设施农业1万亩、玫瑰2.5万亩。完成54.5万亩全膜双垄玉米和54万亩脱毒马铃薯种植,粮食产量稳定在43万吨。推广正大集团畜禽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启动两个百万规模养殖项目,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力争全市畜禽养殖总量达到930万头只,畜牧业占农业比重达到18%以上。扶持特色龙头企业20家,培育壮大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鼓励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支持新建和续建项目24个。
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产业层次,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厅市会商”机制,以产业、政策、工作、平台、人才和服务对接为重点,着力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完善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建设“生物产业基地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园”,放大兰州生物制品等11家骨干企业产学研功能。建成兰州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推进信源软件园、联创智业园等特色项目建设。支持新材料新能源延伸开发,推动镍钴粉体材料、记忆合金等优势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工作。规划申报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举办首届“兰州科技成果交易周”。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连海地区局域电网建设,推进煤电冶一体化发展,逐步打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千亿元产业链。加快北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进度,实施鸿丰电石等高载能企业技术改造。*挖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潜力,促进新入库54户企业增速达到30%以上。建设远郊县区中小企业产业园区,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化解部分行业过剩产能。
提升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商品消费稳定增长,大力发展服务消费,积极引导绿色节能消费。用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政策,推广4G应用,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发展年”活动,积极引进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商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按照全国一级物流园区城市布局,制定完善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建成万达、红星美凯龙等城市综合体。综合实施西客站中央商务区开发。建成运营兰州粮油物流中心一期工程。抓好毅德商贸城、瑞鑫物流城、五矿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区项目,推进国际港务区建设,加快城区批发市场“出城入园”。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制定“兰州都市现代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网络服务、数字音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突出“黄河风情、都市文化”主题,推进黄河风情线综合景区建设,加快实施黄河楼、黄河母亲文化广场、华夏青瓷博物馆、什川古梨园、青城古镇、仁寿山景区、天斧沙宫、大兰山景区、达川三江口旅游景区、鲁土司衙门民俗文化旅游区、太阳约城等重点项目。办好第四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黄河文化旅游节,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和马拉松体育公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五泉山名人堂修缮、金天观维修、河口古镇保护等重点项目。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2%,旅游总收入增长25%以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链延伸为主攻方向,打造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两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快培育8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施20个循环经济项目。积极申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城市,提升餐厨垃圾、废旧金属、废旧电子产品和旧建筑物拆除等四大领域循环利用水平,培育综合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二)提升兰州新区建设水平,全力打造新兴发展增长极。以争取国务院批复兰州新区部省际联席会议制度为新契机,优化新区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进一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强化招大引强和产业集聚。完善“三区”融合发展政策,健全六大产业片区包抓推进机制。加快正威电子信息产业园、金汇不锈钢、科创医药、禾邦中药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投产见效。抓好格瑞德空调、圣丰集团等在谈项目,力争早日落地建设。紧盯“四个500强”和掌握领先技术的高新企业,深化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和高效招商,新引进资金到位800亿元。抓好新区“科技创新城”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广场、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园、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企业“出城入园”。把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搬迁改造作为重中之重,高起点抓好化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组建园区管委会和实体开发公司,做好精细化工规划和投融资规划,先行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天化工、中国化工CPP等产业链延伸项目。加快推进兰石集团、兰州电机等在建项目,力争30户企业竣工投产。启动佛慈制药、威特焊材等30户企业搬迁改造,年内全部开工建设。
主动对接国家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以综合保税区建设为核心,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协调,开展设立自由贸易区申报工作。力争综合保税区尽快获得国家批复,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联检大厅、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加大入区企业招商力度,瞄准白色家电、电子产品、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跟踪对接50家对中西亚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先行启动部分出口业务。
优化配套服务功能。建成兰秦快速路水阜至忠和段,加快建设兰州至中川铁路,启动市区至新区中通道建设。实施第一给水厂二期工程。建成投运热源厂、垃圾处理厂。以绿地智慧金融城建设为龙头,加快中央商务区、会展中心、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购物、餐饮等民生服务布局。完成国家级湿地公园、4号生态湖、亚太生态花园等核心区景观工程,新增造林绿化4万亩以上。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推进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并轨统筹。做大做实新区城投等融资平台。引进中科集团等产业基金。发挥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平台作用。争取引进各类金融机构18家以上。建成新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三)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紧紧抓住甘肃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机遇,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守住生态保护这条底线,全力保护兰州的蓝天碧水。
坚持打好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攻坚战。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治污成果,树立“从零开始”的工作理念,以PM2.5、PM10防治为重点,着力完善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力争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实施城区三大电厂和兰州石化公司燃煤锅炉除尘改造治理。推进二热热电联产“上大压小”项目外迁改造。推广“双良”节能减排技术,推进“煤改气”供热企业技术升级。分类实施坪台地区和城乡接合部未供暖住宅接入热电联产供热管网、煤粉锅炉和电暖器改造。完善煤炭专营配送制度,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加强重点施工项目扬尘管控,实行施工工地和渣土车辆远程智能化监管。继续抓好餐饮业油烟污染综合整治。坚决淘汰“黄标车”,全面推广使用“国四标准”燃油,实施公务车辆和营运性车辆清洁能源改造。创建近郊四区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做到无燃煤、无裸地、无堆场。充分发挥环保公安分局职能,增强环保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强化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编制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规划,加强水源地保护。完善城区供水管网系统,实施高坪地区供水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启动第二水厂增供20万吨过滤水项目,完成轨道交通建设管道改迁。推动刘家峡第二水源地建设。实施城区排水防涝工程,新建雨水管网20公里。确保城区4座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建成投运窑街、海石湾和皋兰3个污水处理厂。启动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加强对涉重金属工业企业的排水监管,严格整治各种排污现象。
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水系建设。实施黄河风情线绿化提升工程,打造十里樱花和十里玉兰休闲道,建设绿色出行健身步道一期工程,启动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修订南北两山绿化管理条例,编制两山生态建设总体规划,促进两山绿化可持续发展。启动黄河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围绕打造“山水城市”,从黄河兰州段上游引水,逐步构建城市生态水系。整治西固、七里河马滩南河道。完成大砂沟洪道综合治理。
(四)着力破解交通拥堵难题,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轨道交通建设为龙头,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保畅通,全力攻坚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促进城市管理科学、严格、精细、长效。
集中力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开工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确保上半年盾构机全线下井施工,年内完成全部车站土方开挖和车站主体结构70%工程量。做好沿线地上、地下资源和物业、商业、传媒的开发规划,开工建设14个资源开发项目。细化交通疏解方案和应急预案,把施工对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加快完善“139”路网体系。确保南山路全线通车,力争北环路基本建成,形成城市二环路。拓建西新线,延伸沿黄河快速通道。建设盐场堡至什川段连接线。完成天水路下穿读者大道、白银路上跨安定门十字工程,启动解放门立交桥上跨南滨河路等“上**穿”工程。加快西客站、东川货场配套道路建设。完成9个道路疏解工程。建成深安黄河大桥,加快建设雁白黄河大桥。新建一批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启动公交都市建设项目。试点运营十里店桥至兰州港水上公交。建成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加快停车场和停车泊位社会化建设步伐,缓解停车难现象。
全方位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四版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实施,实现中心城区单元控详规划全覆盖。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统筹实施中心城区“抽疏”战略,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绿线”,扩大公用事业用地供给,降低开发强度,规范企业“出城入园”后土地开发机制,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化空间。强化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实现主城区吸尘车辆和垃圾不落地收运全覆盖。重拳遏制违法建设,综合整治铁路沿线和河洪道环境,全面清理户外广告。完善网格化管理举措,构建常态化运行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搬迁避让和治理工作。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完善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运行模式,把关系民生的教育、环保、社保、交通、燃气等公共服务信息纳入其中。进一步推广“民情流水线”工程。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拓展市民卡应用范围。建成智能交通二期工程,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完成农村地区3G网络全覆盖,提升无线宽带接入率。
全力推进“五城联创”。以建设西北最干净省会城市为方向,全力实施市容环境优化等重点工程,确保跨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以迎接新一轮考核为契机,全面对标补缺,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以重点突破、综合整治为关键,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水平。以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恢复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基础。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为核心,促进绿化美化上档次、上水平,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五)坚持新型城镇化方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促进人的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大以城带乡力度,努力探索“以产促城、园区带动、多层次发展”的城镇化路子。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编制实施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构建外连内接、老城新区互动、大中小结合的城镇结构体系。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控制老城区人口增长,放开三县和红古区中心城镇入户限制,以优惠政策引导人口向兰州新区流动。实施3至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培育特色农业镇、现代工业镇、商贸集散镇和文化旅游镇。加快东部科技新城建设步伐,打造新型城镇化试验区和示范区。*实施红古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工作。
夯实农村农业发展基础。实施交通扶贫攻坚计划,启动70个建制村通畅工程,全市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3.1%。更新改造大型泵站6座,新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7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实施10个农村新型社区和10个安全康居工程示范点建设,建成安全康居1万户、100万平方米。
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实施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做到扶贫开发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强化产业扶贫,全面实施榆中北部山区20万亩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新增种植面积4.6万亩,逐步把中药材培育成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完成农民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完善贫困村脱贫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实现104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和皋兰县整县脱贫,新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编制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推进100个村环境整治工程。景观化打造“省门第一道”,连片种植薰衣草3000亩。建设农村经济林3万亩、防护林7万亩。加快村庄绿化和村道绿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创建一批生态乡镇、生态村。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保护一批古建筑、古民居和古树名木,延续特色乡村的历史文脉。
支持县区域经济发展。立足培育新的增长点,研究制定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现差异化和发挥优势原则,分类确定各县区发展的主要指标,引导近郊四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远郊县区特色产业优势,形成错位互补发展格局。实行市直部门工作前移、重心下移,主动对接县区,增强上下互动,服务县区发展,对远郊三县一区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六)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活力。以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为指导,认真谋划,掌控节奏,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努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和省上统一部署,完成市、县区两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零增长。进一步简政放权,探索建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继续优化政务服务模式,完善并联审批机制,积极推行代办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和网上服务。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和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度。健全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县区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进一步扩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开展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底调查,健全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和使用办法,规范国有资产转让行为。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深化市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资源和资产证券化,探索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健全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
深化财政金融改革。严格财政预算和支出管理,加大部门预算公开力度。关注“营改增”等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强化税源监控和征收管理。健全兰州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运行机制,形成“1+8”平台结构。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积极运用多种金融创新手段,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创新型后备上市企业。
深化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改革。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继续实行“三个20万”鼓励政策,新设小微企业贷款贴息专项2000万元,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助资金增加至1000万元。实行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梳理完善现有扶持政策,增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深化农村和社会领域改革。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经营权流转等重点工作,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实施16项国家和地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和补偿机制,将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水平。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七)推进向西开放和向东承接,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抓住机遇,主动融入,突出重点,积极作为,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节点城市。
强化向西开放平台功能。办好第二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兰州新区向西开放高层论坛”。加快兰州国际港务区及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争取哈萨克斯坦领事馆、工业园落地新区。申请加入上合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与中西亚国家缔结2至3个友好城市。规划建设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促进丝绸之路沿线特色农产品贸易。
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实施文化旅游“西进”工程,开发中西亚旅游市场,开辟一批精品线路,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让“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旅游形象走出国门。吸引中西亚国家学生来兰就读,密切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教育、科技交流。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立足更名升格,提升办会水平,着力办好“首届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暨第20届兰洽会”。主动参与“浙商陇上行”、“千名陇商回家乡”等活动。组织“西洽会”、“津洽会”等11个节会的参展工作,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洽谈活动。探索建立国外招商机构,举行境外招商推介活动。力争全市引进到位资金2000亿元。
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引导方大炭素、金川新材料、兰石重装等企业出口转型升级,鼓励石油钻采、新材料、农产品、中藏药、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向中西亚市场扩大出口。支持南特数码、万维信息等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壮大。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忧民之忧、急民之急,突出工作重点,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解决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为民兴办十类24件实事。就业促进方面,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5000人,培训各类劳动力4.3万人。社会救助方面,提高城市低保标准15%;提高农村低保标准15%;提高农村五保补助标准18%;为5000名贫困老年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政府补贴标准;提高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标准;农村计生对象提前5年享受奖励扶助政策。安居保障方面,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000户;新建公共租赁住房30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2000户。教育助学方面,完成30所中小学厕所改造工程;完成10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医疗食品卫生方面,建设1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百名医师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工程;配置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备。文体建设方面,建设10所社区学校少年宫;配套建设200个全民健身场地。科技惠民方面,实施科技惠民示范项目,扶持8个农业龙头企业。菜篮子工程方面,建设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社会管理服务方面,新建20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0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2000个公共安全高清视频监控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重点养护600公里。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服务新机制,新农合参合率巩固在95%以上,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65%。落实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的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市一院、市二院改扩建项目,建成兰州新区急救中心。强化残疾人和孤残儿童医疗康复工作。落实好计划生育失独家庭特别扶助和各项利益导向政策,依法执行“单独两孩”政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公共财力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着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严禁办重点校、重点班和“尖子班”,积极破解择校难题。规范学前教育,提升特色化办学水平。建设现代化示范初中10所、小学10所。严格落实新开发住宅区配建中小学、幼儿园政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继续抓好校安工程,消除C级危房21.7万平方米。加快推进兰州新区教育集群、东部科技新城名校建分校、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兰州二中雁滩分校等重点项目建设。
突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优化城市就业服务,完善基层就业服务网络。深化“五险合一”征缴模式改革,实现社会保险业务网上办理。推进社会救助制度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推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启动实施2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9000套,分配入住15000套。加大商品房供应量,各类新建住房销售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
加强文化体育惠民工作。启动实施“乡村舞台”工程,组建25个乡村文化社团。办好春节文化庙会、黄河风情文化周、读书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新建100个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加快市体校及体工大队、红古体育中心、西固体育场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
促进老龄事业发展。切实关爱老年人生活,完善社会化养老政策和制度。统筹规划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促进虚拟养老院可持续发展,新增服务人数2万人。改造市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中心,运营兰州伊光穆斯林养老院,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深化“平安兰州”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技防体系,单位内部、居民院落、居民住宅技防设施建设率分别达到100%、95%、50%。强化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强网络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组织领导、培训教育、检查指导、应急救援和责任追究体系,开展“安全兰州2014”系列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全方位做好质量监管工作。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广大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开展“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开通网上信访大厅,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和包案制度,增强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的能力,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深化“三个共同、两个提升”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面临新的机遇,孕育新的希望。我们将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为契机,牢固树立中心地位、龙头地位和枢纽地位意识,自觉承担服务全省、辐射周边、承东启西的责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把勤政务实作为根本保障,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坚持从严治政。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快速有力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认真落实政府工作规则,完善会议制度,规范公文运转,严格外出管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加强政风建设。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慵、懒、散、慢、浮等现象,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意识,切实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工作,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任务,推进政府工作提速增效。继续深化“效能风暴”行动,*推进“五项攻坚战”。完善考评体系,强化督促检查,开展跟踪问效,确保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
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完善政府立法机制,向市人大提交五城联创、项目建设、社会管理等法规议案。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确保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监察,严肃查处执法不严、作风不实、敷衍塞责等行为,增强履行职责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
强化执政为民。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职责,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经常*到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了解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困难的事情帮起,从群众最期望的事情做起,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上来,把更多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和解决民生问题中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强化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有效防范工程建设、土地出让、矿产开发和专项资金管理等领域腐败现象滋生,切实解决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绩效审计,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审计“体检诊断”功能。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守“约法三章”,细化财政预算,进一步规范“三公”经费、办公用房和楼堂馆所管理,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改革**红利,创新引领发展。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跨越的新起点上,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精气神,弘扬改革创新的正能量,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为谱写中国梦的兰州美好新篇章,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谐而努力奋斗!
较旧一篇:2014年衡水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4年衢州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