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2日在德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德州市市长 <**r />杨宜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r /> <**r /> <**r /> <**r />2013年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主基调,紧紧围绕既定目标,科学运筹谋划,大胆探索创新,积极推进落实,全面完成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抓转调促升级,增总量上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0亿元,同比增长1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0亿元,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0亿元,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增长2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50元,分别增长10%和1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产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7.9%,提高4.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个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20亿元,7个县(市、区)主体四税收入增幅超过25%,5个县(市、区)提前完成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总产达到166.5亿斤,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农机作业率均居全省前列。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利税848亿元、利润487亿元,分别增长14%、16%和16%;实施技改项目620个,完成投资450亿元,增长20%。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亿元,增长13.3%;欧乐堡梦幻城、四女寺景区、黄河故道温泉度假村、渤海金山文化城等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加快建设。
(二)产业发展后劲增强。招商引资纵深推进,组织开展百日会战,*对接央企强企,成功举办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合作恳谈会,组团赴美国、香港、台湾等地招商,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台湾中部科学园缔结姊妹园区,全市签约项目759个,美国威讯半导体、联孚新能源汽车、沈阳机床产业园、济铁物流园等542个重大招商项目开工建设。培大扶强有序展开,重点培植的60家骨干企业、55家科技成长型企业加速扩张,有1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3家过100亿元。鑫华润、格瑞德、齿轮公司等8家企业启动退城入园建设,永锋、恒源、金能、景津等骨干企业和奇威特、百多安、迈特力重机等科技成长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0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9亿元,华鲁恒升、桦超化工、玲珑轮胎、力驰科技、和胜电器等54个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形成一批新的财源基础。科技驱动能力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4%。金融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成功举办第三届资本交易大会,引进设立民生银行、青岛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63家,新增贷款335亿元,新增间接上市和挂牌企业26家,直接融资202亿元;采用多元化融资手段,市本级筹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5亿元,确保了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三)城乡建设成效明显。中心城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实施6大类68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08亿元。 <**r />“两河四岸”滨河路基本建成,形成了纵贯城市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新建改造水、气、热管网174公里,增强了城市保障能力。红星美凯龙、万达广场、唐人中心、蓝天百脑汇、绿城长河等城市综合体建设进度加快,袁桥、沙王、项目东区北部和南部等已开工大社区完成投资36亿元。城市数字化管控、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县(市)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公共建设项目,产业园区扩容提质,城区面貌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拉动作用更加突出;12个示范镇启动建设项目135个,完成投资8.5亿元。 <**r />“两区同建”稳步实施,新建续建规模以上农村社区314个,建设1000亩以上农业产业园区373个,被国家农发行列为支持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试验列入省部重点支持地区。大路网建设顺利推进,德大、邯济铁路和济乐、德商高速加快实施,石济客运专线开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新增4个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大绿化工程成果丰硕,集中力量实施城市高标准景观绿化和乡村大面积生态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3%,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水网构建成效明显,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和大屯水库向城区供水工程竣工,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双水源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整建制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地级市;完成德惠新河清淤治理,5条主要河流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城乡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河迎查扎实开展,开工建设了污水处理、污泥处置、人工湿地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加大对燃煤企业、建筑工地等重点污染点源的治理力度,启动“黄标车”淘汰工作;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线20条、设备895台(套),完成省下达的单位GDP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
(四)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全年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65.6亿元,增长13.8%,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1.9%。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教育全面发展,开工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项目150个,新建改造幼儿园330所,补充教师2110人,实施德州学院东扩和德州二中规范化改造项目,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工作扎实开展,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推进医疗服务标准化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74家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全面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大病患者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由65%提高到85%。人口计生部门免费为15.9万人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7.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受益群众人数大幅增加,社保基金突破60亿元大关,社保待遇平均增长20.2%;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增加养老金200元,实现“九连涨”;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提高到每人每月332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五保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和3500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966套,基本建成11932套,更多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市博物馆、档案馆新馆、德州大剧院全面启用,圆满完成“十艺节”承办任务;京杭大运河德州段通过世界遗产组织现场评估。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国际自行车邀请赛、肥仔艇大赛等一批国家级赛事。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有效,信访案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同步提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警务社区六进”成为全省典型。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助残、慈善、红十字会等社会事业持续发展,防震减灾、应急管理、司法仲裁、外事侨务、人防、史志、打私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重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调整招商引资、企业培植等重大导向性政策,制定重点工程专项规划和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布局指导性意见。加强政府规范化管理,修订完善了 <**r />《市政府工作规则》,对规划建设、土地管理、财政预算、投资评审等重大事项,优化制度设计,严格程序要求,政府运行更加规范。大力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09项,下放34项,保留88项,精简幅度达到68%。强化市政务服务中心职能,办理服务事项150万件,审批材料、环节和时间压减三分之一。规范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项目483件、成交金额154亿元。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r />764件,办结率 <**r />100%。“12345”市民热线受理有效诉求56.9万件,综合办结率99.1%,办理结果回访满意率87.5%。认真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工作不断强化,保持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为了更好地履职尽责,不负重托,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超前谋划,增强工作前瞻性。坚持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以战略思维谋划工作,准确研判发展趋势,利用好政策,防控好风险,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继承创新,增强工作连续性。围绕既定部署,大胆创新方法,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进、任务目标全面完成。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一线落实,增强工作实效性。推行一线工作法,大力倡导一线办公,既抓任务部署、又抓过程管控,既重结果、又看过程,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完善制度,增强工作规范性。按规矩办事,按程序运作,使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全力推进政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各位代表,德州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进取、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德部队官兵,向中央、省驻德单位,向关心支持德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发展新要求、群众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龙头企业拉动力弱,整体效益水平不够高;环境资源约束压力越来越大,集约发展、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供给总量和空间布局,与城乡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层面执行力和服务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r /> <**r /> <**r /> <**r />2014年总体安排和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根据上级要求和市委决策部署,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积极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力突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生态建设五大重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幸福德州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增长6%,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13%,城镇化率达到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09‰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上述目标是根据中央和省里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质量效益导向、远近目标衔接、科学跨越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经过反复论证和审慎决策确定的,既积极稳妥,又留有余地。实现这些目标,德州有优势、有基础、有条件。 <**r />“一圈一带”、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五大战略带来的政策红利,高铁优势和生态科技城形成的平台效应,以及招商引资、抓大培强积累的坚实工作基础,都是德州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希望所在。利用好这些条件,办好德州的事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重点把握四条原则:一是产业发展突出导向性。根据我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及未来趋势,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论证,提出重点培植十大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战略产业集群,以及商贸科技金融、文化体育旅游两大现代服务业集群。在整体布局上,加强规划引领,高水平编制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集中建设30多个重点产业基地。在发展模式上,突出抓好专业园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三大载体,力促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在推进路径上,坚持非均衡配置资源,集中有限要素集约投放,推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率先崛起。二是城乡建设把握阶段性。中心城区经过近几年的大投入、大建设,拉框架、打基础阶段基本完成,今后的发展重点将全面转向强配套、提功能,以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老城区有机疏散、新城区协调发展,快速提升承载力、影响力,建设鲁西北、冀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以扩大城市规模和经济容量为目标,重点增强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人口吸纳力。乡镇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就业、就学、就医条件,逐步健全“四供两排”保障体系,建设一批有产业特色、有完备功能、有历史记忆的美丽城镇。农村社区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不断健全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群众逐步过上现代化生活。三是民生事业注重持续性。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突破薄弱环节,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根据需要与可能,分清轻重缓急,实行多元化投入,普惠政策全覆盖,困难特例兜住底,织好社会救助安全网。四是改革创新体现统领性。坚持以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顶层设计,把握节奏路径,正确、准确、协调、有序推进改革,确保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引导发展方向,增强发展活力。重点是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应该办的,要办实办成办好;该由市场机制运作的,政府不包办,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政府自身改革要体现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理念,推行权力清单,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围绕实现今年总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培植十大产业集群。总的目标是,用3至5年的时间,形成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万亿级规模,即:每个产业都有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每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十大产业集群总体规模超过万亿元,推动德州实体经济总量翻番、财政贡献能力倍增。
继续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和重大配套项目。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台等重点区域,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精心举办专题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紧盯央企、强企、上市公司,加快引进央企国资、优质民资、高端外资,抓好美国科泰克、奥特莱斯、广药集团等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争取尽快落地。力争全年引进落地过10亿元项目中心城区20个以上、每个县(市)5个以上。
倾力培植产业龙头。坚持分类指导、综合施策,确保有基础、成规模的支撑性企业加速升级扩张,有潜力、劲头足的成长型企业快速膨胀。全面落实60家骨干企业和55家科技成长型企业培植计划,力争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大力促进装备升级改造,实施388个工业重点项目。抓好企业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加强企业家培训。同时,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新增“四上”企业1700家,推动创业创新创优群体快速膨胀。
加快打造产业基地。搞好十大产业集群研究分析,立足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抓好基地规划,推动企业集中布局、要素集中投放,迅速扩大规模,形成集聚效应。中心城区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加快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等专业园区,科学布局商贸科技金融、文化体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组团。各县(市、区)根据自身条件,重点规划建设2—3处规模大、聚集度高的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台湾科学园、上海张江高科示范园、上海浦发科技创新产业园、北京中关村(齐河)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外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加快青岛保税港区(德州)功能园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外向型企业建立保税仓库,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搞好省级开发区发展定位,抓好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依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支持禹城、齐河、临邑建立产业协作区。争取禹城高新区晋升国家高新区、齐河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
全面强化科技金融保障。把科技金融的融汇创新作为产业集群扩容升级的主引擎。加快应用技术研究院规划建设,搭建高端创新公共研发平台。整合科技资源,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每个县(市、区)建成1处科技创新创业园、1处高新技术产业园。引进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规划建设金融商务区,提升资本交易大会规格层次,加快集聚各类金融资源,建设鲁冀边界区域性金融中心。新设立金融机构60家以上,其中引进商业银行3家以上,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继续整治金融生态环境,不良贷款率降到3%以下。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步伐,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85亿元,直接融资220亿元,满足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二)坚定不移地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省 <**r />“一圈一带”发展规划赋予德州的功能定位,也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大的城市构架是“一心四极”,当前主攻方向是中心城区。综合研究论证,中心城区的建设思路是“优化布局、提升功能,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服务民生、改善环境,量入为出、积极作为”。总的任务安排是,以生态科技城、外滩商务带等重点片区为支撑,以重点路段和重点部位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载体,坚持以市场运作和政府投资相结合、以市场运作为主的原则,今年计划实施6大类70余项建设项目,概算投资约170亿元。
以大规划引领建设。继续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有序融合老城、新城、生态科技城三个组团,加快老城改造、新城提质、生态科技城提速,推动德陵一体化发展。科学编制产业园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绿地水系、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抓紧完成高铁商务区、外滩商务带、城隍庙片区控制性规划,完善老工业区、老商业区、老居住区改造提升规划。加强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明确规划条件,严格技术标准,强化景观设计,优化城市色彩,确保每一个建设项目都符合城市发展要求。
以大片区支撑全局。坚持以大片区拉动大建设、以大产业充实大平台,着力规划建设生态科技城、外滩商务带和南部生态片区三大支撑点,打造城市的标志性区域。生态科技城,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以京沪高铁、石济客运专线为轴线,西起减河、东至东外环、北至北外环、南至南外环,有机整合高铁新区、项目东区和马颊河生态岛,建成科技创新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对外开放引领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科学发展新的增长极。空间布局上分为“一核、两区、多园”,包括十大功能板块。 <**r />“一核”,重点以高铁站为核心,打造东西两大高铁广场,建设高端商务区,规划布局科技创新、商业服务、研发总部、金融投资四大板块。 <**r />“两区”,建设减河、马颊河生态岛两大生态功能区,充分发挥河流水系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布局优质教育、生态居住、医疗养老、旅游度假四大板块。 <**r />“多园”,包括高铁新区产业园区、项目东区和抬头寺部分区域,重点布局新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两大板块,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园。德州外滩商务带,南起新河路、北至大学路,全长4.7公里,依托岔河水系,加快万达广场、唐人中心两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启动周边片区总体改善升级,高标准实施滨河路景观绿化,设计建设中央公园,有机串联长河公园景区,把岔河两岸打造成现代都市滨河商务休闲带。南部生态片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重点布局文化动漫、生态旅游、都市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华嬉园和市动植物园建设进度,做好太阳湖景区前期工作。今后逐步向东延展至仙人湖、丁东水库“两湖”水系,与马颊河生态岛连为一体,形成城市南部生态屏障。
以大工程提升功能。重点实施道路街巷、公共设施、城市综合体和大社区等六大类工程。完成“两河四岸”道路后续工程建设,全线贯通大外环,新建改造三八西路、崇德九大道等主干道路,改造提升57条背街小巷。完成高铁综合客运站主体工程,启动汽车北站、快速客运站建设。新建改造供热、供水、供气、排水管网72公里,第四净水厂、高铁新区西区污水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工程建成启用。加快推进中商产业智慧总部基地、芭蕾雨奥特莱斯商务综合体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抓紧在生态科技城打造一批辐射力强、业态先进的商务组团。完成袁桥、项目东区南部和北部3个大社区建设,加快沙王、林庄等大社区建设进度,启动邹李等16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三无”小区改造,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以大整治改善环境。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四大工程,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位。实施治堵保畅工程,*开展“平安行·你我他”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活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实施治违打非工程,拆除违章建筑,规范建设行为。实施治脏清污工程,清理垃圾、裸土、污水,美化城市环境。实施治乱塑景工程,集中整治重点路口、偏僻街区、老旧小区、低端市场,加快城隍庙市场搬迁;高标准、大力度整治城市出入口,打造靓丽整洁、畅通有序的城市迎宾通道。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必须整合资源、统筹推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整建制粮食高产和玉米千亩吨粮创建,*实施高产创建以奖代补支持政策,确保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整合土地整理、小农水建设等政策性资金,集中连片抓好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万亩,新发展家庭农场150个、农民合作社500家。加快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挥供销社基层网络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等特色产业,新建优质安全蔬菜产业园区20个,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家以上。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动植物疫情防控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促进农民职业化,加快培养新型农业从业队伍。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步推进,优化村庄布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r />“两区同建”将充分利用新型农村城镇化融资试点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优先安排城中村、城边村和乡镇驻地,开工建设农村社区40个,续建158个,打造精品社区30个,入住10万户;每个县(市、区)建成3—5处万亩以上的大型现代农业园区,每个乡镇建成2处50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园区。用足用好国家支农政策,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村道路、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全面提升城镇承载能力。着力做大做强县城,争取陵县撤县设区,引导武城、平原、宁津加速融入中心城区,支持其他县城扩容提质。按照特色小城市的标准,积极推动扩权强镇,加快15个示范镇建设,搞好工业、商贸、居住功能分区,打造县域次中心。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改革,逐步实现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科学搭建城乡路网框架。按照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要求,加快推进德商高速、石济客运专线和济齐黄河大桥建设,确保济乐高速、德大铁路、邯济铁路竣工运营,做好聊城—德州—黄骅铁路、济乐高速临邑连接线前期工作,打通德州市与外围大城市、大港口、大机场的快捷通道。加快推进S318改建工程,争取S101改线和德商、京台、京沪高速连接线项目列入省级规划,完善提升中心城区到县城快速交通联系,形成市与县1小时交通圈。抓住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建设的机遇,继续调整优化乡村路网体系,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300公里,提高县城与乡镇之间的畅通能力,尽快建成外通内畅、贯穿城乡的现代交通体系。
(四)坚定不移地构建宜居宜业生态德州。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舒适优美,让德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继续推进城乡大绿化、大水网建设。抓好沿河绿道、生态廊道、环城绿带、农田林网建设,全年新植树木3000万株、造林25万亩,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35%。巩固中心城区“创城”成果,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加快主干道路、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改造提升大型公园绿地20处,完成城区道路绿化50万平方米,形成绿带环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绿色德州。按照水系贯通、并连成网、循环流动、水清岸绿的目标,加快南水北调续建配套、中小河流治理、灌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完善“治用保”防控体系,抓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实施“千亩湿地行动”,确保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实现海河迎查夺冠目标。严格水资源管理,保护城乡饮用水源,推进水循环利用,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
坚决治理大气污染。强力实施蓝天行动计划,推进大气污染点源达标工程建设,抓好华能德州电厂、恒源石化、中联大坝、凯元热电等重点燃煤企业脱硫脱硝设施改造,实施小机组燃煤锅炉脱硫再提高工程。持续开展工地扬尘、汽车尾气、餐饮油烟等综合整治,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加强PM2.5监测治理,切实减少灰霾污染,努力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
扎实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严禁新上不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和重点用能企业分级管理,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严查违法违规用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综合利用,开展绿色单位创建活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幸福德州建设。继续加大民生投入,落实惠民政策,在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交通、市政、居住、弱势群体救助等领域,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年度民生实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市人民切身感受到民生在改善、福利在增加。
均衡化发展社会事业。立足于解决公共资源配置城乡不平衡、中心城区东西部不协调两大矛盾,乡村以增加供给总量为主,城市以优化布局结构为主。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0所、幼儿园100所,新增中小学学位3万个,优先补充乡村教师力量,提高师资水平。城区采取新建扩建、提升改造、整体搬迁、引进名校等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缓解人口密集区入学难、班额大问题;抓好德州高级师范学校、明诚学校建设和实验中学扩建。全面落实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任务,推进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和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医联体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新门诊楼建设,规划建设东部医疗城,促进医疗资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推动卫生信息化、重点学科建设上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服务设施,组织文化惠民活动,实施文保工程和运河保护与展示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备战参赛省23届运动会。
广覆盖完善社保体系。加强就业创业培训,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开工建设市人力资源市场,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加大各类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轨,基本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员全覆盖。不断提高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40元,农村低保每人每年提高200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到4000元、3000元。加快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造养老床位9000张。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发展社区康复机构。推动公租房、廉租房并轨,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6288套,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深层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信访工作,开工建设市群众来访中心,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新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严格全过程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高度重视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依法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权益,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档案、史志等工作。
(六)坚定不移地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开拓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努力建设听民声、顺民意的政府。坚持开门决策,多方汇集民智,重大决策前*调查研究,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事项,根据需要组织专家论证、群众听证、媒体公开讨论,真正使政府决策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上。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联系和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接地气,办实事,解难题。大力提升“12345”市民热线服务效能,提高问题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定期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系统梳理,专题研究,拿出办法,妥善解决。
努力建设服务优、效能高的政府。进一步压减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对已取消下放的,加大督查力度,防止反弹;全面清理收费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坚决整治高收费、乱收费;规范中介机构,推行中介服务市场化,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着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
努力建设讲规则、守诚信的政府。完善规章制度,严格依法行政,重大决策、重要文件、重要合同要进行集体研究、合法性审查,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处罚事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硬约束,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投资评审和绩效管理。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运行监管,做到阳光操作、公平公正。严格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强源头规范,完善预警机制和动态监控办法,防止出现系统性、区域性政府债务风险。抓好政府诚信建设,以政府诚信带动全社会诚信。
努力建设重监督、严自律的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群众以及媒体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防控廉政风险,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坚决反对“四风”,厉行勤俭节约,压缩“三公”经费,严控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以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各位代表!我们的所有工作、所有努力、所有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自豪、更有尊严。德州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创新实干,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而努力奋斗!
较旧一篇:2014年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较新一篇:2014年北海市政府工作报告